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蝶变:AI动态赋能小学英语交互课堂教学实践
—— 以译林版新教材三下Unit4 Story time为例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顾丽娜
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为小学英语课堂提供了创新路径。本文以译林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4 Story time为例,探讨AI技术在情境创设、多模态教学、人机协同等方面的应用实践。通过AI生成社团视频、动态语篇画面及智能评价工具,将抽象语言知识转化为直观情境,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教学实践表明,AI赋能可提升课堂互动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核心素养;情境创设
一、课例背景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译林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4以“课后活动”为主题,Story time为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以下是语篇研读:
【what】本语篇讲述了美术社团的同学们课后在校园里写生的故事。同学们在写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只蝴蝶,蝴蝶飞来飞去,一会儿飞到树边,一会儿飞到苏海身后,一会儿飞到小鸭子的身上。杨玲和苏海追逐飞舞的蝴蝶,王兵则把这一幕画了下来。
【why】本语篇展示了同学们欢乐的课余生活。通过寻找蝴蝶,学生学习如何准确地询问和描述位置。故事中的互动和欢声笑语体现了课后活动的乐趣,鼓励学生走向户外,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How】本语篇重复出现关于描述位置的核心语言,如: “Where's the butterfly?”
“It's by the tree/behind you/on the duck.” 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关位置的表达。学生通过角色扮读和画图活动,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操练单元核心语言并深入理解主题意义。故事情节简单明了,语言生动有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使学习过程愉快又富有成效。
2. 学情分析:
(1)Strengths(优势)
三年级学生具备基础英语听说能力,能完成简单对话跟读与模仿,为“位置描述”核心语言的输入奠定基础。同时,他们对课后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对社团活动、课堂游戏等充满热情。
(2)Weaknesses(劣势)
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对“in/on/under/by”等方位介词的空间关系理解依赖直观视觉支撑,难以仅凭文字描述理解方位介词,传统静态图片无法满足其认知需求。另外,学生缺乏使用“Where is...? It is...” 等句型进行连贯描述的能力。
(3)Opportunities(机会)
AI技术的情境具象化:利用“即梦 等工具生成蝴蝶飞行动态轨迹,将抽象位置概念转化为可视化路径,契合学生“直观认知优先”的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方位介词的理解和运用。AI在英语课堂中的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多通道学习路径,弥补传统教学的单一性。
(4)Threats(威胁)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静态图片与教师演示难以动态呈现“蝴蝶从树边到身后”的位置变化过程,可能导致学生对“位置移动”的逻辑理解断裂,影响核心语言的运用信心。但是若AI动画设计过于复杂,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需遵循文件中“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简化非必要视觉元素。
(二)AI 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推动学用结合”。AI技术的动态生成、多模态交互等特性,可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1.情境具象化:AI生成的动态画面能将文本中“蝴蝶在树边、身后、鸭子身上”的抽象描述转化为可视化场景;
2.课堂趣味化:AI重创王兵的画作,让王兵的画作变得更加生动,为学生的语言练习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评价智能化:AI平台能记录课堂总览、师生对话、课堂互动和新课标的落实。
教师可以针对性调整教学节奏,优化教学策略,有效的落实新课标。
二、AI赋能的教学设计
(一)基于AI的情境创设与导入
1.多媒体暖场激活旧知
课前播放上节课的作业——运用“剪映”APP制作的“纸飞机”视频,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投入课堂学习新内容。接着通过PPT将小诗部分的单词“fun,very,have”等以纸飞机动态造型呈现,学生快速读出单词并复习字母f和字母v的发音。这种视听结合的游戏化导入,使语音复习的参与率得到了提升。随后,师生共同吟唱上节课的 chant:“Where, where, where’s my plane? On, on, it’s on the table...”,通过AI增强的图文动画,强化对核心句型“Where’s...”的记忆。
2.AI视频构建真实语境
接下来的Cartoon time复习环节,教师播放AI制作的社团活动视频,画面中呈现书法、绘画、足球等社团场景,数字人用英语解说学校有哪些俱乐部,通过参加俱乐部我们可以收获什么。接着自然过渡到本课“美术社团写生”的主题。通过AI视频的播放,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学生了解了学校社团的信息,实现知识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AI支撑的多模态语篇教学
1.动态语篇:AI重构故事场景
在Story time教学中,教师利用AI效果动态展示蝴蝶飞行路径。在课件中,老师利用AI工具——“即梦”生成动态蝴蝶飞行场景,通过动画技术精准还原故事中蝴蝶的移动轨迹:初始画面呈现蝴蝶在树旁振翅(by the tree),然后飞到苏海身后(behind Su Hai),最后以缓降动画停驻在鸭子背部(on the duck)。AI 技术的使用将文本中抽象的方位介词转化为视觉符号,使“in/on/under/by”的空间关系差异通过动态情境实现具象化呈现。这种基于AI技术进行场景重构,既保留故事的趣味性,又通过动画强化方位概念的视觉记忆,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助力学生理解和运用核心语言。这种通过多模态的呈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和应用语言,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
2.人机协同:AI深化课堂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智能技术与自身教学的协同作用。利用PPT、AI资源创设互动任务,如基于AI画作的问答这一教学环节,借助 “即梦”、“豆包” 等工具,将文本中王兵的静态画作重构为可交互的动态场景,实现语言知识的具象化教学。具体实践路径如下:运用 AI 图像动画技术,在抠图的技术上使苏海、杨玲的人物剪影产生微动效果,让鸟、蝴蝶扇动翅膀,让这个画面动起来。课后测试显示,运用AI动态画作进行核心语言交流之后,“where” 句型的正确使用率从 60% 提升至90%,其中 “in/on/under/by” 的方位辨析错误率大大降低。
通过AI动态场景的多轮互动,学生从 “碎片化表达” 发展到了 “连贯叙述”。AI技术再课堂中的使用为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发展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
(三)AI驱动的实践与评价
1.智能拓展:AI画作激发语言创造
在迁移创新环节中,教师再次借助AI社团的数字化创作能力,对王兵画作进行技术重构:首先运用AI抠图技术变换画中人物与物体的空间位置,再通过“即梦”工具的动态渲染技术,使让人、物动起来。这种经过AI赋能的动态画作,构建了可交互的语言实践情境 —— 学生需基于画面变化,运用核心句型展开问答:“Where's Su Hai now? She’s...”,“Where’s the butterfly now? It’s...”。在对话的过程中巩固单元核心语言。教学实践数据显示,这种融合AI动态场景的交互式活动,使学生的语言输出量较传统图片讨论增加35%,其中创造性句型使用占比提升28%。
2.个性化作业与智能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与新课标理念,课后作业采用三层任务体系,通过A 技术实现“语言实践—思维发展—评价反馈”的闭环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1)基础层:读Story time,使用AI纠正发音。使用“豆包”中的相机功能,拍书本中需要读的内容,让豆包识别英文文字,再使用“豆包”中打电话功能,对“豆包”发出指令“纠正发音”。“豆包”会自动检查学生的发音,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和讲解学生的发音是否存在问题。
(2)提高层:借助“即梦”AI 绘图工具创作“我的课后活动”场景,需运用核心语言描述活动和活动的位置,并配文 “I can play basketball in the playground. It's fun.”。学生将作品上传到老师规定的AI平台,进行实时评价。
(3)拓展层:使用 “豆包、Deep Seek、KIMI” 等AI工具搜索适合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并与同伴合作制作《AI课外词汇手册》。学生将搜索到的课外活动提交到老师规定的AI平台,进行实时评价。
三、教学反思与成效
(一)AI赋能的教学价值
1. 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协同发展
AI动态画面使本单元的核心语言——“位置描述”从抽象符号转化为具身体验,学生在观察、绘画、表演等多模态活动中,准确运用核心句型的比例提升 25%。例如,80% 的学生能在拓展讨论中主动使用核心语言“Where is...?” She/He/It is...”进行连贯表达,较传统教学实现显著提升。这种基于AI技术的动态可视化教学,通过将“by/behind/on”等方位介词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具象场景,有效突破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局限,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 课堂互动与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AI技术创造的沉浸式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角色扮演环节的举手率从 30% 增至 70%;小组讨论中,学生用英语分享“课后活动”的时长平均达到分钟,较传统课堂增加3分钟。课后问卷显示,92% 的学生认为AI动画“让英语学习更有趣”。
3. 评价反馈的精准性与及时性
AI平台实时记录的学习数据,为差异化教学提供支撑。如教师通过希沃白板的记录的课堂反馈中可以了解到课堂总览、师生对话、课堂互动和新课标的落实。通过希沃的AI分析,上课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如平均抬头率、平均举手率、平均参与度,也可以了解到教师教学的情况,如素养课堂分析(包括课堂流程重构、有效提问性)、互动数据、教师巡堂轨迹和教学切片。
通过希沃白板的AI分析,教师可以针对性调整教学节奏,优化教学策略,有效的落实新课标。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部分AI动画设计过于复杂,如蝴蝶飞行的特效干扰了学生对核心句型的关注。改进策略:遵循“技术为教学服务”原则,简化非必要动画,突出语言点的可视化呈现(如用不同颜色标注 “by/behind/on” 的位置区域)。
四、结语
AI赋能小学英语课堂,通过情境重构、多模态交互和智能评价,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新路径。在实践中,教师需把握“技术赋能而非替代”的原则,将 AI 技术与语言教学深度融合,既要利用其动态生成、精准反馈等优势,也要发挥教师的人文引导作用,在 “人机协同” 中实现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协同发展。未来可进一步探索 AI 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虚拟国际交流等场景的应用,推动英语教学的数字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