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态到动态:生成式AI驱动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实践重构
——以新版译林三下Unit8 Colours第三课时为例
【摘要】 本文以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指导,结合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8 Colours第三课时教学实践,探索生成式AI通过动态目标锚定、实时交互反馈、嵌入式评价三大机制重构教学评闭环,形成“目标—活动—评价”深度协同框架。实践证明,生成式AI是破解传统课堂评价滞后性、推动深度跨学科学习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 生成式AI;教学评一体化;动态教学;跨学科整合
一、引言
传统小学英语教学面临三大静态化困境:教材内容固化导致知识更新滞后,终结性评价滞后于学习过程,以及单一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涵盖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如ChatGPT)、多模态生成系统(如DeepSeek)及教育专用工具(如豆包),通过动态内容生成、实时反馈和跨模态交互,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技术可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与新课改要求形成政策合力。那如何通过生成式AI实现小学英语教学评的深度融合呢?本文以Unit8 Colours第三课时为例,从理论建构、模型设计、案例实践到效果分析,探索生成式AI赋能教学评一体化的可行性,构建动态化英语课堂实践模型,形成"设计—实施—评估"的闭环研究路径。通过重构实践,来验证AI技术在促进语言能力提升、文化意识培养、思维品质发展及学习能力拓展中的具体应用效果,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方案。
二、生成式AI驱动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实践重构的内涵与价值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目标、活动、评价的动态一致性。其内涵具体涵盖以下几个关键方面:首先是目标精准化,它以核心素养作为统领全局的指引,要求设计出清晰明确、可观测且能够有效评价的学习目标,以此为教学活动指明精确方向。其次是活动层级化,借助层级化的学习活动,让既定的学习目标能够切实落地生根,使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活动中达成目标要求。再者为评价嵌入式,强调将 AI 评价工具深度融入教学活动流程的各个环节。比如,借助语音识别系统实时分析学生在对话练习中的表现,实现评价与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教师根据评价结果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真正达成教学评的动态一致,提升教学效果。
(二)生成式AI的教育应用价值
生成式 AI 的核心教育价值体现在多个关键方面。其具备动态生成能力,可依据学情实时生成个性化学习任务,例如借助豆包 AI 绘画生成与颜色关联的图像,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在创造性支持上,通过 AI 辅助创作实现跨模态表达,像利用 DeepSeek 生成中英颜色文化对比文本,拓宽学生的表达维度与知识视野。同时,它还能进行过程性评价,以讯飞星火这类 AI 语音评测工具为例,可追踪学生发音准确度并生成学情分析报告,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在英语教学领域,生成式 AI 的应用广泛,已全面覆盖词汇教学(如生成颜色谜语)、对话练习(如开展虚拟角色互动)以及跨学科整合(如辅助科学实验记录)等多个环节。而在小学阶段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中,主要聚焦于评价工具开发,如打造 AI 自动评分系统,以及评价模式创新,例如构建三维立体评估体系,以推动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与提升。
三、生成式AI驱动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重构模型
(一)模型核心要素
(二)重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AI个性化推荐(如根据兴趣生成颜色主题任务)构建差异化学习路径。
跨学科融合:整合艺术(AI辅助绘画)、科学(颜色混合实验)、文化(中西颜色象征对比)等学科。
数据驱动:利用AI学情分析系统(如记录课堂互动频次、任务完成度)支撑教学决策。
四、案例研究:Unit8 Colours第三课时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一)课时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解析
核心句型:What colour is/are...? It's/They're...
文化元素:中西方颜色象征差异(如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在西方象征危险)
跨学科链接:科学课的颜色混合原理
教学目标:
(二)生成式AI驱动的教学流程重构
课前:AI激活已知,前置评价锚定起点
教师基于学情分析,通过生成式AI工具创设多模态认知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依托数据追踪技术实现学情动态诊断,为课堂差异化教学提供精准锚点。设计遵循"情境激活—任务驱动—数据反馈"三阶段模型,确保教学起点与学情实际高度匹配。
Level 1:自然场景颜色配对
AI生成动态全景图(如彩虹森林、落日海滩),学生识别图中主色调并回答:
"What colour is the rainbow? — It has red, orange, yellow..."
Level 2:古诗颜色解码
AI将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转化为文本转视频模型生成动画:
[卷轴展开] 青翠山峦→飘落粉红花瓣 → 学生圈出古诗中的色彩词(green/red)
Level 3:混色实验预测
AI模拟虚拟实验室:学生输入"blue + yellow"指令,系统生成颜料混合动态过程及结果反馈:"Blue and yellow make green! It’s like spring leaves!"
评价实现:
AI平台基于课堂互动频次、任务完成度、语音识别准确率等数据,生成多维度诊断报告,实现精准教学决策:
通过AI驱动的三级分层预习设计,实现了从"经验激活"到"数据诊断"再到"精准教学"的完整闭环。实践证明,生成式AI不仅能高效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更能通过多模态任务设计促进文化理解与科学思维的发展。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人机协同机制,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智能预习生态系统。
► 课中:AI赋能实践,实时反馈促学
虚拟艺术展:跨文化色彩对话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多模态认知科学,利用生成式AI技术构建了中西艺术对话的3D沉浸式展厅,通过 VR(虚拟现实)与AI(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实现了跨文化色彩符号的深度解构与重构。
1. 西方艺术区:动态名画中的色彩情感解码
依托生成式AI平台,梵高《向日葵》被重构为具有交互特性的动态场景。当学习者点击画作时,向日葵如真实花卉般动起来,同时触发AI语音任务系统:"Describe the colours: I see yellow petals. They're bright. I feel hopeful!"该设计通过多通道感知刺激(视觉动态+触觉反馈+听觉引导),有效激活学生的情感联想与语言表达。
2. 中国艺术区:京剧脸谱的符号学解构
在东方艺术空间,当学生点击张飞的黑脸谱时,AI系统会生成三维剖面图,通过颜色分布热力图展示"黑额+红眉"的象征逻辑,并触发文化对比任务:"Why is Guan Yu's face red? — It symbolizes __ and __." 该设计将传统戏曲符号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支架,通过跨文化语境的并置,促进深度认知。
3. 传统色彩实验室:矿物色的科学解密
针对《千里江山图》的青绿渐变现象,开发了AI驱动的矿物颜料解构系统。学生拖拽虚拟色块至光谱分析仪时,系统会动态展示"石青(蓝铜矿)+石绿(孔雀石)"的混合过程,并通过粒子动画呈现微观结晶结构。语言训练环节设置造句任务:"The mountains are __ between green and blue." 为后续的语言支架设计提供了依据。
评价实现:
AI语音分析系统实时捕获学生输出,生成语言能力矩阵:
通过生成式AI构建的3D沉浸式艺术展厅,成功实现了语言训练、科学探究与文化理解的深度融合,通过3D沉浸环境与实时交互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颜色词汇的准确表达,更在符号解构中深化了对中西方艺术哲学的理解。然而,技术赋能也带来新挑战:部分学习者过度关注特效而忽视核心知识,需通过"无科技专注时段"设计加以平衡。
► 课后:AI拓展迁移,多元评价赋能成长
版画创作与语言智能支架:从艺术表达到语言建构的双向赋能
课后环节采用‘劳动实践—AI辅助表达—多维评价’的创新路径。具体而言,学生通过版画创作实践艺术表达,同时借助AI语言智能支架完成语言建构,二者深度融合,实现了艺术表达与语言发展的双向促进。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投身于 “四季色彩版画” 的创作之中,并借助 AI 工具实现实时互评,开启了一段充满创意与协作的学习旅程。
在分组任务环节,将学生分成 4 - 5 人一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季节的版画创作。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负责构思画面主题的,有精心挑选颜色的,还有专注于线条的勾勒与刻画的,大家齐心协力,将心中对美的憧憬与想象,通过手中的工具一点点呈现在画纸上。完成画作后,借助语言支架 ——“I like...”“I see...”“It’s/They’re...”“I feel...”,完成版画介绍卡。实时互评环节,充分利用豆包智能体实现多维度反馈与迭代。将完成的版画介绍卡拍照提交给豆包智能体,基于预设标准,豆包能够自动生成评价量表,这些标准涵盖 “构图色彩搭配”“语言描述逻辑”“文化元素融合”“创新性” 等多个维度。在构图色彩搭配方面,豆包会凭借强大的图像理解能力,细致分析色彩比例是否和谐,比如判断冷暖色的平衡情况,以及元素分布是否合理,进而判断画面焦点是否突出;对于语言描述逻辑,豆包能够精准检测英文句子与画面内容的对应准确性,同时分析语法是否正确,描述是否连贯;在文化元素融合维度,豆包会评估季节文化符号,像夏季的荷花、冬季的圣诞元素等是否恰当融入作品;创新性维度上,豆包致力于识别作品中是否存在独特色彩组合或创意元素,如动态效果模拟等。
最后,教师综合豆包的评价以及自己对学生团队协作、艺术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观察,给出最终的全面评价,进一步丰富评价的维度与内涵,助力学生在艺术与语言领域的全面成长。
五、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核心指标提升
在实施 AI 赋能教学活动后,学生核心指标显著提升。语言能力上,以颜色描述为例,经基于 AI 的系列学习,学生能结合色彩情感、视觉效果等细腻表达,丰富性与精准性提升;科学思维方面,学生可自主构建 “刺激 — 反应” 因果链,借助 AI 创设的沉浸式情境,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现象学会梳理因果关系,较传统教学有所提升;文化理解层面,颜色象征意义学习进步明显,借助 AI 展示多元文化资料后,学生对不同文化颜色象征理解更准确深入,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
(二)技术赋能突破
多模态交互:本次教学实践借助 VR(虚拟现实)与 AI(人工智能)的结合,实现了多模态交互,为学生带来了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沉浸体验。例如,在线上3D 艺术展中,学生可以通过AR透视观察笔触层次。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打破了传统平面欣赏的局限,让艺术鉴赏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观察,而是深入到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层面。
即时诊断:语音分析系统的应用是本次教学在技术上的一大突破。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复杂句型的纠错一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借助AI系统,实时捕捉学生的语音信息,迅速分析其中的语法结构,一旦发现复杂句型错误,立即给予纠正提示。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反馈的及时性,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还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跨学科整合:AI 在跨学科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自动生成科学 — 艺术对比素材库,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素材,以实现跨学科教学。而现在,AI 能够根据预设的学科知识点和教学目标,自动筛选和生成科学与艺术领域相关的对比素材,使教师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和学生指导上,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三)实践挑战与应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过度关注 AI 特效而忽视核心知识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置了 “无科技专注时段”。在这段时间内,学生需要脱离 AI 和 VR 等技术工具,通过传统的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学习核心知识。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教材、分析案例、展开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回归知识本身,培养他们自主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避免因过度依赖技术而导致知识学习的表面化。
当前的教学评价系统存在侧重语言输出的问题,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主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词汇运用、语法正确性等,而忽视了肢体表达、创意等重要维度。例如,在一些艺术创作或小组展示活动中,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情等非语言方式所传达的情感和创意无法得到有效评估。后续将制定针对创意维度的评价标准,从创意的新颖性、独特性、可行性等方面对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论
本文以新版译林三下 Unit8 Colours 第三课时为例,深入探讨并实践了生成式 AI 驱动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重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生成式 AI 在破解传统小学英语教学静态化困境、推动教学评深度融合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总之,生成式 AI 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方案,通过不断优化人机协同机制,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智能课堂生态系统,有望进一步发挥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潜力,为小学英语教学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未来的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生成式 AI 在不同教学场景和内容中的应用,不断完善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艳梅等.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与治理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2023,44(5): 32-39.
[3] 王陆等.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课堂教学生态分析模型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2021(11): 90-97.
[4] 顾小清等. 教育人工智能中的认知追踪:从静态模型到动态干预[J]. 开放教育研究,2022,28(4): 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