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而设计》读后感 ——结合《月是故乡明》《梅花魂》浅谈作者“藏”起来的情思 2025-08-25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杜倩 所在单位: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5-08-25 执教地点: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散文藏着作者的情感,结合薛老师在书中对四下散文单元教学的分析,我联想到刚教过的五下《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两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带学生读懂作者“藏”起来的情思。

2022版语文新课标强调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实践任务群,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梅花魂》两篇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读懂作者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思。

 

一、情境导入:激活情思触发点,建立情感联结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具象化情境,唤醒学生对故乡”“信物的情感记忆,为理解文本作者的情思铺垫。

1.感官唤醒:播放月夜鸟鸣音频,展示不同场景的月亮图片(故乡小院的月、城市高楼的月、异国他乡的月),提问:看到这些月亮,你会想起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月亮关联的具体场景。

2.文本勾连:出示季羡林留德十年、陈慧瑛侨居海外的背景资料,点明两位作者远离故乡的共同经历,提问:当他们看到月亮、梅花时,会想起什么?让学生带着猜想进入文本。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通过生活经验与文本背景的勾连,降低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难度。

 

二、文本细读:聚焦意象载体,解码情思符号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抓住月亮”“梅花两个核心意象,通过对比、品读关键词句,分析作者如何借意象藏情思。

(一)《月是故乡明》:在月亮的对比中读乡愁

1.梳理月亮场景:让学生用表格梳理文中提到的月亮:故乡苇坑的月、济南的月、北京的月、异国他乡的月。

2.对比品读:

教师相机提问:作者写济南、北京、异国的月亮’‘’‘,为什么却说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带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引导学生体会萌动的东西是童年与故乡的联结,月亮在此成为故乡的替身,是作者的情感寄托。

(二)《梅花魂》:在梅花的特质中读气节

1.提取梅花特质:让学生圈画文中描写梅花的词句:愈是寒冷愈精神”“冰清玉洁”“不肯低头折节,并联系外祖父的行为:教我读诗” “弄脏墨梅图发脾气”“临别不舍赠我梅花手帕

2.追问深意:

教师提问:外祖父为什么对弄脏的墨梅图如此生气?学生要能理解到梅花是外祖父心中是清白”“骨气的象征。

教师再次提问:临别时,外祖父为什么把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因为梅花象征着中国人的骨气和精神,外祖父回不了祖国,他想让这份民族气节传承下去。

3.跨文本联结:对比两位作者的寄托物”——季羡林用月亮藏对故乡的依恋,陈慧瑛用梅花藏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两者本质都是对根的眷恋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意象分析和对比阅读,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把握情思内核。

 

三、拓展探究:联结文化语境,深化情思理解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结合传统文化中月亮”“梅花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情思不是个人专属,而是民族共通的文化基因。

1.在课堂最后补充学生耳熟能详且有关月亮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学生发现月亮=乡愁是中国文人的共同表达,季羡林的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也在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2.同样的,学完《梅花魂》,展示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诗句,和学生解释说明梅花在传统文化中是坚韧不屈的象征,外祖父的爱梅实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魂”代表的就是民族气节。

通过在语文课堂上拓展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从个人情思上升到民族文化共性

 

四、迁移运用:转化情思表达,实现情感共鸣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用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文本情思内化为自身体验。

1.小组交流:如果让你选一个东西,寄托对家人/朋友/故乡的情感,你会选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说说它藏着你的什么情思。(如奶奶的蒲扇藏着温暖,故乡的小河藏着童年)

2.总结升华:点明真正的情思往往藏在具体的事物里,就像季羡林的月亮、外祖父的梅花,它们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带着温度的情感密码’”

 

通过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让学生掌握借物抒情的方法,同时在分享中深化对作者“藏”起来的情思的理解。

通过以上设计和教学,学生不仅能理解两篇课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与民族气节,更能学会透过事物看情感的阅读方法,进而在生活中感受和表达藏于细节中的真情实感,对他们今后读散文、写作文都有一定的帮助。

  • 阅读(1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