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道”走向“理解”,从“学会”走向“会学”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2025-08-2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知道”走向“理解”,从“学会”走向“会学”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闻敏

初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便被其“逆向设计”的核心理念所触动。以往备课,总习惯从教材知识点出发,琢磨“怎么教”,尤其再英语课堂中,往往注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却常常忽略学生最终能“理解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而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教学中“重知识传递、轻深度理解”的盲区,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条清晰的逻辑路径。

书中提出的“理解六侧面”——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自知,让我对“理解”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原来“理解”不是简单的记忆或复述,而是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既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原理,也能在新情境中灵活应用,甚至能跳出固有视角,换位思考不同立场的合理性。这让我反思,日常教学中是否过于关注学生“会不会做”,却少了对“为什么这么做”“还能怎么改进”的追问?

“逆向设计”的三阶段——确定预期结果、设计评估证据、规划学习体验与教学,彻底颠覆了我的备课思路。它要求教师先明确“期望学生达到什么理解程度”,再设计能证明理解的评估方式,最后才规划具体的教学活动。这种设计逻辑,像为教学搭建了“靶心”,让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理解”展开,避免了教学中的盲目性。比如在设计单元课时,我不再是按“知识点A→知识点B”的顺序罗列,而是先思考“学生学完这个单元,应该能理解什么核心概念?能解决什么真实问题?”,再据此设计项目式任务或情境化测评,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

书中还强调“大概念”的重要性,提醒教师要从零散的知识中提炼出具有迁移价值的核心观念。这让我更加深刻意识到,教学不应是“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比如在讲解语言知识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单词和语法的记忆层面,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背后的规律和逻辑,帮助他们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将“大概念”融入课堂,我发现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当前的学习内容,还能在面对新问题时灵活迁移所学。例如,在一次关于环保主题的讨论中,学生不仅能运用所学词汇表达观点,还能结合之前学过的社会议题,提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见解。这种能力的提升,正是“大概念”教学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此外,书中提到的“真实情境”让我重新审视了课堂任务的设计。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活动虽然看似有趣,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不大,难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而现在,我更倾向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社会热点出发,设计贴近他们经验的任务。比如,在教授关于健康饮食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分组调研学校食堂的菜单,并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任务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理解”不仅是教学的目标,更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线索。它要求教师不断调整视角,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为他们创造更多有意义的学习机会。每一堂课,都应成为通向“理解”的桥梁,而每一份教学设计,都应承载着对“理解”的不懈追求。这既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考验,也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让知识成为连接不同情境的桥梁,帮助学生应对未来的未知挑战。

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从“知道”走向“理解”,从“学会”走向“会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一本方法论手册,更传递了一种教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深度思考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未来的教学中,我会试着用“逆向设计”的思维重新规划课堂,用“理解六侧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让教学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

  • 阅读(124)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