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理想照进现实
—— 读《好的教育 —— 把理想做出来》有感
江阴市申港实验小学 单烨
“教育的理想,不该只停留在口头的憧憬,更要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翻开唐江澎校长的《好的教育 —— 把理想做出来》,这句话便像一束光,瞬间照亮了我作为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的困惑。多年来,我始终怀揣着 “让每个学生都能绽放独特光芒” 的教育理想,却常常在应试压力、教学资源局限、学生个体差异等现实难题面前感到无力,而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案例、一套套可落地的行动方案,为我搭建起了从 “理想” 到 “现实” 的桥梁,让我在阅读中重拾信心,更明晰了前行的方向。
唐江澎校长在书中直击教育的核心痛点 —— 很多教育者空有理想,却不知如何 “落地”。他在 “理想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章中提到,不少教师总在 “想改变” 与 “难改变” 之间徘徊:想让课堂更有趣,却怕耽误教学进度;想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却被繁重的批改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想推动教育创新,却担心偏离考试大纲。这正是我过去的真实写照。去年,我想在班级推行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际问题,可一想到要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花费更多时间指导,还要面临 “会不会影响考试成绩” 的质疑,最终还是打消了念头。而书中分享的某中学 “分层项目教学” 实践,让我深受启发:该校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划分小组,设计不同难度的项目任务,既兼顾了考试知识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最终班级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都有了显著提升。这让我明白,教育理想并非与现实对立,而是需要找到 “平衡点”,用科学的方法将理想拆解为可执行的步骤。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唐江澎校长对 “好的教育” 的定义:“好的教育,是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既有知识的厚度,又有品格的温度,更有探索世界的勇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 “全人教育” 的落地路径,其中 “学科融合教学” 的案例让我眼前一亮。唐校长提到,某语文教师在讲授《背影》时,没有只停留在文本分析,而是联合美术教师让学生绘制 “父亲的背影”,联合音乐教师引导学生用旋律表达对父爱的理解,甚至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让学生在多学科的碰撞中更深刻地体会亲情,也学会了用不同方式表达情感。受此启发,我在今年的数学教学中尝试了 “长方形面积计算 + 美术手工 + 生活测量” 的融合教学:讲解 “长方形面积” 时,我先带着学生用直尺测量教室窗户、课桌面的长和宽,结合数学公式算出面积;再联合美术课,让学生用彩纸剪出不同尺寸的长方形,通过 “拼一拼、算一算” 的方式验证面积公式;最后布置 “家庭面积小调查” 任务,让学生测量家里客厅、卧室的面积,并记录在自制的 “家庭空间手册” 里。没想到,原本觉得 “数学枯燥、难理解” 的学生,不仅主动拿着尺子在家测量,还在课堂上兴奋地分享 “我家客厅面积比卧室大 20 平方米”“我用长方形彩纸拼出了小房子,算出总面积是 150 平方厘米”,甚至有学生提出要帮爸爸妈妈规划阳台的摆放,用面积知识合理安排花盆和收纳架的位置。 这次尝试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当教育理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时,课堂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远超知识本身的成长。
此外,唐江澎校长在书中强调的 “教师作为‘理想践行者’的成长”,也让我对自身角色有了新的认知。他指出,好的教育不仅需要教师有理想,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升 “将理想落地” 的能力 —— 既要更新教育理念,又要掌握实用的教学技巧,还要学会在实践中反思调整。书中分享的 “教师成长日志” 方法,我至今仍在坚持:每天记录教学中的一个小问题、一个小收获,每周总结一次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每月尝试一个新的教学小策略。比如,我曾在日志中记录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的问题,通过阅读书中的 “互动教学技巧”,尝试在课堂中加入 “小组竞赛”“随机提问” 等环节,两周后,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这种 “实践 — 反思 — 调整” 的循环,让我不再是 “空想家”,而是逐渐成长为 “行动者”,也让我的教育理想在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中不断坚定。
合上书页,唐江澎校长的话语仍在我心中激荡:“教育的理想,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脚下可走的路。”《好的教育 —— 把理想做出来》不仅是一本教育理念的著作,更是一本 “行动指南”,它让我明白,好的教育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变革,而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带着理想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去探索、去调整。未来的教育之路,我会继续以这本书为指引,将 “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的理想,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学生的对话、每一个教学细节中,努力让教育的理想,真正照进现实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好的教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