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散文藏着作者的情感,结合薛老师在书中对四下散文单元教学的分析,我联想到刚教过的五下《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两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带学生读懂作者“藏”起来的情思。
2022版语文新课标强调“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实践任务群,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梅花魂》两篇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读懂作者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思。
一、情境导入:激活“情思触发点”,建立情感联结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具象化情境,唤醒学生对“故乡”“信物”的情感记忆,为理解文本作者的情思铺垫。
1.感官唤醒:播放“月夜鸟鸣”音频,展示不同场景的月亮图片(故乡小院的月、城市高楼的月、异国他乡的月),提问:“看到这些月亮,你会想起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月亮关联的具体场景。
2.文本勾连:出示季羡林“留德十年”、陈慧瑛“侨居海外”的背景资料,点明两位作者“远离故乡”的共同经历,提问:“当他们看到月亮、梅花时,会想起什么?”让学生带着猜想进入文本。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通过生活经验与文本背景的勾连,降低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难度。
二、文本细读:聚焦“意象载体”,解码情思符号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抓住“月亮”“梅花”两个核心意象,通过对比、品读关键词句,分析作者如何借意象藏情思。
(一)《月是故乡明》:在“月亮”的对比中读“乡愁”
1.梳理月亮场景:让学生用表格梳理文中提到的月亮:故乡苇坑的月、济南的月、北京的月、异国他乡的月。
2.对比品读:
教师相机提问:“作者写济南、北京、异国的月亮‘大’‘清’‘圆’,为什么却说‘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带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引导学生体会“萌动的东西”是童年与故乡的联结,月亮在此成为故乡的“替身”,是作者的情感寄托。
(二)《梅花魂》:在“梅花”的特质中读“气节”
1.提取梅花特质:让学生圈画文中描写梅花的词句:“愈是寒冷愈精神”“冰清玉洁”“不肯低头折节”,并联系外祖父的行为:“教我读诗” “弄脏墨梅图发脾气”“临别不舍赠我梅花手帕”。
2.追问深意:
教师提问:“外祖父为什么对弄脏的墨梅图如此生气?”学生要能理解到梅花是外祖父心中是“清白”“骨气”的象征。
教师再次提问:“临别时,外祖父为什么把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因为梅花象征着中国人的骨气和精神,外祖父回不了祖国,他想让这份“民族气节”传承下去。
3.跨文本联结:对比两位作者的“寄托物”——季羡林用“月亮”藏对故乡的依恋,陈慧瑛用“梅花”藏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两者本质都是“对根的眷恋”。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意象分析和对比阅读,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把握情思内核。
三、拓展探究:联结“文化语境”,深化情思理解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结合传统文化中“月亮”“梅花”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情思不是个人专属,而是民族共通的文化基因。
1.在课堂最后补充学生耳熟能详且有关月亮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学生发现“月亮=乡愁”是中国文人的共同表达,季羡林的“月”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也在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2.同样的,学完《梅花魂》,展示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诗句,和学生解释说明梅花在传统文化中是“坚韧不屈”的象征,外祖父的“爱梅”实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魂”代表的就是民族气节。
通过在语文课堂上拓展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从“个人情思”上升到“民族文化共性”。
四、迁移运用:转化“情思表达”,实现情感共鸣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用“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文本情思内化为自身体验。
1.小组交流:“如果让你选一个东西,寄托对家人/朋友/故乡的情感,你会选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说说它藏着你的什么情思。”(如“奶奶的蒲扇”藏着温暖,“故乡的小河”藏着童年)
2.总结升华:点明“真正的情思往往藏在具体的事物里,就像季羡林的月亮、外祖父的梅花,它们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带着温度的‘情感密码’”。
通过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让学生掌握“借物抒情”的方法,同时在分享中深化对作者“藏”起来的情思的理解。
通过以上设计和教学,学生不仅能理解两篇课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与民族气节,更能学会“透过事物看情感”的阅读方法,进而在生活中感受和表达藏于细节中的真情实感,对他们今后读散文、写作文都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