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袁佳蕾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是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万玮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撰写的一本旨在服务教师、指导教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艺术的职业素质培养书。书中讲了很多关于如何转化后进生的实例,以及教育专家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心得,是一本含金量极高的教师阅读书籍,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心得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使我前进的途中不会迷茫。
在每一年教学中,都会碰到几个学习特别差的学生。这些差生有的是先天遗传因素不好,脑子不好使;有的是态度不端正,一心想着偷懒;有的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还有的是家庭原因,环境原因造成的。一谈到这些所谓的“差生”,其实心里真的是痛恨的痒痒的,一来影响本班的教学质量,二来要花很多时间给他们补课。但是李镇西老师的一句“你心烦是因为你用成人的眼光去看他们”一语点破了我的烦恼所在,我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这一本书。李镇西提出: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转化自己的心态。所谓“转变心态”,就是换一种眼光,换一种儿童的眼光。学习有问题的孩子能够坚持来听你的课,这本来就是一种感动,我们不应该恨他,而是想办法尽自己力去转化他。
我们班也有一个这样的“差生”,他高高瘦瘦的,长得憨厚老实,但是骨子里很懒。每个星期他都有几次作业不做,理由可以编好几个:我忘在家里了;我找不到了;我没发到;我忘记做了(实在没理由)。这个孩子的这种毛病从一年级一直带到现在,屡教不改。李镇西老师提出:允许不断反复。反复是后进生的特点。认识到了这点后,我都会让他利用空余时间到我办公室去补完,补了几次果然犯病周期可以长一点。这个孩子为什么懒惰,其实还是信心的缺失,导致兴趣的缺乏。在课堂上,我都会及时抓住他的一点点闪光点,比如:简单的题他能说对;简单的计算题他能做全对。孩子还是需要鼓励和表扬的,当得到同学们赞许的目光时,他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之后,这孩子上课认真多了,以前从来没有举过手的,一节课也能看到他举起几次小手了,40分钟的注意力从以前的完全发呆游离于课堂之外到有20分钟甚至更长的专注力,他已经明显进步了,速度变快了,质量提高了,孩子对这个学习已经不是负担而是由衷地喜欢。当然也得感谢家长的配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这本书中的每一则故事都真实感人,其中都包含了老师们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他们对这些后进生不仅包容而且想方设法去转化,其中花了多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们并不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过程的享受,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