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故事看世界 ——指向思维能力培育的故事创意教学 2025-09-04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透过故事看世界

——指向思维能力培育的故事创意教学

江苏省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蔡海峰


摘要:故事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载体。学生学习故事,可以像“写故事的创作家”一样去思考,学得作家思维;可以像“故事中的聪明人”一样去思维,解密智慧思维;可以像“有见识的生活者”一样去思辨,提升生活思维。

关键词:故事创意教学  思维能力培育

“故事”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被它深深吸引。会读故事的孩子,能读到故事中隐藏的“智慧”,重新认识复杂的生活世界,见识到更广阔的天空,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提升识人之力和处世之道。

一、像“写故事的创作家”一样去思考

读故事,不仅要读出故事的内容,更要读出写好故事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作家的叙事思维。作家根据故事创作的意图,建构清晰的情节地图,创作生动形象且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故事。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发现故事的情节地图,就能把握作家故事创作的秘密,学得作家的思维,从而用作家的思维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1.“画”出一个故事

一类故事有一类故事的基本的情节地图,每个故事也有自己特有的情节地图。这些情节地图可以根据故事的不同特点和学习的不同阶段,通过绘画、列提纲、制作表格、画思维导图等不同方式“画”出来。

民间故事是老百姓自己编、自己讲的故事,常常是一个好人遇坏人、好人斗坏人和好人胜坏人的故事。围绕“惩恶扬善”这一主题,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按照出场的顺序画一画,也可以按照人物的类型画一画,还可以按照人物的关系画一画。

神话故事中有一类是英雄救世的神话,如《羿射九日》《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这类神话的起因都是“人类蒙难”,经过都是“英雄救世”,结果都是“重获生机”,在故事的发生与发展中塑造“英雄”。学生可以从“画”这一类故事情节地图的过程中,发现这类神话创作的密码。

寓言故事常常是傻人做傻事,找到故事中的傻人,发现故事中傻人的非“常”之举,故事的情节地图就能够清晰地“画”出来。

故事“画”出来了,自然也能讲出来。在讲述的过程中,要反观故事情节图,进一步去发现故事中的逻辑思维。如故事中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才能构成情节,因此可以用“因为……所以……”来把握事件的内在关联。

学生在“画”故事的学习实践中,不仅是对故事信息的提取与梳理,更是对作家叙事思维的建立与积累。

2.“变”出一个故事

当作家的叙事思维根植于学生心中后,学生就可以借着作家的思维创作出新的故事来。

童话故事中常常有一类故事是关于“愿望的实现”,铅笔有着自己的梦想,王葆有着自己的愿望宝葫芦的秘密中,当王葆在听了奶奶讲述了关于张三、李四、王五等用宝葫芦实现自己愿望的故事之后,面对自己数学课上不会列竖式,种向日葵比赛中自己的向日葵长得又瘦又长的可怜样,一定希望有一个宝葫芦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王葆是如何得到宝葫芦的,得到宝葫芦后又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按照这个讲故事的思维结构,学生就可以替王葆来讲述他与宝葫芦之间的故事。

小说故事《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中的叙事思维密码就是制造“两难抉择”,塑造人物形象。用孙绍振的话来说,就是将人物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让人物立起来。学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在确定环境和人物之后,用“两难抉择”构思情节,让笔尖流淌出自己的故事。

当学生掌握多种叙事思维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故事进行改写,如改变故事的结局,改变人物的关系,改变故事发生的背景来对故事进行改造等。学生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想象,借助叙事思维将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一些现象、一些思考等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二、像“故事中的聪明人”一样去思维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人物怎么想,他就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拥有什么样的结局。阅读中,要发现故事中聪明人的思维地图,解密他们的思维方式,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让自己也变成一个聪明人。

1.还原故事的特定场景

学生阅读故事,常用沉浸式阅读,就是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走进故事中,去经历人物在故事中的遭遇,贴着人物去读故事。这是学生作为“读者”去阅读的基本方式。学生在课堂中还有另一个身份——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故事内容精心设计符合学习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学习任务情境,清晰地还原故事的特定场景。

寓言故事《鹿腿和鹿角》中,当小鹿狮口脱险后,回到鹿群中,一定会向自己的家人倾诉自己的遭遇。学生把自己当成小鹿,先是借助对待自己的角和腿的态度和遭遇狮子捕猎时角和腿表现,清晰完整地讲述;接着抓住自己自言自语的心里话中的语气词,表现自己在整个经历中的内心情感变化,这样就更有倾诉的意味。小鹿经历了这次灾难,向家人倾诉之后,痛定思痛,幡然醒悟,它决心锯掉头上那两只差点儿害了自己的角,如果你是它的同伴,你支持它这么做吗?学生成为小鹿的同伴,有的是感性,也有的是理性地看待鹿腿和鹿角的作用。

学生除了化身故事中的某一角色,成为“亲历者”,也可以用穿越的方式,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看待故事中的人物言行。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中,学生作为旁观者,从“孔子不能决也”出发,一起为孔子支个招。从看似两小儿的观点,实则是作者列子的观点“孰为汝多知乎”出发,一起为孔子说句话。

2.破解人物的思维密码

思维是隐藏起来不可见的,我们需要帮助学生一步步揭示思维的过程。还原故事的特定场景,是为了更好地破解人物的思维密码。人物在特定的场景,用特殊的方式,解决特别的问题,靠的就是特有的思维。思维藏在人物的言行中,需要学生在还原的情境中去捕捉和破解,可以用形象化的图表等方式进行交流。

历史故事《田忌赛马》中,孙膑帮助田忌赢得了赛马,也赢得了自己的人生。在学生走进故事场景,还原人物经历后,薛法根老师用四顶思维帽”破解了孙膑的思维密码。第一顶思维帽是“白帽子”——找原因,客观冷静地分析连输三场的真实情况,找到输的原因;第二顶思维帽是黄帽子——找优势,明明三匹马都不如齐威王的快,田忌马的优势在哪里;第三顶思维帽“绿帽子”——找办法,田忌的马赢齐威王的马的办法是什么。还有第四顶“黑帽子”——找漏洞,发现再好的计策也会有漏洞,只有找到漏洞,才能万无一失。

学生在借助思维帽发现孙膑内隐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也逐步建立对待困难对待问题的思维观念:“事情往往没有你想的那么差!”“对胜利要永远抱有希望!”“办法总比困难多!”等,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破解人物的思维密码,始于问题,成于观念。真正的思维只有形成观念,才能在学生的内心生根。

三、像“有见识的生活者”一样去思辨

故事是生活的隐喻,是人生的缩影。一个高明的读者,常常能故事中人物的经历读到自己的生活,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赢得自己的未来。

1.对接复杂的生活情境

小说故事《跳水》中的危机是孩子、水手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的。如果在现实的生活中,当孩子跳下海被水手救上来后,作为孩子父亲的船长一定会问孩子为什么会爬上那桅杆的最顶端的横木上。作为孩子就必须向父亲船长进行解释。孩子会将责任首先推给猴子,猴子将自己的帽子拿走,并故意逗自己生气,爬上桅杆,又恶意挑衅自己走上横木。接着孩子还会将责任推向水手,水手们的大笑和哄笑,让自己特别没有面子,一定要将帽子拿回。

其实孩子的解释就是一种掩饰,是推卸责任的表现。让学生从父亲的角度再次思考,父亲还会问孩子什么问题。学生发现父亲一定会追问孩子,难道他自己就没有责任吗?孩子此刻一定会发现,还有自己的“要面子”,让自己一步一步走向险境。这其中的一系列的发现,表面是故事中的父亲和孩子的发现,实则是学生在生活中的领悟。

“解释往往就是掩饰!”“死要面子活受罪!”“冲动是魔鬼!”……这一切其实就是学生在生活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故事阅读中,与生活进行自然关联,自觉发现生活中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真正改变自己。

2.解决富有挑战的任务

同样在《跳水》中,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海,解决了危机。船长为什么不让他坐着等待救援,或者在甲板上准备好垫子?因为当时情况危机,坐着等救援或者铺垫子,时间来不及,一定要用最快的办法脱离失足摔死的险境。船长的办法好在“快”。为什么要逼孩子跳入海中呢?因为摔在甲板上比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还有一线生机,毕竟孩子从小生活在船上,熟识水性,再有船上有水手,水手也可以下海救孩子,这是当时情形下的最佳办法。这个办法好在“准”。船长为什么以死相逼?因为不容孩子犹豫,只留一条路,孩子只好马上执行,降低孩子的死亡风险,提高孩子的生存几率。这个办法好在“狠”。这就是船长的“破局思维”。

如果能用“破局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就能成为生活的高手。教师可以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篇小说《鲨鱼》的前半部分:在一艘停泊在非洲海岸边的军舰上,当时天气炎热。两个小男孩在水里游泳,他们的父亲是一位老炮手。孩子们在水里嬉戏,比赛着游到锚上浮着水桶的地方。此时,一条鲨鱼悄悄接近孩子们情况变得危急。接着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果,你就是这位老炮手,你会怎么做?最后教师出示小说中人物的做法:老炮手在关键时刻采取了果断的行动,用大炮射击鲨鱼,成功地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沈玉芬.故事里的思维地图——主题统整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思考[J].小学语文教师,2023,(Z1):80-82.

[2].薛法根.打开思维的暗箱——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师,2023,(Z1):24-29.

  • 阅读(4)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