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人间失意客,悲声异调诉平生。 2025-09-02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高艺伟 所在单位: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执教时间:2025-03-07 执教地点:宜兴市河桥高价中学 执教内容:《临安春雨初霁》联读 参加对象:高一4班

同是人间失意客,悲声异调诉平生

——《拟行路难(其四)》与《临安春雨初霁》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高艺伟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抑扬之美。

2.与AI互鉴,两首诗的意象选择与情感变化,来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3.通过比较阅读,理解诗人面对困境时“直抒胸臆”与“含蓄淡然”两种抒情方式的审美差异。  

4.理解中国文人精神谱系中定位自我价值选择,实现古诗阅读的现代意义转化。

【教学过程】

情境任务:

郑渊洁说,“AI写的真好,杀了我也写不出来,作家是一定会被取代的。”那在这个AI为王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邀请高二(4)班的同学们,以《拟行路难(其四)》和《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诗词来一起来探讨“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这个话题。

活动一:与AI对话,感古人哀乐。

我邀请Deepseek加盟了此次课堂,做了个小实验,AI诗词实验室——假如鲍照写朋友圈,陆游发微博要求:将两首诗转化为符合现代语境的网络表达。希望你抓住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符合人物的身份设定。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原诗和AI改编版,体会不同的古今表达。

问题来了,你觉得AI改编内容是否尊重原作的情感内核?请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下你们的想法,

(结合原诗内容分析,可以从意象、情感、身份设定等角度来谈。)

 

原版诗歌

AI现代改编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泻水吐槽区】

命运这盆水泼地上,爱往哪流往哪流!

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是谁出生在罗马?

举杯灌酒求麻醉,结果越喝越清醒

我并非木石怎会无知觉,转头看见工资到账短信。

(定位:南朝·建康宫墙角)

\#躺不平卷不动 \#寒门の愤怒

1.意象选择:水,狂泻之水;酒,郁闷之酒。

2.意象特点:水的状态如何?原文说的是:各自东西南北流;改编则是爱往哪儿流往哪流,给人一种毫不在意的随意感。但其实:所谓“各自”暗示的是人命运的无定、前途的不可预知;水的不规则,不可控——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受支配;覆水难收,命运不可更改,无法逆转。

3.情感变化:AI的情感比较单一,确实是吐槽,吐槽的内容感知不到。但是看原诗“为什么要谈水的倾倒”?是用水的流向去比喻人的命运各不相同。所以刚开始的第一句直陈现象,是平静中带一丝悲哀,接下来说“亦有命”,抑郁不平但又无法反抗,只能用“安能”说“不能行叹复坐愁”,自我宽慰。用喝酒自我麻醉,用举杯狂饮、放声悲歌来抒发痛苦。用反问“心非木石”来说怎会无知无觉,慷慨激昂。却在最后时刻“吞声”——不敢出声、“踯躅”——左右彷徨,不敢言不能言的——压抑。AI则显得有些调侃和戏谑

4.身份设定:寒门子弟,准确。

5.原诗的情感内核是:寒门才子对命运不公的控诉。AI流于吐槽,有点单薄。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临安春日限定emo】

人情冷漠,是谁在召唤?

听了雨,早上卖花声准时打卡。

品茶写字岁月静好

其实心里全是下班回家”的冲动

(配图:墨迹未干的《春雨杏花图》)

\#假装在生活 \#社畜的修养

1.意象选择:春雨杏花、素衣风尘

2.意象特点:你怎么理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听了一夜雨,自然是辗转难眠,来也并非我的意愿,“谁令”可以看出,“客”则体现出疏离感,疏离感源自“薄似纱”的世味,要不要大胆猜想下:并非出自本意而来,来也并不受到这个世界的欢迎。不是岁月静好,而是夜不能寐的苦闷,看似是明丽清新的春景,其实是对现实的自嘲落寞。

3.情感变化:“闲”和“戏”,说明这些都是消遣,为了排解无聊生活。实际上是悲伤愤懑的。你从哪一个字读出来的。“闲”,他的反义词是什么?是“忙”——作为一个大名鼎鼎的爱国者,他应该忙些什么?在官场大展身手,在收复失地的路上。所谓“草书”、“分茶”不过是消磨时光、蹉跎岁月,这是一种特定时空下的“无聊”,是英雄失路的另一种表达。看似悲哀,实则无奈,看似悠闲,实则愤恨。

4.身份设定:社畜者——不是被工作驱使的愤懑,而是在报国无门时的隐痛。

5.原诗的情感内核:爱国志士对时局颓靡的隐痛。 emo 丧丧的 忧郁的 伤感的。

 

 

结论:鲍诗的是情感内核寒门才子对命运不公的控诉陆诗的情感内核则是爱国志士对报国无门的隐痛

AI的表达确实迅速拉近了我们与鲍照、陆游的情感距离,但是又很遗憾地稀释了这种情感的深沉厚重。

我们通过字斟句酌,感受了这种情感的深沉,不如做个"声音蒙太奇"练习:两两结对,交叉朗读两首诗词。从音韵上体会两位“人间失意客”的不同的情感表达。你可以添加一些叹息、一些声效、甚至是一些停顿,只要你觉得合理即可。

 

活动二:·陆对话品悲声之源。

在我们的共同研讨下,原来大家同是人间失意客,那么将其放在一起比较。

 

我们会有显著的感受,哪怕两个人都是在表达怀才不遇的悲痛,两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截然不同。

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两个人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来看这两则材料。

指向的是时代背景

² 助读资料

材料一:

从东汉末至南北朝,大规模的战争频繁,造成的是几百年动荡不休、性命如蚁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魏

晋南北朝,这是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年代。不仅有汉族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争,也有军阀之间的干戈之争,有地方势力对中央王朝的反叛,更有大规模的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大肆屠杀,频繁的战争,造成白骨遍野、赤地千里的惨象。鲍照生活的南朝是这样的历史大背景的产物,也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刘宋王朝犹为黑暗、恐怖,较魏晋南北朝的其它历史阶段,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宋历史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王室内部争夺皇位,骨肉相残,刘宋一代皇族的尔虞我诈、互相残杀的现象尤为严重。据罗振玉《补宋书宗室世系表》统计,刘宋皇族158人,子杀父者1人,臣杀君者4人,骨肉相残者103人,不得善终者占总数的72%。这种政治局势使得许多人嗟叹“世路艰难”。鲍照生与斯,长于斯,人的生命如此廉价带给他的是对生命易逝的叹惋。因为在他身边,生命如同草芥。黑暗恐怖、杀伐烧掠、命如草芥的社会环境引起诗人的深沉的生命迁逝之感,这在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对于生命的迁逝,从东汉《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文人都曾发过感慨。

如《古诗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再如其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他们认为人生短暂,须及时行乐。我们之前学过《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当时的时代背景是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政治黑暗的时代,门阀制度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身寒微,始终是下僚。

材料二:

陆游玩起了书法、分茶。这两样游戏的选择是很有意思的。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引东汉书法大家张芝说法“下笔必为楷则,匆匆不暇草书。”北宋流行语有“信速则不及草书,家贫难为素食。”草书是费事的,消磨时光的,用他的话叫做“弄笔”。而分茶则是一种茶道高手才能玩的游戏,它是一种技巧很高它是一种技巧很高的烹茶游艺。据钱锺书《宋诗选注》引唐人陆羽《茶经》曰茶有九难分茶及其第二难,和日本的茶道有些相似,先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此时茶盏面上的汤纹水脉会幻变出各式图样来,若山水云雾,状花鸟虫鱼,类画图,如草书,有水丹青茶百戏之称。

附:陆游创作此诗前后的经历

时间

官职

经历

1179

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

开义仓赈济受灾百姓

1181

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

未到任、去职遭弹劾,“擅权”

1186-1189

严州知州

1186年春天(62岁),闲置五年,起用为严州知州,陆游到临安觐见皇帝,在西湖边客栈等候召见,寂寞无奈,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1189年,遭弹劾去官,“擅议抗金复国”

 

小结:

了解完我们的背景后,到底能不能用微博和朋友圈来解构这首诗歌呢?他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视角,但似乎,鲍照的愤怒不能昭告天下,陆游的隐痛只写给懂得的人。

囿于时代背景,一位是像火山喷发式的慷慨激昂,另一位则是冰山潜藏是的淡然隐忍。

AI在我们的规则内,奉命行事,缺少了些对文化背景的关照。

 

活动三:古今对话,发共鸣之声。

同是失意客,悲调迥相异。诗风各不同,古诗有妙趣。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中,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欣赏“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呢?而这种美是AI给不了我们的。我们没有办法用41秒去得到一个冰冷的答案,但我们可以用感受去共情去体会。

请同学们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和个人经历,来谈一谈你与陆游或者鲍照的共鸣。

示例:

或许,AI可以读出“举杯断绝歌路难”的狂歌痛饮 ,但是它无法读出“吞声踯躅不敢言”背后的隐忍与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一种命定的悲哀,是无法打破的门阀制度,是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是身处寒微的低阶官吏的呓语,甚至在这个时代,我与鲍照有相同的困境,这是一个机会稀薄的时代,我想抓住每一个机会证明自己。我也知道,有一些痛苦,是没有办法言说的,古今同悲。

 

或许,AI可以读出                                                                      ,但是它无法读出                                                                            

甚至在这个时代,我与陆游/鲍照有相同的困境                                                 

                                                                                           

小结:我想,今天我们读古诗词,不在于复刻古人当时的境遇,而是在激活一种追问,时代不同,但是遭遇总是相似,如何在时代的洪流里守护我们的精神境界,这似乎,是我们一直在求索的。

  • 阅读(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