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 王浩锋 2025-09-17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浅谈地理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

(王浩锋   江阴市徐霞客中学   214406)

 

【内容摘要】:作为国人,爱国教育是必要的,中学地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密不可分。现在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兴趣很浓,教师如能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长大后建设祖国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19年的初中地理教学为基础指出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地理教学、爱国主义教育

 

一、引言

当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对外交往频繁,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少青少年对自己祖国的那种深厚的感情淡薄了,在高消费的刺激下,盲目崇拜外国,看不起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总是认为外国比中国好,盲目外出求学、打工,甚至移居国外。因此在高度对外开放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少年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爱国主义是体现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伟大民族不仅是政治标准,也是道德规范。就地理学科而言,它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鲜明特点,其科学性、社会性都很强。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爱国主义情操培养是相容的,因此,学校地理教学不仅有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职能,同时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通过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地理教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材料与方法

首先,当今的中学生尤其是生活在粤北地区等经济比较落后且对外开放、交流程度较低地区的中学生。他们的生活圈子小,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较窄,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腐朽思想的影响。他们大都是90年代出生的,是在社会主义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缺乏忧国忧民的思想基础。他们很少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途径去了解获得新的信息,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知之甚少。一个充满自卑意识的民族将没有勇气战胜困难、超越别人,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势在必行。

1)感受古中国之强大

初中地理在讲述中国商业时,提到了汉代的“丝绸之路”、明朝郑和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等。其实,这也充分证实了当时中国的强盛:只有国泰民安——政局安定、人民富足,才有足够的精力去加强对外交往。否则,如果是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发展处于极其萧条状态,怎么还会有对外交往的兴致与可能呢!

在讲授城市化发展的时候,可以补充讲解我国在唐朝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当时的长安拥有人口百万左右,就是到了今天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在世界上都是属于特大城市。唐长安城就建在今西安城及附近的郊区,面积达83万平方千米,几乎是现在西安城区的十倍。唐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二三万人。唐长安城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市。可想而之当时的长安是多么的繁华。祖国是多么的强大。

另外在讲授初中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时让同学们知道黄河——长江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之一,我们国家有着辉煌的历史,是当时甚至至今都名闻于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在古代科技上也有着极大的贡献——诸如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等的四大发明。这些至今都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巨大成就,应该激励着我们,怀着对古代中国文明的无限敬仰,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青春。

2)感受祖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在讲授初中地理“中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大国,优越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类型多样的地形、气候、生物、土壤等。教师在讲中国领土面积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教育:“我们的国家大不大呢?当东方的乌苏里江露出鱼肚白时,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沉沉的黑夜,当北方的漠河还是冰冻三尺时,南方的曾母暗沙已春暖花开。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通过生动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煤、稀土、钛、锂、钨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均为世界第一,我国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熊猫、水杉等动植物。学生听了,心里都十分激动,热爱祖国的情感也就油然而生。并增加介绍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这些置于国家主权和管辖下的地域空间的海上部分称为“海洋国土”,照此算法,我国实际拥有海洋国土面积应为300多万平方千米。

在讲授初中地理“世界的气候”时,结合世界上北纬15--30度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的影响大多是沙漠和荒漠,比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还有西亚的内夫得沙漠和鲁卜哈利沙漠。而我国处于同一纬度的地方确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人才辈出的“鱼米之乡”——江南,主要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让同学们好好珍惜这大自然对我们的厚爱。

(3)利用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

祖国幅员辽阔,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东西跨62个经度,时差达4个多小时;当最东端的乌苏里江洒满阳光的时候,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度还是星斗满天的夜晚;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最南的曾母暗沙地处热带;最北的漠河却地处寒带,南北年平均温差大。

同纬度的西亚和北非与我国长江流域进行对比,前者处于大陆中西部,气候终年炎热干燥,荒漠连片;后者却是地处大陆东部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区,鸟语花香,山川锦秀,是鱼满船、粮满仓的“鱼米之乡”。

我国东北地区与英国纬度相当,但英国的谷物不易成熟,只能生产多汁牧草,而我国东北却盛产小麦、大豆、玉米和高梁,尤其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不仅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而且能在黑龙江北纬51度地区种植水稻,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北的国家。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种多样,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多,并有水杉、银杏、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特有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钨、锑、锡、钼等矿种储量居世界之首,水能居世界第一,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口,大陆架广阔,既利于发展航海事业,又便于与海外各国友好来往,而且还盛产众多鱼类,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我国山区面积广,有气势雄伟、举世无双的喜玛拉雅山脉,有挺拨险峻、景色壮丽的“五岳”,有环境清幽、云雾飘渺的佛教名山,有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四绝的黄山,更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横断山区,它们分别是我国进行地理考察和发展旅游业的胜地。

总之,通过我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之论证,可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祖国山河之壮丽,中华民族之伟大,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之心。

 

三、实验与结果

1、激发学生忧患意识、激励学生“报国之志”

一个民族不能有自卑意识但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地理课的教学内容里有许多内容可用于培养学生忧患意识,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工业等。这些内容里有我们能引以自豪的一面也存在着对每位中国人来说都不能盲目乐观的一面。我国的有13亿人口,人均河川年径流量只占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耕地只有1/3,森林仅有1/5。据统计,199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只占全世界的3.4%,这意味着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6倍的人口。

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进入90年代黄河断流年平均102天,1997年断流长达226天。(但也要提到,由于加强了黄河水资源管理,给黄河留下了“生命水量”,黄河已连续7年未断流。)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已达到26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4,大大超过了耕地面积的总和,沙化土地每年净增加2460平方千米。山羊对草场的破坏最为严重,人们每穿一件羊绒衫就会造成半亩土地沙化。世界多数国家已经开始淘汰山羊和禁止养山羊,而我国近几年大量养山羊,已跃为山羊绒的出口大国,占世界山羊绒贸易量的90%。我国绝大多数湖泊的N,P超标,多数已出现水体富营养化。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对水资源调查显示,全年水体质量是:可以饮用的符合II类水以上河长占33.5%,可以农业利用的III类水质河长占25.9%,重度污染、基本无法利用的4、5类水质河长占40.6%。也就是说我国的河流差不多有一半的河段的水基本上是重度污染和基本无法利用的水。

我国既有“资源大国”的骄傲,但也有“人多地少物缺”的不利国情;既有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也有这方面的劣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新中国建立以来,为建设好美丽富饶的祖国,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建功立业的劳模、科技工作者等,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一个个光辉业绩,比如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值得我们羡慕和学习,这对激励学生报国之志大有裨益。对于环境问题教师可以从分析造成这一环境问题的原因入手,与学生展开讨论,来揭示国家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进而启发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将是得不偿失。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是做一个环境的破坏者,还是做一个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呢?

2、理论联系实际,爱国——从身边事做起

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建设祖国呢?可以让学生设想自己10年后的工作岗位。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答案。尽管这些答案还很幼稚,很不成熟,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让同学们明白要实现这一目标现在只有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后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对于当前初中生来说,仅仅从大道理上说“如何地爱国”,可能还很抽象。这就要求我们从小事入手:要真正爱国,就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而爱家乡、爱学校可以从爱护家乡、爱护学校的环境卫生、一草一木做起。可结合初一地理中的引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话题讲解,要让学生们明白: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那么热爱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更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从而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爱护花草、不用一次性卫生筷、不乱仍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四、结论

总之,中学地理教科书中,有关爱国主义和国情乡情教育的内容俯拾即是,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材料,理论联系实际,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国情乡情教育,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思想感情,帮助他们树立为家乡、为祖国的建设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正是如此。

 

五、致谢

1、感谢江苏教育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华卫建教授对论文写作的指导,教授为人踏实、正值、积极向上;做学问勤奋、刻苦、敬业,钻研。在我学习论文的写作中,给予了不少的指导。

2、感谢师父黄菊珍老师,感谢你平时在工作中给与我的帮助和指点。

3、感谢“北极星地理工作1群”的各位老师给本人论文写作提供的帮助。

4、特别感谢安徽省的刘登宇老师和苦墨斋主。

 

 

 

 

 

 

 

 

 

 

 

 

参考文献

[1]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中共中央主编   1994.8.23

[2] 《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3]  中国知网

  • 阅读(8)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