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俐霞——《平均分》课堂实录 2025-09-16
网站类目:课堂实录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诸俐霞 所在单位: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5-09-16 执教地点:江阴市实验小学 执教内容:《平均分》 参加对象:全市数学教师


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

徐霞客实验小学 诸俐霞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中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的内容。在本课中,需要让学生结合现实问题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产生的由来,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平均数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淡化传统意义上的计算,而凸显情境和数据,注重学生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分析,更注重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由于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所以上课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历过条形统计图的教学,统计经验只有二年级的按不同标准分类和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于是课中设计统计图的一个个生成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据的增长过程。

三年级的孩子因为经历平均分、平均身高等问题的经验不足,所以教学时这些内容都不太适合孩子引出平均数,因此本课从孩子喜欢的游戏情境引入新课,让孩子在游戏中感知平均数产生的需求性,让孩子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感知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同时,教师对平均数的教学又不囿于课本,浅尝辄止,而是让知识的本质活起来。本课定位于平均数第三种水平的教学,即统计水平的教学。相较于平均数的第一次认识而言,本课的立意和追求更高些:其一,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即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其二,引导学生在鲜活的生活场景中理解平均数的特征敏感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目标】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在孩子经历全样本统计的过程中渗透统计的初步思想。

【教学准备】练习纸、卡纸。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统计价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学校运动会已经拉开帷幕,我们一起去看看1班和三2班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每班5个队员,每人套15个圈。看,比赛情况出来了!(1班:468832班:75592)比较一下是1班套得准一些还是2班套得准一些?

教学意图:以实际情境为载体,感知事物的多种比较方法,为学生自觉产生用平均数描述和分析问题作铺垫。】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同学们,如果你是裁判,比什么?

最高数和最低数能代表他们队5个人的水平吗?那我们比什么?

小结:看来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比总数,就能看出哪个班套得更准些!

二:3班、4班的套圈比赛也刚刚结束。你能比出他们哪个班套得准吗?你想比什么数?比总数,你们都同意吗?

生:3班只有4个人,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数。

师:5有一个同学突发生病,没有参加比赛,就上场4人。(5班:69764班:104754。)

人数不同,比总数,公平吗?

你看这些数有高有低,你希望他们变得怎么样就能一眼看出他们水平的高低?

把这些高低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就能一眼看出他们班水平的高低。

这个同样多的数就能代表他们班的整体水平,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我们先来研究5班的。

活动建议:

你能找到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来代表这几位同学套圈的情况吗?

画一画:可以在图中画箭头移动表示你是怎么找到这个数的。

或者写一写:可以写一写你的计算过程。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你找到哪个数来代表我们班4位同学的套圈情况?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1展示

是怎么让四个数变得一样多的?把几个数通过移一移,变成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7就是6976四个数的平均数,谁再来说说?把几个不一样多的数通过移一移变成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平均数。7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找平均数的?(板书:移多补少)

1号队员套中7个吗?二号队员套中7个吗?四号队员套中7个吗?那它代表的是谁的水平?平均数7代表的是我们班4个套圈队员的整体水平。(板书:代表5班套圈队员的整体水平)7是指什么?真的每个人套中7个吗?实际上有的同学比7个要多,有的同学比7个要少,还有的正好是7

方法二:先合后分

你还有用什么方法知道我们班队员的套圈情况?

2展示:我先计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28是指什么?除以4呢?7是指什么?这里有两个7,他们的意思一样吗?尽管都是7,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我们给这种方法也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小结: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求平均数的?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不管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我们都是使每个人套圈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用个平均数来代表他们套圈的整体水平。用一个一样多的数就能和4班同学的平均数来比比哪个班套得准。谁给我们带来的平均数?掌声表扬一下。

5班的同学真会思考,遇到困难的时候,通过自己认真思考,画一画、算一算,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难题。我真佩服你们。现在我们能和4班同学比了吗?

请你选择一种方法快速找到4班套圈的平均数

3展示。

可是这里面没有66怎么来的?现在能比哪个班套的更准些?掌声为我们班庆祝一下。

小结:刚才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当两个班人数不同的时候,比较他们哪套得准些,比什么?为什么比平均数?

教学意图:“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引领他们在直观操作和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感知平均数。学生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提升对平均数的分析与理解。

三、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看完了校园,让我们走出校门,看看校园外的平均数。

1.出示图片:平均水深110厘米。明明说:我身高150厘米,下河有用不会有危险。

明明说的是真的吗?我们来进行一场辩论赛。认为是真的同学来做甲方,认为不是真的来做乙方。

甲:明明身高150厘米,河流平均水深110厘米,150厘米比110厘米高很多,不会有危险。

乙:它显示的是河流平均水深110厘米,河边上会比110厘米浅,河中央会比110厘米会深很多。所以明明会有危险。

师:我们来看看河底的真实情况。看完图,你想对明明说什么?

甲: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河中央会比110厘米深很多,明明,你千万别被平均水深迷惑了,要保护自己的生命。

师:真佩服他,说话有根有据,特别是会用今天学的平均数的特点来说理。我也欣赏,尽管一开始说错了,但是特别会倾听别人的观点,改正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同学在以后会有更大的突破和成就。

2.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身高13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

师:我们祖国发展越来越好了,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加强锻炼,自然就长得高一些,所以免票线由120厘米提高到130厘米。

师:130厘米这个标准是怎么确定的,和平均数有关系吗?

生:通过量6周岁儿童的身高,然后求平均数。

师:是量了无锡所有6周岁儿童的身高吗?

师:是随机抽取部分6周岁儿童作为代表来量的。

师:随机抽取是统计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统计方式。制定儿童免票线时随机抽取6岁儿童中个子高一些的,个子中等的,还有个子矮一些的,然后求平均数。这些儿童代表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吗?

生:不是,平均身高只有117厘米。但有的6周岁儿童要比117厘米要高,所以比平均身高高的同学也要免票。

130厘米的免票线能让比117厘米矮和正好117厘米的儿童免票,还能让比117厘米高的6周岁儿童也免票。一方面我们的平均身高长了,另一方面,我们无锡的财政实力也增长了。一开始我们的经济实力只允许我们放宽比平均身高高一点点的6周岁儿童免票,现在无锡的财政实力增强了,我们再放宽,使免票线再往上放一点,放到了130厘米,使更多的更高的6周岁儿童也能免票。

师:你能预测2040年可以免费乘车的免票线吗?

1:可能是135厘米。

2:也可能是140厘米。

师:诸老师相信都有可能。


教学意图:有层次的练习设计,可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深刻理解,让学生既能学得扎实灵活,又能发展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数感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节课中“平均水深”,让学生认识到真实的数据其实是在平均数的上下,感知真实数据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四、范围,体验全样本统计

学完了平均数,我们来玩个游戏吧!1秒能干什么?眨眼,跳绳,敲下桌子,点下头。我播放一段音乐,请一位同学上来计时,其他同学用你喜欢的方式估一估它放了多长时间。(试一下开始,结束)

活动建议:

1.听一听:请听歌曲片段。

2.估一估:请估计歌曲片段的时长(整秒)。

3.写一写:请把估计的时长写在卡片上。

小小提示:

结束了,不说话,赶紧写下来。最后一个同学往前收。

诸老师看了下,有估30秒的,有估十几秒的,有估20几秒的。那怎么让估得时长更准呢?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试试吗?

老师把它输进电脑,看,这条红线表示的就是这些数的平均数。请仔细观察,平均数是一直不变的吗?这就是前20个数的平均数。我增加一个数25,你觉得平均数怎么样?为什么?如果我再输入一个10,平均数会变怎么样为什么?但是不管输入几,平均数都应该比最大数怎么样?为什么?比最小数怎么样?

小结:一般情况下,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那我不输了,行吗?平均时长就是这个数了,行吗?

为什么?

是的,平均数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那我把它输完。想知道真实的值吗?你来读!

说明我们估计得怎么样?很接近这个数了。那诸老师再输一个(150),它离16秒差了多了,还代表我们班估计的平均时长吗?

小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平均数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它特别容易受这样极端值的影响。因此比赛时我们往往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如果再玩一次游戏,你觉得平均时长会变吗?

教学意图:对于平均数敏感性的感受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两次平均数的计算只是让学生感知到平均数是会变的,但具体如何变化,学生的感受并不深刻,特别是对于统计过程中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做的都是欠缺的。因此,本课设计了一个“估计音乐时长”的环节,让学生经历全样本统计的过程,感知平均数的“变与不变”。通过观察柱状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变”,但对于“怎样变”缺乏深入的认识。为此,教师将数据逐一输入EXCEL表格中,学生会直观看到平均数的不断变化,这一动态变化充分展示了每一个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再通过平均数与最大数与最小数的观察分析,感知平均数不管怎么变,一般情况下都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平均数的由来的视频,请仔细倾听。

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数的问题?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教学意图:课堂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地方,更是产生问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发生思维的碰撞,是学生提出问题、产生创新意识的来源,星星之火,用于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