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峰:用“理性”的眼光看世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功能性读写教学要义 2025-09-04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蔡海峰是我的好友,他在教学上的执着和钻研精神令我感佩不已。


海峰勤于阅读,勤于写作,勤于上课。在工作室学员规划中,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学期至少发表1篇论文、新开发课例不少于5个。海峰身上有一股子“牛”劲,定下了目标就一心向前、心无旁骛。他做到了!不断有高质量的论文见诸专业期刊,把课上到了大江南北。


海峰善于思考,孜孜追问与求索。他从言语实践型语文教学思想出发,提出了功能性读写教学的理念,聚焦文类教学,在探索“儿童用语文创造美好生活”的路径上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教育是群体的事业,海峰“以一人带一群人”的方式,帮助很多年轻教师走上了专业成长之路。他创建了“功能性读写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不断分享自己的思考与课例,惠及全国各地的众多教师。


我深信,海峰在功能性读写教学实践与研究上会取得更多佳绩,为小学语文教学百花园带来更多丰硕的果实。


                 ——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梁昌辉


用“理性”的眼光看世界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功能性读写教学要义


蔡海峰 江苏省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214400



摘要:从功能性读写的角度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功能定位在指向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与理性精神培育。其教学要义在引导学生从真实问题出发,经历完整的思辨过程,形成语文学科观念,从而实现用理性的眼光阅读和表达世界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功能性读写;真实性问题;挑战性任务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思辨”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慎思明辨”,对应的是思维能力,指向的是理性精神。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中,用理性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思考世界和表达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为有见识的阅读者、负责任的表达者和高品质的生活者。



01

始于“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源于问题。没有真实的问题,就没有真实的思考,也就没有真实的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起点,是学生在阅读和表达中保持对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觉地提出思考性问题,形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阅读与表达本质上是一种文体思维。薛法根老师认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内容一般包含三类文本:一是科普类文本,二是说理类故事,三是评论类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识体而读”“得体而写”,逐步习得发现和提出思考性问题的路径与方式。

01

科普类文章:在“透过现象看真相”中提出问题

科普类文章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科学现象,普及科学知识,解释科学原理。阅读此类文章,对于科学现象学生一般一看即知,而对于科学现象中隐含的科学知识和原理,常常容易忽视。科普类文章的阅读需要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习惯。


阅读米·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提出问题:科学家们从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提出了什么问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用哪些证据来支撑结论的,这些结论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等等。学生经历的是科学家透过事物的现象寻找背后真相的思维过程。


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学生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超声波和无线电波是一样的吗?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

02

说理类故事:在“透过故事看生活”中提出问题

故事是生活的折射,常常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经验,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反映和解释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和传递“为人处世”的道理。学生阅读说理类故事,要将故事中人物与自己进行联结,把故事作为一面镜子,像故事里的“智者”那样思考,用故事中的“愚人”警示自己,提升“识人之力”,感悟“处世之道”。


说理类故事的提问可以聚焦于人物的“选择”:故事主人公面对复杂的情况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故事主人公这样选择的根本意图是什么,除了这样的选择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每一种选择会得到什么和失去什么,如果你是主人公会做怎样的选择等。学生提出的问题,表面上是别人在故事中做选择题,实际上是自己在生活中做选择题。


学习《桥》《穷人》《金色的鱼钩》单元课文时,学生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面对洪水,老汉为什么选择让村民先走?最后为什么让自己的儿子先走?面对贫穷,桑娜为什么还是选择收留西蒙的几个孩子?面对饥饿,老班长为什么自己没有喝一口鱼汤?……

03

评论类短文:在“透过观点看本质”中提出问题

评论类短文主要针对特定的话题、事件、人物或现象发表意见和看法。学生阅读此类短文,就像开启一场逻辑推理与批判的发现之旅。学生从作者的视角思考如何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让人知、使人信、促人行。


阅读评论类短文,学生可以从表达的立场和形式两个角度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发表这个观点,是如何让别人相信这个观点的,用哪些事实来说话才更有力量,这样的说法有没有漏洞等。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如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作者是如何让我们相信这个观点的?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相信了这个观点之后可以做些什么?……



02

行于“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关键在于“思辨”。《中庸》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揭示了知识学习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人们从知到行、学思结合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和我国思辨性的教学思想。


因此,当思考性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围绕问题,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采用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通过典型的作品、关键的表现和问题的解决等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付诸行动。

01

慎思:绘制思维导图

慎思,是学会周全思考,进行深入分析。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言语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运用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在不断追问的对话中,对作者、文本中人物或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可视化梳理,并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发现不同人物的思考过程。


针对科普类文章,绘制科学发现思维导图。通过导图绘制体现科学实验的过程思维,如学习《蜜蜂》,绘制法布尔的实验操作流程图;通过导图绘制体现科学原理的结构思维,如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绘制蝙蝠超声波发射和接收的示意图;通过导图绘制体现材料革新的创新思维,如学习《纸的发明》,绘制书写工具不断改进的演变图。


针对说理类故事,绘制人物选择思维导图。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人物的选择、行动的意图、最终的结果等要素进行绘制。如学习《跳水》,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作为父亲的船长有哪些选择,每一种选择产生的结果可能是什么,绘制船长的选择思维导图。


针对评论类短文,绘制论证逻辑思维导图。可从观点、论据、论证等要素出发,梳理逻辑结构,绘制思维导图。如学习《为人民服务》,可以先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观点和“四个看待”绘制一张观点与论点之间的思维导图;再以“看待生死”为核心,根据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绘制思维导图;最后用提取和整理关联词的方式绘制“看待批评”的思维导图。

02

明辨:探讨思辨话题

明辨,是借助清晰的判断力,做出明智的选择。判断力的形成需要对道理有深刻的领会,而道理如果不经过辩论和阐释,就不会被人明悟。学生可以围绕思辨话题展开系列探讨活动,在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中提升判断力,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学习一篇文章,一般有三种人在场,一种是写文章的人,一种是文章中的人,还有一种是读文章的人。思辨话题可以从这三种人的角度进行提炼。


如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如果你是作者,要替换文章中一个事例,选取谁的事例更有说服力。学生会从国籍、身份和内容等角度探讨事例的选择,将阅读与表达联系起来进行思辨。


如学习完《鹿角和鹿腿》,创设情境:小鹿狮口脱险之后,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有些人认为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还有些人认为鹿腿和鹿角都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如果你是小鹿会怎么看。这是将事件与主题联结起来进行思辨。


再如学习完《寒号鸟》,可以问问学生:读着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你觉得生活中哪些人说话的语气和语调特别像故事里的两个角色。这是将阅读与生活关联起来进行思辨。

03

笃行:解决真实问题

笃行,就是将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转化为生活中的行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指向的是复杂环境中真实问题的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不断提升行动力。


真实的问题,有的是现实的真实,是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有的是模拟的真实,是模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还有的是虚构的真实,一般是只存在于文本构造的情景之中的问题。


如教学《跳水》,可以从文本情景出发思考:孩子被水手救上岸,作为父亲的船长一定会问孩子为什么要爬到那么高的横木上,作为孩子如何向父亲解释才能让父亲理解。也可以从真实生活情景出发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挑逗你的时候,你应如何应对。还可以模拟生活情景进行思考:面对这场事故,责任应该如何划分。


03

成于“思想性”的学科观念


学科教学应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生成兼具逻辑与理性、思维与价值的学科观念,在教学中丰盈学生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智慧。学生获取了学科观念,就会拥有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新视角。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要形成思考的习惯,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思辨的能力,具备理性精神,最终凝聚成具有“思想性”的学科观念。学生由此学会用思辨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思辨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思辨的语言表达世界,成为有思想的生活者和负责任的表达者。

01

事实理解:在思考中提升思维力

事实理解是形成学科观念的基础。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像专家那样去思考,以问题为导向,在发现、探究、质疑等一系列思考过程中形成对事实的理解,在解释和整合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力。


理解的本质是对思维方式的深层认知,是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提升。如学习寓言这类说理故事,一般说来,学生首先运用的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直觉思维方式,对故事世界中的人物形成直觉性判断,从而发现寓言故事常常讲述傻人在做傻事。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以“表象”为中介的形象思维方式,发现人物的动机、行为和结局的矛盾点。最重要的是,运用以“概念”为核心的抽象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捕捉人物思维方式的漏洞,揭示故事的寓意和价值。对于这些事实的理解,可以用讲故事或讲道理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和表达,将“人与事”“事与理”“理与理”之间的关联说清楚、讲明白。

02

概念联结:在思维中发展思辨力

概念联结是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对零散的概念进行结构化关联。这种关联不是简单地叠加和相接,而是有序地整合和重塑,是在不断地自我建构中形成复杂的概念体系。思辨性的概念联结本质上是以问题为基点,在概念的关联与建构中不断发展思辨力。


如学习科普类文章,学生需要梳理发现、思考问题的一般路径,如科学家探寻现象背后的真相,一般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这一基本过程。学生还需要梳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学习《蜜蜂》一课,探讨怎样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来记录实验过程、形成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梳理形成看待问题的专业眼光,如学习《蟋蟀的住宅》,要学会用昆虫学家的眼光来看世界,从问题出发进行细致而连续的观察,通过观察来解决问题。

03

思想提炼:在思辨中形成思想力

思想是思考、思维与思辨活动产生的结果。思想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实践者。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人,不仅能够审视自己原有的思想,还能建构新的思想,进而用理性的眼光看见世界不一样的精彩。


一是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在动力,对文本中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语言现象等,能勤于观察,勇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反思。二是习得独立“思维”的方法,能用比较、分析、概括、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发现生活问题,梳理思维路径,推想未来生活,辩证地看待现象和思考问题。三是形成独立“思辨”的精神,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从价值和立场出发,分析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用证据负责任、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思考、思维、思辨,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像专家那样,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1]薛法根.理性思维:做负责任的表达者——“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解读[J].语文建设,2022,(08):4-9.[2]刘荣华.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3]李冰雪.学科观念的内涵、生成及其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22,(12):24-30.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立项课题“指向实践育人的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23JY15-L106)]


  • 阅读(4)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