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指导 2025-09-02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朱雪倩 所在单位:江阴市第二中学 执教时间:2025-03-15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执一盏明灯,照论证幽微处前行——议论文阐释段写作

学习目标:

1. 了解议论文主体段阐释句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阐释段的写作技巧,能够写出逻辑清晰、论证有力的阐释句。

3. 提升议论文写作的说服力和逻辑性。

学习重点:阐释句的写作技巧

学习难点:如何将阐释句与论点、论据有机结合,增强论证效果

情境任务:

有人认为下面这个语段,对高一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说理方面存在着一些瑕疵。现邀请我们班同学对此语段进行点评。

活动一:文段评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好故事,有力量!

   ①斯蒂文森曾说过,故事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好的故事有巨大的力量,能给人以启迪,也能展现一个民族的风貌。

   ②“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张富清,他深藏功名六十余年的故事,便是个有力量的好故事。战争年代,他冲锋于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他躬耕于平凡岗位上,为建国大业添砖加瓦。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有力量的好故事,激励后人铭记历史故事,也对引领时代具有楷模作用。

议论文第二段通常要对关键词进行阐释,揭示关键概念内涵,阐释越具体越好,其目的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为下文写“为什么”和“怎么做”蓄势。

活动二:范例指津

分组合作探究,分析如何阐释论点的?并讨论归纳技法。

(一)内涵阐释法

【示例1

论点:树理性认知之光,于代际间和谐共往,代际矛盾自然消失。

第二节:何为“理性认知”?理性认知就是一个人的谋虑、思维、格局,是一种基于逻辑和客观事实的认知方式。一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决定其格局,而格局决定结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被矛盾蒙蔽了理性,以致失去正确的认知。

【示例2

     论点:暂停,为前行积蓄力量的智慧之举。

第二节:所谓暂停,既指在赶路途中暂停下来看看身边风景,也指适时地对人生进行沉淀、反省、小结、调整,让人生的道路走得更宽阔。当感到焦虑烦躁时,暂停就是从种种焦虑感中抽身而出,在超脱而自由的精神状态中享受“治愈感”,得到心灵的抚慰;当感到前路迷茫时,暂停便是调整心态轻装上阵,把握初心思考当下,有策略地坚持自我;当遭遇挫折时,暂停便是转移方向及时止损,改变战术,找回再度出发的力量。(节选自《按下 暂停键》)

内涵阐释法:直接以判断句式给关键概念下定义,揭示其本质,这个过程既是由形象到抽象的提炼过程,也是对关键概念到底“是什么”的理性总结和精准回答。“内涵阐释法”,也叫“意义阐释法”,即对议论文的核心概念直接给出定义,概括出本质和范围。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前提,具有明确主题的作用,能够清晰表达作者的观点,为后续写作定好主基调。“内涵阐释法”,可分为两种情况: (1)定义式,即采用下定义的方式对概念进行阐释。这是一种最简洁、最务实的概念阐释方式,有利于直接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从概念的向度思考:有表层义与深层义、具象义与抽象义、常规义与别解义、词典义与语境义等。通过厘定概念的向度,紧扣观点,缩小范围,选择角度,在理解中整 合提炼,从而把握为下文的论证明确方向。

其形式一般为……是……,……意味着……或……不是……,……不意味……,有时也可以变形为排比式。

(2)作诠释,即从概念的性质、特征、成因、功用、颜色或组成等角度解释说明;大体接近概念内涵,写出自己对概念独特理解的厘定方式。两者的区别是:“定义式”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相等;“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从“当感到焦虑烦躁时”“当感到前路迷茫时”“当遭遇挫折时”几种情况对“暂停"作诠释,多角度阐释核心概念“暂停”。需要强调的是,“定义式”,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理论性阐述;但“定义式”使用难度较大,如果一时间无所适从,可尝试“作诠释”

其实概念阐释段的最常用的句式是“是……不是……”,在概念比较中加深对关键概念的阐述,当然若有具体的事例辅佐抽象的概念阐释会更加明了。

(二)事例阐释法

【示例3

论点:一个人的强大,从沉默开始。

第二节:沉默是给灵魂厚积薄发的时间,是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沉默能给予我们思考的时间,让我们在无声处变得强大,慎独悟身,不甘沉沦,沉默是对灵魂的尊重与爱。

【示例4

论点:生活需要仪式感

第二节:何谓生活的仪式感?我觉得它就如张爱玲口中的旧上海:公寓里的电梯工定然要扣好衣襟,打好领带,斯斯文文地才肯出来为顾客开电梯。于细微处显现生活美学,星期日的下午在阳台支起一方木桌,摆上一份红茶、一本书,享受一份惬意,擦得锃亮的橱柜,熨得极平整的衬衫,放一支旋律分明的粤语歌,楼道里遇见邻居拉两句不深不浅的家常…这就是生活的仪式感。

“事例阐释法”,即运用令人信服的事例,化虚为实地阐释核心概念。名人的言论、行为往往就是“最有力的论证”,抽象的阐释和深奥的理论,通过名人的言论或行为,变得具体化、可视化,让议论变得深人浅出,既通俗易懂又简洁有力。

(三)拆分阐释法

【示例5

论点:生活需要舍得。

第二节: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哲学。舍是一种本领,一种态度,一种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说“舍”与“得”虽是反意,却是一物的两面。舍与得是对等的,你先舍,然后才能得。一个人只有施予才能获得,不管是哪一种方式的施予。这就是“舍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当然,这种“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丰润,境界的升华。舍得之间暗藏玄妙,意境很深,所以,生活需要舍得。

【示例6

论点:唯有等待,稳步前行才能在变幻的潮流中站稳脚跟,迎接属于自己的机遇。

第二节:细看“等待”二字,可惊奇地发现,它们都包含“寺”字,而“寺”字又由一“土”一“寸”构成,妙哉!“寺”字告诉我们,当以佛心等待,历经世事而不骄不躁,守得佛心而不被万物迷乱双眼。我愿称之为“寺”精神,而一“土”一“寸”,又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等待,方可在潮流中屹立不倒。

“拆分阐释法”,拆词阐释、拆字阐释就是将核心概念拆分成具体的词、字或笔画而进行分解式阐释。在分解中透彻理解,在理解中整合提炼,从而把握住概念的本质与内涵。“拆分阐释法”,可分为两种情况,拆分法,必须紧扣观点,姚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不可任意发挥,胡编乱造。

(四)比喻阐释法

【示例7

论点:诚信方能行远。

第二节:诚信是一轮金赤朗耀的圆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的倾向一端;诚信是高山之上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诈,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青少年讲诚信,祖国的未来就有了希望;商人讲诚信,祖国的经济就有了提高;高官讲诚信,祖国的发展就有了保障!

比喻式。譬喻式是一种形象化的概念阐释方式,有别于定义式的直白生硬,譬喻式往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而含蓄地呈现概念的内涵,使说理论证更蕴藉,更有味道。……是(暗语)……,……好比……等。

 (五)比较阐释法

阐释关键概念时,在与参照物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能够全面深入地看问题,揭示优劣差别,使论证更具有思辨色彩。如:

【示例8

论点:快慢不一,因时而异。

第二节:虽然“快”的确能使人迅速适应社会,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一味求快,却是不可取的,因为一味求快,容易暴露自身缺点,易受挫折。但是,当今社会,瞬息万千,一味守慢难以适应时势,总是慢半拍的人也可能会因无法适应社会而遭淘汰,这样的人或民族难逃厄运。可见,一味守慢,容易落后时代,易遭淘汰。所以,人可以快,也可以慢,一切皆因时而行。若不因时而行,一味求快或一味求慢,都将可能走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人生困境。

【示例9

论点:沉稳从志而来。

第二节:沉稳,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是一种处变不惊的智慧,而这份气度与智慧,往往源于坚定的志向。志向如同人生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也赋予我们面对风雨时的定力。试想,若一个人没有明确的志向,他的内心便会如浮萍般随波逐流,稍有风吹草动便慌乱失措;反之,若一个人志存高远,他便能心如磐石,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冷静与从容。

[“比较阐释法”常用句式]

XXX非指…,乃是…

与其说XXX是…,不如说XXX是…

XXX不仅仅是…,也是…,更是…

XXX并非…, 抑或是…,也不是…,更不是...;而是…,是…,是…

倘若……很可能……

试想,如果……那么……

如果没有……就没有……

如果……怎么会有……

哪怕是……也不可能……

假如……就……

技法总结

1.内涵阐释法

2.事例阐释法

3.拆分阐释法

4.比喻阐释法

5.比较阐释法

活动三:文段升格

好故事,有力量!

    斯蒂文森曾说过,故事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好的故事有巨大的力量,能给人以启迪,也能展现一个民族的风貌。

     好故事,如同一束光,照亮人们的心灵;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人们的思想。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情感的纽带,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传递智慧与力量。好故事的力量,源于它的感染力、启发性和共鸣力,它能够改变人的观念,激励人的行动,甚至塑造社会的价值观。

活动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学院的同学们写了回信,他在信 中指出:“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 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根据材料完成以“新时代中国青年就要自找苦吃”为观点的阐释段的阐述。

优秀概念阐释段

文段一:

自找苦吃中的“苦”并非指苦难、痛苦,而是一种锻炼,一种使人获得新知识、道理或心理与精神上的成长的经历,自找苦吃,便是从经历中获取成长的养分。自找苦吃,也并非当下处于风口浪尖的“没苦硬吃”。没苦硬吃,是吃不必要的苦来获得心里的满足,并没有收获;自找苦吃,则是选择一条困难、艰辛的道路去探索、发掘,进而有所收获,故自找苦吃是个人成长的一个选择。它伴有阵痛,但使人受益匪浅,有所进取。

文段二:

何为苦?是红军长征途中饱受的身体摧残之苦吗?是濒临灭亡、无家可归的悲凉之苦吗?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衣食不足的供养之苦?我认为这都不是符合新时代所定义的苦,新时代的苦是像北斗、墨子、天问等航天航空人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顶得住压力,在无人问津的急需探索的道路开疆拓土之苦,是像俞鸿儒院士等在无人在意的领域甘坐十几或数十年如一日冷板凳之苦。

文段三:

自讨苦吃是一种放下身段,脚踏实地,不怕吃苦的积极态度,它并不是一味的要求人们走毫无意义的弯路,而是要求我们秉持不畏困难的理念,以实干精神投身事业而不断锤炼自己的本领。

文段四: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自找苦吃是青年人才的优秀品格。苦,即人生路上种种困难、麻烦、辛劳与磨砺。我们并不歌颂无谓的苦难,而是鼓励青年人在生活中坚持问题导向,提高自我要求,主动的发现困难,迎难而上,在与艰难困苦的缠斗中实现自身的成长。

文段五:

自找苦吃,并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知与莽撞,而是明知困难却仍要继续前行的勇者姿态。

文段六:

何为自找苦吃?我认为这里提到的苦不仅指身体上的劳苦,而更应是精神上的苦。自找苦吃,不是没苦硬吃,我们成长在一个科技发展迅速、衣食温饱不愁的时代,因此我们不必回头走老路,用缺衣少食来体现自己能吃苦的精神,而应充分利用时代发展的便利,将自己的爱国情怀与人生目标融入在脚踏实地的每一步中。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行动中品精神之苦。

文段七:(三个“是什么”层面的分论点,让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自找苦吃,不是有苦就吃,而是通过必要的苦磨砺自身,拥有坚强的心智与毅力,拥有钢铁般的意志。

自找苦吃,苦是一味良药,通过实践中的苦让我们走进原生态生活,扩开我们的眼界,从此认清自己负担的责任。

自找苦吃,即自主的主动的去寻找苦难,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树立目标,督促自己成长,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小结:

关键概念的阐释在文中可以呈现为一个独立的段落,当然也可以分出层次设为分论点。

写作虽没有模式,但要有内在的逻辑,只要逻辑自洽,逻辑线条硬朗,皆可成为佳作。


高分考场作文

以自讨苦吃创造价值

考场考生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人才就要自找苦吃,正如中国农业大学的青年学生们爱农兴农,在田间地头自找苦吃,创造人生价值。

自找苦吃是一种主动放弃安逸享乐,投身奉献事业,勇于挑战的态度;自找苦吃找的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找的是攻坚克难的问题,找的也是一座座难以攀援的高峰。最美书记黄文秀,大学毕业主动报名基层工作,选择艰难的扶贫事业,自找苦吃却让百姓鼓了腰包,展了笑颜;高考状元钟芳蓉毅然报考考古专业,志愿到艰苦的莫高窟与文物相伴,自讨苦吃却让文物保护事业走向人们的视野。她们以自讨苦吃的态度选择了艰难与困苦,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而正是这样的态度让人民幸福生活,让文物再展新颜,正是这样的结果,彰显了在自讨苦吃中创造的无限价值。

自找苦吃,需要甘于奉献的态度,需要勇于挑战的精神动力。

只有放下身段,在意识上脱离安逸与享乐,以主动态度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主动投身于奉献与挑战的事业,才能创造青春价值。譬若青年沉迷声色犬马,活拣轻的干,失掉青春活力与挑战自我的勇毅,则社会亦会陷入消极的风气。臧克家诗云:“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而正是这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积极主动的意识,才是真正驱动我们自找苦吃的源动力。

自找苦吃,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需要钉钉子式的坚持。

倘若一时空想、纸上谈兵则无异于作茧自缚,只有付诸实际,真正实践才可创造实际价值,自讨苦吃从来不是嘴上功夫抑或空头文件。校长张桂梅当年自找苦吃,想办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正是因为她付诸实际,四处奔波集资,苦才变成了甜。而当年西部大开发众多青年若是只打空头支票,则如今之西北,又怎能实现经济的腾飞?

时代奔流,越过历史的滚滚车轮,穿过文化的兴衰变迁,王安石、谭嗣同、毛泽东……无数人都是在自找苦吃中创造了人生价值,推动了社会进步。而反观当今世界,贸易冲突不断加剧,大国博弈日趋剧烈,青年人的使命重任也日渐增加,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唯有自找苦吃,积极应对挑战才是青年创造价值,奉献社会的必由之路与根本途径。

坚定自找苦吃态度,以积极意识迎接挑战,以持久行为实现价值。

  • 阅读(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