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工程之思于教材实践 —— 读《基于项目的小学工程教育》有感 2025-09-18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翻开《基于项目的小学工程教育》时,我总不自觉地将书中理念与教材单元相对照。苏教版教材以“生活中的科学”为核心,从三年级 “物体的运动”到六年级“能源的利用”,处处藏着工程教育的契机,而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让我学会如何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实践的工程项目,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创”。

书中 “以教材知识点为锚点设计项目”的观点与我去年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时的实践不谋而合。教材中“摩擦力”“浮力”等知识点,传统教学多以实验演示为主,学生虽能记住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却难以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受书中启发,我设计了“校园快递小车改造”项目:以“如何让小车在操场不同路面(塑胶、水泥、草地)上都能平稳运送作业本”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展开探究。

起初,学生们按教材实验得出“给车轮缠胶带增加粗糙感”的方案,可实际测试时发现,在草地路面上,胶带反而增加了阻力,小车推行困难。这正像书中所说“教材知识是基础,工程实践需结合真实场景灵活运用”。我们重新回归教材,重读“摩擦力与接触面关系”的拓展阅读,发现书中提到“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有小组立刻提出“将车轮从圆形塑料片换成圆柱形瓶盖”,还有小组结合“浮力”知识,在车底加装轻质泡沫板,避免作业本被草地露水浸湿。最终,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教材中的力学知识,更学会了根据实际问题调整方案——这种“从教材到生活”的迁移能力,正是工程教育的精髓。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也因这本书的理念焕发了新活力。教材要求学生认识木材、金属、塑料的特性,以往我会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区分材料,而现在,我设计了“班级植物角花盆设计”项目:让学生根据不同植物(多肉喜透气、绿萝喜保水)的生长需求,结合教材中“材料吸水性、透气性”知识点,选择合适材料制作花盆。有小组用易拉罐做花盆,却发现金属导热快,正午阳光会灼伤根部,他们立刻翻阅教材,看到“木材导热慢”的介绍后,用雪糕棒在易拉罐外侧包裹一层隔热层;还有小组用塑料瓶做花盆,借鉴教材中“材料可塑性”知识,在瓶身剪出透气孔。当学生们看着自己设计的花盆中植物茁壮成长时,教材里冰冷的“材料特性”概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智慧。

书中还提醒我们:“工程项目设计要贴合教材梯度,避免超出学生认知范围。”苏教版五年级“简单机械”单元介绍了杠杆、滑轮的原理,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设计复杂的机械装置,而是从教材中的“跷跷板”“旗杆滑轮”等案例出发,设计“教室图书架整理工具”项目: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简易杠杆,方便取出高层图书;用线和塑料杯制作定滑轮,轻松传递书籍。这个项目既巩固了教材知识,又没有给学生造成额外负担,完美契合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苏教版科学教材与工程教育并非两张皮,而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从“材料特性”到“简单机械”,从“水循环”到“能源利用”,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成为工程项目的起点。未来,我会继续以书中理念为指导,深挖苏教版教材的工程教育价值,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科学知识,又培养工程思维,真正实现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