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2025-08-27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解晴 所在单位: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执教时间:2025-08-27 执教地点:江阴高中 执教内容:《季氏将伐颛臾》 参加对象:

季氏将伐颛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学生能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意思,并能说出重要字词的意思、翻译重要的句子。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说出孔子的批驳艺术和对政治危机的洞察远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必修下册学习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是一场师生之间的对话,还有人记得这场对话围绕的什么话题?谈谈他们的理想和治国理念。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还有人记得子路是怎么说的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呢?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今天的《季氏将伐颛臾》也是一场师生间的对话,这场对话的围绕的是什么话题?

“季氏将伐颛臾。”

但是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有、季路来拜见孔子的时候却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有事:说得很含糊。

伐:本义:用武器击杀。

《左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 强调公开性和仪式感。 

两个学生说得很含糊,说明他们知道季氏伐颛臾这件事是不对的,我们来了解下季氏是什么?颛臾又是什么?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

PPT: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微。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当时孔子弟子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有一个问题:两个学生如此含糊其辞,说明这件事情本身是不符合孔子的政治主张的,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和孔子说呢?

对孔子的的尊敬。据有关记载,当时,活跃在鲁国政坛的孔门弟子,遇事后,一般都要和孔子取得联系,向他征求意见。

PPT: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很少)不失(垮台)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时代,政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二)一场师生间的唇齿之争

反对归反对,总要说出些道理来才能使学生信服,这一场师生之间的唇齿之争分为三个回合,针对学生的发言,孔子是如何说理的?

第一回合:

冉有、季路:含糊其辞。

孔子: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颛臾,从前先王把它封为主管东蒙山祭祀的,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从历史、地理、政治的角度阐述“师出无名”,是无“礼”的战争。(P10


第二回合:

冉有:推卸责任

孔子:引用、类比(“相”)、比喻(虎兕、龟玉),指出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对季氏伐颛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回合:

冉有:一个幌子(会成为子孙后代的忧患),真实意图是?贪求季氏的土地,巩固季氏自己的势力和利益,达到最终篡夺鲁国政权,执国政的目的。

孔子:直接痛斥学生找借口的行为。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均、和、安(对内)

                    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对外)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痛斥学生助纣为虐的做法。

政治远见: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结语:

季氏最终有没有攻打颛臾,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P10“不见于经传,其以夫子之言而至也与?”

我们抽取了《侍坐》中孔子的话语,对比《季氏》中孔子的话语,你有什么发现?

《侍坐》:这是一场根本没有对话的对话,是一个学生各抒己见的场合,孔子纵有偏爱,也只是一句“喟然叹”。

《季氏将伐颛臾》:让孔子暴怒的,是自上而下对于的背叛,是他关乎大同理想社会的先验性道德设计受到了现实无情的挑战。然而,弟子转身而去留给他的背影是多么尴尬的一幅图景,这是文史行走中的一个多么无奈的先验性之悲与伟

先验性:不依赖于具体经验,具有普遍必然性。













  • 阅读(9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