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在自然生发中触摸世界——《在探究中成长》的教育启示 顾宇佳 2025-09-1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合上《在探究中成长:幼儿园科学项目活动精选》的最后一页,我的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传统的幼儿教育图景——老师站在前面传授知识,孩子们被动接受。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生动而充满张力的画面:孩子们围在蚕宝宝周围好奇地观察,小手轻轻触摸向日葵的叶片,蹲在地上比较石头的形状与纹理,推着玩具车探索轮子的奥秘。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四个科学项目活动,更呈现了一种教育哲学的具象化实践——让学习回归幼儿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能。

书中精心设计的四大探究类型构成了一个微观而完整的世界体系。动物类的“蚕宝宝来了”让孩子们见证生命的蜕变与循环;植物类的“种向日葵”使幼儿亲历生长的奇迹与自然的力量;自然物类的“快乐石之旅”引导儿童阅读大地书写的地质史诗;生活用品类的“车轮轱辘辘”则将日常物件转化为科学探究的起点。这种分类的智慧在于,它没有将科学隔离为实验室里的专业活动,而是让幼儿意识到科学无处不在,探究就是与世界互动的基本方式。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每个项目的八大板块设计,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究循环系统。“问题搜索”尊重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承认问题是学习的起点而非干扰;“主题导引”和“主题网络”展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专业素养,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过度干预;“活动导航”与“主题探究”是旅程的核心,幼儿在这里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主题环境”将教室转化为充满学习机会的第三位教师;“主题评价”摒弃标准化测试,关注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估;最后的“主题感悟”则让幼儿与教师共同沉淀思考,完成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内化。

这种教育实践的价值远远超出科学知识的学习。当幼儿为蚕宝宝准备新鲜桑叶时,他们不仅在学习昆虫的食性,更在培养责任感;当他们记录向日葵的生长高度时,不仅在认识植物生长规律,更在建构数学测量概念;当他们比较石头的粗糙与光滑时,不仅在感知物质属性,更在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当他们测试车轮在不同表面的滚动速度时,不仅在探索物理原理,更在发展假设验证的科学思维。这就是全书核心“在探究中成长”的真正含义——知识、技能与态度的整合性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最高明的教育不是填充容器,而是点燃火焰。教师不需要成为所有知识的拥有者,而应成为好奇心的守护者、探究过程的支架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当我们允许项目“自然生发、生长”,当我们信任幼儿有能力和意愿去探索世界时,学习就会呈现出最本真、最生动的形态。

《在探究中成长》所展示的,不仅是一系列活动方案,更是一种教育可能性的证明。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标准化测试盛行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创造这样一个空间:在那里,孩子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理解;不是记忆标准答案,而是提出自己的问题;不是重复别人的结论,而是享受发现的过程。这或许就是幼儿科学启蒙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真谛——保护每个孩子心中那颗探究的火种,让它自然生长,最终照亮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
  • 阅读(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