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担任高三两个班英语教学,以课标为纲、紧扣高考趋势,围绕 “夯实基础、突破难点、提升应试能力” 目标,从教学、自我提升、师生互动三方面开展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分阶段推进高考备考
1. 一轮复习(9月-次年1月):针对学生词汇遗忘率高、语法碎片化问题,采用 “主题词汇分类 + 语境仿写”“考点精讲 + 错题归因” 模式,搭配基础读写训练,夯实知识体系。学生词汇、语法题正确率分别从 34%、47% 提升至 71%、79%。
2. 二轮复习(2月-4月):聚焦四大题型专项突破,总结阅读 “三步解题法”、完形 “语境与逻辑判断技巧”,梳理应用文 “格式模板 + 核心句型”,设计读后续写 “四步法”。学生阅读满分率、完形平均分、应用文平均分、读后续写平均分均有显著提升。
3. 三轮复习(5月-6月):通过全真模拟、错题复盘、时间分配指导及易错点梳理,帮助学生调适应试状态。最终高考两班英语平均分101分,5人突破125分。
不足:临界生针对性辅导、考前心理疏导需加强。
二、自我提升:强化专业能力赋能备考
1. 理论学习:研读高考相关著作与核心期刊,参加市区备考研讨会,明确命题趋势,调整教学重点。
2. 命题研究:分析近 5 年真题,整理考点频次表,命制 3 套模拟卷(获学校选用),通过数据统计生成错题报告,指导复习。
3. 技能提升:运用智学网、Grammarly、剪映等工具优化教学效率,坚持口语练习,提升示范能力。
三、师生互动:兼顾学业与心理支持
1. 分层辅导:对尖子生侧重写作质感提升,对临界生聚焦基础题型得分,对学困生夯实基础,多数学生成绩达标。
2. 心理疏导:每周与 5-8 名学生交流,关注情绪波动,组织备考分享会,95% 学生认可心理疏导效果。
3. 氛围营造:组建备考小组、设立目标墙,激发互助与备考动力,80% 学生实现目标分数。
四、反思与展望
(一)深度反思:问题拆解与原因分析
1. 临界生辅导深度不足:临界生(110-129 分)共 21人,虽通过课后 “小灶辅导” 提升了基础题型得分,但存在 “针对性不强” 的问题 —— 未根据个体薄弱点制定专属方案,如部分学生擅长阅读却弱于读后续写,却仍与其他临界生一起参与 “全科型辅导”,导致读后续写细节描写(如情感烘托、逻辑衔接)的提升缓慢;且辅导频率仅为 “每周 1 次”,难以形成持续强化,部分学生出现 “学后遗忘”,模拟考试中同类错误反复出现。
2. 新高考研究不够深入:对 2025 年新高考英语的 “主题趋势” 把握不足,如读后续写虽覆盖 “家庭关系” 主题,却未提前关注 “科技伦理”“文化传承” 等新兴命题方向,导致二轮复习时补充训练仓促;且对 “新题型细微变化”(如阅读理解中 “观点态度题” 的选项设置更隐蔽)研究不深,未及时更新解题技巧,部分学生在这类题目上仍依赖旧方法,正确率低于预期。
(二)具体展望:可落地的改进计划
1. 优化临界生分层辅导体系:
建立 “临界生个人学情档案”,通过智学网数据与手工记录,标注每位学生的 “优势题型” 与 “薄弱模块”,如 “小张:阅读正确率 85%,读后续写仅 16 分(弱于情节逻辑)”“小王:完形正确率 70%,应用文格式易出错”;
推行 “1+1 辅导模式”:每周 1 次集体辅导(聚焦共性问题,如完形逻辑连词)+1 次一对一辅导(针对个体薄弱点,如为小张单独讲解 “读后续写情节转折技巧”);
设计 “临界生专属练习包”,按 “薄弱模块 + 难度梯度” 组题,如为弱于应用文的学生准备 “格式专项 10 题 + 情境仿写 5 篇”,并要求每周提交,教师逐题批改反馈。
2. 深化新高考研究与教学衔接:
建立 “新高考资源库”:每月收集《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关于命题趋势的论文,整理 “年度主题热点清单”(如 2026 年可能涉及的 “低碳生活”“人工智能与教育”),并提前匹配外刊文本(如《卫报》相关报道)作为阅读素材;
每季度开展 1 次 “新题型教研会”,与组内教师共同分析最新模拟题,更新解题技巧,如针对 “观点态度题选项隐蔽化” 问题,总结 “原文情感词定位法”“选项排除三步法”,并融入二轮复习;
高考结束后,立即开展 “真题复盘会”,对比备考方向与真题差异,形成 “年度备考反思报告”,为下一届高三教学提供精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