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三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设计中情景创设的有效性——以“Big Question”为内容驱动 2025-08-2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探究小学三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设计中情景创设的有效性——以“Big Question”为内容驱动

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   钱晨晨

摘要: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情景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的关键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遭遇单词教学方式单一、卡通板块处理不够精细以及对单元核心问题(Big Question)理解不够透彻等状况。此类问题致使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学生难以将语言知识与实际情境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对核心素养的培育造成影响。本文以译林《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1 School things为例,根据磨课过程,探究如何借助情景创设优化教学设计,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学生对Big Question的理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主题意义;情景创设;优化设计;big question;素养提升

 

一、分析教材,确定主题意义

Unit 1 "School things"属于“人与自我”范畴下的“日常生活”主题群,旨在通过学习与学校用品相关的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掌握描述学习用品的语言表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文具店”情境引入相关词汇,借助Cartoon Time板块中BobbyDad的故事深化语言运用,并以Big Question What do you need for school?”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用品的整理与使用。通过分析单元各板块的主题元素,可以确定本单元的主题意义为“Use and organize school things properly to prepare for learning”。这一主题不仅聚焦语言知识的学习,还强调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Big Question作为单元的核心问题,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从词汇学习到语篇理解,再到生活实践的迁移,层层递进,最终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针对当前磨课中存在的问题——单词教学单一、卡通板块处理不够细致、对Big Question理解不够深入,本文以主题意义为引领,通过优化情景创设,设计分层活动,逐一解决上述问题。

 

二、问题分析与情景创设的优化设计

问题一:单词教学主要通过主题图和教师引导的“看图说词”活动展开。

在进行pen, pencil, pencil case, ruler, rubber, schoolbag”等词汇的教授时,教师虽然结合了语音渗透(如/p//b/发音),但教学形式以教师主导的跟读和机械重复为主,缺乏多样化的语用情境,学生参与度较低,难以将单词与实际生活场景关联,导致语言输入单一,记忆效果不佳。优化策略: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单词教学。为解决单词教学单一的问题,教师应以主题意义为引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通过分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与运用。优化后的教学设计如下:

 

1. 学习理解类活动: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与“文具店”相关的动画视频,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学习用品,初步感知相关词汇。例如,教师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tationery shop? 学生回答:I see a pen, a pencil...” 通过这种视频情境,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感知单词,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此活动旨在达成语言目标:Students can name school things in a real-life context.

2. 应用实践类活动:情境对话,内化词汇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教师设计“文具店购物”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顾客和店员,使用句型“What's this? It's a...”进行对话练习。例如:

· A: What's this?

· B: It's a pencil.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反复使用词汇,将单词与实际语用场景结合,增强记忆效果。

3. 迁移创新类活动:情境拓展,深化运用
教师进一步拓展情境,设计“整理书包”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书包内容,用所学词汇介绍自己的学习用品,如“My schoolbag has a pen, a ruler, and a pencil case.”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How do you organize your school things?”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展示自己的书包并分享整理方法。此活动不仅巩固词汇,还引导学生将语言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培养整理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

通过上述分层活动,单词教学从单一的机械记忆转变为情境化、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运用并迁移词汇,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进一步深化了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问题二:卡通板块处理不够细致。

目前,Cartoon time板块通过BobbyDad的故事教授句型“What's this? It's my...”并进行角色扮演,但教学活动较为表面化,缺乏对语篇细节的深入挖掘和情感态度的引导。例如,教师通过放大镜特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细节,但未充分挖掘BobbyDad的情感变化及行为背后的意义,导致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体会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优化策略:细化语篇处理,深化情感理解为使Cartoon time板块的教学更加细致,教师应以语篇为依托,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行为和情感,进而内化语言知识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优化后的教学设计如下:

 

1. 学习理解类活动:预测与观察,感知语篇
在进入Cartoon time之前,教师通过主题图中的BobbySam,创设“丢失学习用品”的情境,引导学生预测:“What's in Bobby's schoolbag?”学生根据图片猜测:“It's a pen, a ruler...”随后,教师播放Cartoon time的动画或展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Bobby的书包空了,Dad发现了散落的文具,提问:“How does Dad feel? Why?”通过预测和观察,学生初步感知语篇内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应用实践类活动:角色扮演,体会情感
教师放大BobbyDad的表情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角色的情感。例如,教师提问:“Look at Dad's face. Is he happy or angry? Why?”学生可能回答:“Dad is angry because Bobby's school things are everywhere.”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模仿Dad的语气:“Bobby! Put your school things in your schoolbag!”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句型,还能体会Dad的生气与Bobby的懊悔,深化对语篇情感的理解。

3. 迁移创新类活动:续写故事,升华主题
为进一步挖掘语篇背后的主题意义,教师设计续写活动。情境为:Bobby puts everything in the schoolbag. Is his schoolbag good?”学生分组讨论Bobby的书包是否整洁,并续写故事结局,如“Bobby organizes his school things. His schoolbag is clean now.”通过续写,学生将语言知识与整理学习用品的行为结合,体会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此活动还可通过小组表演呈现,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细化Cartoon time的处理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从语篇的表层逐步深入到深层意义的挖掘,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观察细节、理解情感以及进行创造性表达的综合能力。

 

问题三:对Big Question理解不够深入。

Big QuestionWhat do you need for school?”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用品的准备与整理,但教学设计中对Big Question的回应较为浅显,仅停留在词汇复述和简单讨论的层面,缺乏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学生难以将Big Question与自身生活建立联系,影响核心素养的形成。优化策略:以Big Question为驱动,设计分层回应为深化学生对Big Question的理解,教师应以主题意义为引领,通过分层活动引导学生从语言输入到生活实践,再到价值取向的形成,构建对Big Question的三层回应:知道需要哪些学习用品(语言层面)、理解如何整理学习用品(实践层面)、形成有序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素养层面)。优化后的教学设计如下:

 

1. 学习理解类活动:梳理知识,明确需求
教师通过板书复述Cartoon time内容,引导学生回答:“What school things does Bobby have?”学生回答:“Bobby has a pen, a pencil, a ruler...”教师进一步提问:“What do you need for school?”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回答:“I need a pencil case, a book...”此活动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用品的名称,明确Big Question的语言层面回应。

2. 应用实践类活动:情境实践,内化行为
教师创设Bobby整理书包”的情境,提问:“Bobby puts everything in the schoolbag. Is his schoolbag good?”学生观察Bobby书包的图片(如文具杂乱堆放),讨论如何整理书包。教师引导学生制定整理规则,如“Put pencils in the pencil case. Put books in the schoolbag.”学生分组实践,整理自己的书包并展示。此活动将Big Question与实际行为结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3. 迁移创新类活动:价值升华,素养落地
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设计“为新同学准备书包”的任务。情境为:“A new student comes to our class. Let's help him/her prepare a schoolbag.”学生分组讨论需要准备的学习用品,并用句子描述:“He/She needs a pen, a ruler, and a schoolbag.”随后,教师提问:“Why should we organize our school things?”学生可能回答:“To find things easily. To keep the schoolbag clean.”通过讨论,学生形成有序整理学习用品的意识,实现Big Question的素养层面回应。

通过上述分层活动,Big Question得以从抽象问题转化为学生能够感知、实践和内化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还将规则意识融入日常生活,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实施与效果预期

(一)教学实施基于优化后的教学设计,教师可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教学:

1. Warm-upLead-in:通过歌曲和视频引入“文具店”情境,激活学生兴趣,初步感知学习用品相关词汇。

2. Cartoon time:通过预测、观察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篇,掌握句型并体会角色情感。

3. Sounds in focus:通过歌谣和互动活动,学习/p//b/的发音规则,拓展相关词汇。

4. Show and tell: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用品,分享整理方法,巩固语言知识并培养规则意识。

5. Big Question探究:通过梳理、实践和讨论,引导学生构建对Big Question的三层回应,升华主题意义。

(二)效果预期通过优化后的情景创设,教学效果预计如下:

在语言能力方面,学生能够熟练运用What's this? It's my...”等句型来描述学习用品,并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相关词汇。在思维品质方面,通过参与预测、续写和讨论等活动,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均得到显著提升。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学会了整理学习用品,逐步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文化意识方面,学生理解了有序整理学习用品的重要性,进而培养了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以Big Question为核心内容驱动,教师优化情景创设,有效解决单词教学单一、卡通板块处理不够细致以及对Big Question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教师将Big Question作为教学的主线,设计相关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新单词。此外,教师细致处理卡通板块,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助力学生单词学习。最后,教师深入挖掘Big Question的内涵,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输入到能力内化,再到素养形成,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总之,以Big Question为内容驱动,优化情景创设,教师能够有效解决单词教学单一、卡通板块处理不够细致以及对Big Question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从语言输入到能力内化,再到素养形成,最终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 阅读(11)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