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初冬》 2025-09-02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尹波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02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段段实景     处处真情

——浅谈《晚秋初冬》的意境美

《晚秋初冬》一文,选自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德富芦花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作者对自然界进行敏感而细微的观察,用极富美感的文字表达,蕴含着他对自然的尊重。《晚秋初冬》一文以晚秋初冬作为时间背景,用细腻的笔触,逼真地描绘了彩锦般的落叶、静谧的白昼、清静的内宅、朦胧的月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而向往。

彩锦般的落叶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树叶,最能体现天气变化和时间流逝,因而常受到作家的关注。在德富芦花笔下,晚秋初冬时的落叶不像初秋时的一片两片,而是“满庭皆落叶”,落叶的颜色也不是单一的枯黄,而是“如彩锦”“金色的云”。在作者笔下,叶子因风而“不时飞舞着”,一片叶的飞舞像“掠过书窗的鸟影”,轻柔,灵动;一群落叶飞舞,显示集体的力量,落地有声,它们“扑打着屋檐”,“使人想起雨景”。与“凋伤总属劫尘飞相比,德富芦花笔下落叶的凋零,并不让人有凄清之感。那“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那残叶好像晚春的蝴蝶”,在作者笔下,“闪光”“蝴蝶”让我们明白,一片叶子的凋零那只是它自身的凋零,它不意味着惆怅哀伤死亡,剩余的叶子也不意味着“被抛弃的寂寞”,因为有作者的心目中自然的活力并未因冬的到来而消亡。

静谧的白昼

在一般的文本中,白昼是光明和希望的代名词,它会让人想到热烈、喧嚣的场景。德富芦花则不然,在他笔下,白昼是静谧的。晚秋初冬时的天空是高爽的,阳光是清澄的,梧桐枯叶“静静躺在地上”,“南天竹的果实在八角金盘下泛着红光”,一切的景都在安静地展示着自己独特的美,简明直观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一种洗尽浮华后的平和与恬淡。白昼的静谧,偶尔也会被突如其来的声响打破,两三只麻雀飞到院里觅食,鸟雀啄含南天竹的果实,苍蝇在格子门上爬动,这里的每一种生命皆具独特的生命的情趣,都有丰富精彩的希冀和追求。廊椽下的老猫躺着晒太阳,室内的人对窗读书,这是在向读者展示生命的不同情态。情态虽不同,享受生命却是一致的。

清净的内宅

最能引起中国读者共鸣的是描写内宅的那一部分!

作者从三个层面写清静。第一层,月夜的清静,树影斑驳,风移影动,炊烟袅袅,珊珊可爱;第二层,雨中的清静,茶花飘香,雨打落叶,暮雨潇潇,滴滴到天明,整个世界仿佛尽在雨中,而无其他;第三层,人内心的清净。作者曾说过:“我活着是为了追求情趣。”这一夜,他“默然独坐”,静静地品味着这清净而又寂寥的氛围,至此,作者将境之静与心之静融为一体。中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据此而想,作者所言之“顾影自怜”,岂不是景即影,影亦景?又何尝不是在追求慎独之情趣呢?

朦胧的月夜

这部分作者依旧静观自然,写月夜的月光、夜气和声响。冷静的笔触下流淌出一个个稍纵即逝的场景。写月光,由朦胧到昏暗,再到月光消失,寒星满天;写夜气,由“凝聚而不动”到“稍稍震颤着”,再到戛然而止;写声响,从头上的枯枝摩戛声,到脚下的落叶声,再到天空的秋风咆哮声。作者说他此时听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声响”。这是大自然的声响。面对自然的气息、声响,当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时,只要心怀敬畏,安静地欣赏,自能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美好。

有人说德富芦花是田野的花草,是山谷的清溪和林间的鸟鸣,是天空的片片白云,是旷野的缕缕微风,是蒙蒙的暮雨。他带着读者去触摸大自然的心跳,感受自然界的律动,他的散文就是大自然,就是天籁之音。《晚秋初冬》虽属节选,却段段写实景,处处露真情。正如苇岸所言:“德富芦花,用文字为自然画像的作家,他对自然的出色专注,将让每一个阅读《自然与人生》的读者顿悟:我们功利之外的世界多么亲切美好。”

  • 阅读(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