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类”到“一篇” 以“一篇”带“一类”——回忆性散文功能性读写教学要义探究 2025-09-04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一类”到“一篇”  以“一篇”带“一类”

——回忆性散文功能性读写教学要义探究


为深入探索功能性读写视域下散文教学的实践路径,近日,江阴市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工作室和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以“回忆性散文功能性读写教学要义”为主题开展课例研讨活动,工作室部分成员及学校青年语文教师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读得懂:读懂“作家思维”,体悟“两大功能”

江阴市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工作室导师蔡海峰老师作专题讲座。蔡老师指出回忆性散文教学的第一要义,即站在多种角度把“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想明白。蔡老师从功能性读写中文类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散文教学应遵循“由类及篇,由篇到类”的原则,他分别以抒情类散文、说理类散文、言志类散文为例,从文本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两大功能,引导教师形成作为读者和教者如何读得懂散文作家的一般思维和个性思维,实现“识体而读——得体而写——择体而用”的教学路径


理得清:缘起“睹物思人”,行至“忆事生情”

蔡老师以五年级下册《梅花魂》为例,与在座教师展开课例研讨。蔡老师解读回忆性散文的情感密码,强调:因散文兼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对作家的创作要求更高,写作时既要在大框架里,也需在小方格内。教师应细细琢磨作家陈慧瑛以梅花为源点,以回忆为写作内容,选取与“梅花”有关的多件小事,体现真实感与信服力,而“梅花”,则如一根坚韧的精神纽带贯穿全文,一气呵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两情”,即“思人”与“爱国”,于无声中与回忆性散文一般写作方式相互勾连——睹物、思人、忆事、生情。


悟得深:领悟“双重身份”,敲响“梅花鼓点”

蔡老师利用组篇《桂花雨》《月是故乡明》《梅花魂》重申“睹物生情”之妙用,前两篇的“抛砖”而发《梅花魂》的“引玉”,将物象放进环境里,通过第一小节“故乡的梅花又开了”引发对“梅花”系列物象的回忆,继而想起与梅花联系紧密的外祖父,从双重身份解读外祖父——一位中国文人,一位铁骨铮铮的老华侨,并由此展开对这位具有双重身份的有关事件的思考,那不仅是与梅花有关的事,更是激起几番落泪的情。蔡老师还引导老师们关注文人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体会“愈…愈…”及“最…最…最”两个形似鼓点的句子,体悟一字一句深敲灵魂的作用。如何让这“梅花鼓点”敲击灵魂,蔡老师认为可以捕捉文中当年的“我”并不理解的反常举动,感悟作家从“知道”到“懂得”再到“做到”的心路历程。并让这梅花魂刻入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此次课例研讨,为老师们提供了普适性思路点拨与具象化视野拓展,也让大家重新审视回忆性散文教学要义,从功能性读写出发,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相信在蔡老师的启发下,老师们将在回忆性散文教学的道路上常学常新,从“一类”教到“一篇”,再从“一篇”带出“一类”,帮助学生建立“类”的观念,推动其载“篇”而行,真正实现“读写共生”!

(撰稿:朱燕林)

  • 阅读(6)
上一篇: 学科组建设的三个要点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