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名人,学做教育的智者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读后感
江阴外国语学校 王喜
读完《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这本书,内心感受颇多,教育,不是一味地抱怨、挑剔孩子,而是要调整教育者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接下来,我想结合书中内容和自身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做教育的智者。
一、 珍惜孩子的可能性
成绩好的学生在班级里一般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老师喜欢、同学崇拜,他们拥有比同龄人更多的掌声,但是有没有发现,往往一个班中这样的学生其实很少,那么,有没有想过其他学生呢?他们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都在学习但是却达不到好学生的境界。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如果把种子比作孩子,把种植家比作教师,那么教育的作用,不是增加种子发荣增长的可能性,而是尽最大的努力发挥这种可能性。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各种潜能、兴趣、特长,然后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与支持,帮助孩子把自己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比如,我曾经教过一个女孩,她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三门主科很是费劲,在她眼里几乎看不到学习的光,但是,偶然的一次班会课,让我对她有了重新的认识,班会课时她微笑地拉着小提琴,整个人散发着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光芒,那时,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其实,她可以往这方面发展,跟她家长聊过之后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所以之后的活动,我都会鼓励她去参加,渐渐地发现她在学习上也找回了自信。
二、 分配孩子的精力
班里总是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整天精力旺盛,看起来非常调皮,他们总想成为带头人,由他来带领同伴,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劲该往哪里使。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不要压制这种沸腾的精力。小男孩,那些顽皮的、淘气的孩子,这是您潜在的助手。当我们在为怎么转化他们头疼时,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的心理呢?我也带过这样的一个学生,他一到下课就带领几个男同学跟他一起去卫生间玩,在里面玩洗手液、说悄悄话,那里好像成为了他们集会的场所。悄悄观察了他一周,每天都如此,而他们的“好事”也经常被班里的学生所告破,最后只好灰溜溜进班。我感叹他的号召力,也想让他用这能力做点事情,因此,我跟他长聊,想让他帮助我管理路队,后来还真的管得有模有样。看来学会分配他的精力真的能够为自己添置一个得力助手。
三、 成为孩子的朋友
“要机智地对待并要尊重少年的个性,他正在成长为男人或女人;你们与少年的相互关系应该渗透着平等的精神,同时也要渗透着对长者的生活阅历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让我感受到我们应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对话,或许作为教师的我们会觉得自己在教育上是专业的,孩子还不太成熟,很多时候我们少了倾听,无法真正与他们成为朋友,但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转变,对于一些学生可以先静静关注,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转化他。比如,曾经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小男生,因为刚进入一年级,新的环境对他来说不太熟悉,所以他会胆怯、低头不语、上课不听讲、甚至不配合老师的座位安排,我先在一旁观察,然后俯下身子跟他对话,试着让他打开话匣子,当问到他在假期做了什么感兴趣的事时,他竟然侃侃而谈,还露出了微笑,这次愉快的对话也让他对我产生了信任,而后的几天,他看到我都会主动打招呼,人也渐渐变得合群了。我们尝试成为孩子的朋友的表现他们是能感受出来的,所以试着转变自己,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朱永新说:“看见孩子,让孩子站在舞台中央,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要看到孩子真实的需求,用孩子的方式去思考,要蹲下身慢下来,站在孩子的队伍中去。”是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转换思想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方法运用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做教育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