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字里行间寻教学真意
——读《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法》有感
案头的《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法》已被批注得密密麻麻。作为一名执教四年的小学数学老师,初读时本以为是枯燥的理论堆砌,可当指尖划过"以学为中心"的章节时,竟有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触动。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课堂上的惯性思维;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新教材背后藏着的教学密码。
一、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目标的重新锚定
新教材最鲜明的变化,是将"数学核心素养"细化为看得见的教学行为。书中第三章"数与代数领域的素养落地"让我重新审视"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往我总执着于让学生背熟"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可书中案例却给出不同思路:先让学生用1米长的彩带测量课桌宽度,当出现"不够1米"的情况时,自然引出"把1米平均分"的需求;再用正方形纸折出0.1、涂出0.3,最后结合超市价签说说"为什么0.99元比1元便宜"。
这样的设计让我顿悟:新教材不是把知识点换个说法,而是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应用"的完整过程。就像书中说的:"数学素养不是做对多少道题,而是当他忘记公式时,还能想到用画图、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上周教"鸡兔同笼"时,我不再直接给出"假设法",而是让学生先画简笔画表示鸡和兔,有的孩子先画8个头,再给每个头添2条腿,最后把多余的腿补成兔的前腿;有的孩子用小石子代表头,用吸管代表腿,摆着摆着就发现了规律。看着他们眼里的光,我忽然懂了:新教材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思考的痕迹"。
二、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内容的弹性处理
书中"教材资源的二次开发"一节,彻底改变了我对备课的理解。以往我总严格按教材例题顺序讲课,可书中提到"新教材给教师留足了'留白'空间"。比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材只给出"量一量、拼一拼"的方法,而书中建议补充"撕一撕"(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将角的顶点折向对边),甚至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不同三角形内角和的平均值。
更让我受启发的是"生活素材的融入"。书中举了个例子:教"平均数"时,与其用教材里的"篮球队得分",不如让学生统计"一周内每天的作业时长",既贴近生活,又能渗透"平均数能反映整体水平"的意义。我试着模仿这种思路,教"条形统计图"时,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课间活动,画完图后又追问:"如果要添置课间器材,统计图能给我们什么建议?"有个孩子说:"喜欢跳绳的人最多,应该多买跳绳,但也要留几个沙包,因为还有同学喜欢。"这一刻,数据意识和人文关怀竟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从"单一评价"到"多元反馈":课堂的温度生长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评价要成为学习的延伸"这句话。以往我总把批改作业当成"找错",用红笔圈出错误的数字和符号。但书中"成长型评价案例"让我开始尝试新的方式:在作业本上画"进步星"——如果孩子这次比上次少错两道题,就画一颗星;在错题旁写"提示语"——"你试试用画图法再算一遍",而不是直接打叉;每周开设"错题分享会",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我是怎么找到错误的"。
教"运算律"时,有个孩子总用错乘法分配律,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在作业本上写:"你上次用凑整法算25×44时特别聪明,试试把这种方法用到(10+2)×3上?"下次作业他果然写道:"老师,我发现10×3+2×3和(10+2)×3结果一样!"看着歪歪扭扭的字,我忽然明白:评价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帮他们找到"我能行"的证据。书中说"好的评价能让学生看见自己的成长",现在我批改作业时,总会先找"做得好的地方",再思考"怎么帮他变得更好"。
合上书页,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摊开的数学课本上。新教材改革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让数学从课本里走出来,走进孩子的生活里、心里。就像书中最后写的:"教学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能做的就是带着新教材的理念,在每节课上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多给一个机会让学生表达,多找一个角度让学生看见数学的温度。或许这就是新教材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教育的美好,在于师生共同成长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