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生死场
整本书阅读——《呼兰河传》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呼兰河传》中所描写的生命状态,理解对“生死场”的内涵。
2.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本中“生死场”的特质,分析续写故事的合理性,感悟“生与死”的主题。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借鉴萧红的审美表达,通过细节描写实现审美创造完成续写。
4. 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当下对“生命价值”“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形成对本土文化的理性认知。
【导言】 在小说的中有些生命在消逝,而有些生命在苦苦挣扎,生与死作为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而在这个生死场中,又寄托了萧红怎样的生命理想?
活动一:呼兰河中有哪几种生命形态,他们之间有何异同。请制作一张表格。
活动二:讨论:如果续写“另一家房客”的故事,如何才能符合萧红笔下呼兰河城这个生死场。
活动三:以呼兰河小城这个“生死场”为背景,续写“另一家房客”的故事。
●补充资料:
1、《萧红小传》骆宾基(节选)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生死场》简介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
从文本的实际构成来看,事件的发生与演进则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书共分17章节,去掉极短的过渡性的两节,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该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似散漫,实则别有匠心在。贯穿全书的是三个家庭的变迁。开篇与收尾写二里半与麻面婆的家庭,“套”在结构第二层的是王婆与赵三的家庭,“套”在里面一层的,则是金枝家庭的故事。全篇首尾呼应,一层套着一层,在三个家庭的空间里演进着生与死的故事 。“生死场” 的“场”,既可以说就是那块灾难深重的黑土地,又是那块土地上一个个痛苦的家庭。
精彩语句:
“这场是死的城郭,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奏着别离歌,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人间已是那般寂寞了!天边的红霞没有鸟儿翻飞,人家的篱墙没有狗儿吠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