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芳在校内为数学老师作讲座 2025-09-19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徐莉芳 所在单位:江阴市文林中心小学 执教时间:2025-05-22 执教地点:文林中心小学图书馆 执教内容:深度学习,让“数学理解”真正发生 参加对象:文林中心小学全体数学教师

一、现状剖析:小学数学教学的三大断裂带

(一)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断裂

1. 学以致用能力弱:多数小学生难以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学用脱节,比如购物算账等场景不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

2. 兴趣培养不足: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教学重结果轻兴趣激发,课堂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认知与情感的断裂

1. 认知与情感分离:教育体系侧重认知培养,忽视情感因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比如学生虽掌握知识但缺乏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不注重学生兴趣和需求,缺乏多样化、趣味性教学手段,难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学习与应用的断裂

1. 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死记公式,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运用,如解决测量、规划等实际问题时缺乏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

2.综合素养欠缺:教学除知识传授外,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不足,限制学生全面发展。

二、 课标定位核心素养落地

(一)新课标要求

2022 版新课标强调实践操作与合作探究,目的是培养学生量感、空间观念和模型意识 。这是顺应教育理念从单纯知识传授向综合素养培养转变的需求,让学生在实践和合作中理解、运用数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

通过设计节水方案、绘制校园平面图等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这些任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

(三)实践操作

鼓励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实际物体尺寸,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亲身体验能让抽象数学概念具象化,比如测量物体长度、面积等,能更好理解度量单位等概念。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如设计节水装置,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合作中,学生能学会沟通交流、分工协作,共同攻克难题,培养综合素养。

2022 版新课标明确要求“通过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发展量感、空间观念、模型意识” ,践行 “做中学”,让数学从解题工具升级成为认识世界的思维语言。

三、教学研究:深度学习,让“数学理解”真正发生

(一)深度学习的哲学根基

1.布鲁姆认知金字塔

深度学习处于认知金字塔高层,注重分析、评价与创造,区别于单纯的记忆与理解。它要求学习者不仅能记住知识,更要能剖析知识、评判知识价值并创造性运用知识,推动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

2.黎加厚教授观点

深度学习是“批判性学习新知识,并将知识迁移至新情境”的过程。强调学习者要以批判眼光看待知识,不盲目接受,且能在不同场景灵活运用知识,提升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做中学”的当代诠释

秉持“一盎司的经验价值远超一吨的理论”,突出实践操作在学习中的核心地位。意味着知识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通过亲身实践去感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认知。

4.身体经验重塑大脑神经连接

当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如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不仅在学数学,更在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学现实。身体的学习体验能刺激大脑神经连接的重塑和强化,从神经科学角度说明实践体验对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助力知识的长期存储和灵活提取

总之,深度学习需通过学生动手做、反思说、创新用的有机融合达成深度理解。

(二)深度学习三大标志

1.持久的理解

学生能运用多种方式阐释概念,如用文字、图形、实例等。还会联系已有知识,构建概念间逻辑关系,像学几何时关联不同图形性质定理,不是浅层次记忆,而是深入理解知识内核,形成知识体系。

1标志表现


学生不是机械记忆数学步骤或公式,而是深入领会数学概念本质。比如学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不是只背结论,而是明白如何通过测量、剪拼、折拼等方法得出,理解其原理。

2特征

多种方式解释概念:能用图形、实物、语言等多种形式阐述概念。以分数为例,除了用算式表示,还能用图形(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分数)、实物(如分蛋糕展示分数)、语言(描述分数意义)来解释 。像计算3/4 + 1/2” ,能理解通分是为统一分数单位,这是对分数运算概念本质的把握。

建立概念间逻辑关系:能关联已有知识,构建概念间联系。如分数与除法,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与比,分子相当于比的前项,分母相当于比的后项 。通过建立这种逻辑关系,形成更系统的知识网络,深化对数学概念的持久理解。

2. 迁移与应用

学生能脱离熟悉例子,独立分析新问题,如将函数知识用于物理运动问题。还能跨学科应用数学知识,如用概率统计知识分析生物遗传现象,解决真实世界复杂问题,体现知识运用灵活性和通用性。

1标志表现

学生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新场景,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比如掌握了行程问题的公式,能用于规划旅行行程、估算出行时间等实际情境。


2特征

独立分析问题:学生不依赖课堂上的特定例子,能独立对新问题进行分析。学完“比例”知识后,能在班级同学身高与影长关系这种没接触过的情境中,主动运用比例知识去计算和分析 。

②跨学科应用:学生具备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的能力。像在科学课实验里,能用数学的统计图表知识来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融合运用。

3.元认知与自我调节

学生学会监控学习进度,像定期评估学习成果、反思学习效率。能评估解题方法优劣,选错方法时从错误中学习,调整策略,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实现学习过程动态优化。

1标志表现

学生具备反思学习过程的能力,能主动察觉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反思结果调整学习策略,进而提升学习效果。比如发现做数学题时总是在某类题型上出错,就会思考是知识没掌握还是解题方法不对,然后针对性改进。

2特征

①监控学习进展:学生能自我追问是否理解了数学概念,像学习函数概念后,会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明白函数的对应关系、定义域和值域等要点,以此判断学习是否达到目标。

②评估解题方法:学生在解题后会审视答案是否合理,还会思索有没有其他更简便、高效的解法。比如做几何证明题,完成一种证明方法后,会考虑能否用其他定理或思路来证明。

从错误中学习:学生对计算错误等问题会深入分析原因,是粗心、概念不清还是计算方法有误。还会通过“数学日记”记录学习中的困惑,像对小数点移动改变数值大小的原理有疑问,就记录下来进一步探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三)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1.“多感官‘腌制法’” 策略

1生活类比

就像炒菜需油盐酱醋等调料,数学教学也需要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参与 。以教分数为例,视觉上看不同材质纸条(餐巾纸、瓦楞纸等)表示的 1/4 ;听觉上听用扳手切割的“咔嚓”声辅助记忆 ;味觉上通过分巧克力(吃 1 块剩 3 块感受整体减少) ,让学生多维度感知分数概念。

2感官融合原理

多感官协同活动,能使记忆更牢固。如同厨师调动多种感官烹制食物,知识能深入大脑层面 。多感官刺激能提升学习兴趣,丰富学习体验,加强知识理解和记忆。

3实践建议

将抽象概念融入实物操作,如用小棒表示数字 ;借助符号元素,使抽象概念更具体形象,激发学生深层思考

2.“‘爬梯子’教学法策略


1农民智慧类比

摘果子不能直接跳着够,得架梯子。教学同理,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难度既不能太简单让学生无聊,也不能太难致其挫败

2教学要点

①动态难度调整:依据学生实时表现,灵活调整教学难度。学生掌握快就提高难度增加挑战,掌握慢就降低难度巩固基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的难度下学习。

②个性化学习路径:为不同学生定制专属学习路径。考虑学生学习速度、风格差异,让他们在适合节奏中逐步攻克难题,实现个性化成长。

③即时反馈机制:学生每完成一步学习,都能得到及时评价和下一步指导。反馈能让学生知晓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动力与自信。

④协作与竞争并存: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知识,又适度引入竞争营造积极氛围,促进集体进步。

3.“‘找茬游戏’教学法策略

1错误资源化

收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整理成问题集。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明确问题所在,进而诊断并纠正错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比如学生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出现通分错误,就针对通分概念和方法重新讲解、练习。

2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小老师”或“纠错专家” 。不仅要找出错误,还需深入分析错误产生的根源,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比如在小组活动中,一位同学展示解题过程,其他同学以特定角色去挑错、分析,提升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

4.“‘打怪升级’作业设计” 策略

1游戏化学习原理

借助游戏机制激发学生兴趣,把枯燥练习变为趣味挑战,提升学生参与度与成就感。像游戏中设置关卡吸引玩家,作业也设置不同难度任务吸引学生完成。

2经验值与等级制度

将不同难度数学题目设为关卡,完成任务获经验值升级,解锁更高级挑战 。比如学生答对基础算术题得少量经验值,完成复杂应用题得更多经验值,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

3装备与奖励系统

学生通过答题获虚拟装备,增强“角色能力” ,主动探索解题,提升学习动力。如答对题可获得“计算加速卡”等虚拟道具。

4综合应用挑战

设计跨知识点关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检验学习成果,实现知识迁移转化 。像结合几何、代数知识设计实际场景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知识理解。

5游戏化管理

作业变为通关游戏,学生积累经验值(知识点),借助激励装备(解题工具)组队打怪(综合应用) ,以趣味形式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四、谨防误区:明确深度教学界限

(一)避免 “具身认知” 教学沦为 “纯手工课”

1.误区解析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但易出现只注重动手操作,忽略数学核心知识理解,使课程变成单纯手工活动的误区

2.实施策略

1聚焦内核:控制热闹时长,引导学生从操作体验中提炼数学概念。比如操作学具后,引导学生总结“这就是分数” ,点明操作背后数学本质。

2三步提炼法:每课操作环节遵循三步。一是明确“你刚才做了什么” ,关注动作变量;二是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进行现象描述;三是探究“用数学语言怎么说” ,实现符号转化 ,将身体体验与数学思维深度融合。

2.避免小组合作沦为“合法抄袭”

1 角色卡牌设计

为小组内每位学生设定特定角色,如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内容、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资料搜集者查找相关资料等 。明确分工,防止个别学生偷懒,确保人人参与。

2互评辅导系统

引入匿名互评机制,使用语音评价反馈制度。学生能在匿名状态下公平公正地对小组内其他成员表现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增强团队责任感,促进互相监督和学习。

3成果互审机制

小组间交叉审阅项目成果,促使学生认真对待任务,保证成果质量,避免抄袭行为。通过审阅其他小组成果,还能学习借鉴,拓展思路。

4动态调整策略

教师适时介入小组活动,根据小组表现调整任务难度。关注每位成员参与度,对参与不足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发挥组长协调作用,提升小组合作效果。

3.防止“游戏化”冲淡数学味

1自查清单

确保每次游戏化尝试都围绕数学核心概念展开,时刻检查是否偏离主题。比如设计数学游戏时,要以运算规则、几何性质等核心内容为导向,不能让游戏形式掩盖数学本质。

2数学内核优先

游戏元素应服务于数学学习,不能喧宾夺主,要保持数学思考的主导地位 。像玩数学拼图游戏,重点是通过拼图理解图形的拼接、面积等数学知识,而非单纯追求游戏的趣味性。

3平衡原则

在趣味性和教育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吸引学生,又要保证学习质量 。例如设计数学竞赛游戏,设置有趣的奖励机制和竞争环节的同时,要确保题目能考查和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4定期评估


通过测试和观察,衡量并持续改进游戏化学习对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 。比如定期进行小测验,对比采用游戏化教学前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结果调整游戏化教学方案。

(二)让数学课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

1.寓教于乐

将数学融入生活场景,让学习如同品尝美食,既有趣又能获取知识养分 。比如结合购物算账、房屋面积测量等生活实例讲解数学知识,使抽象数学变得生动具体。

2.激发兴趣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活动,点燃学生好奇心。像通过数学魔术、趣味数学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魅力,实现游戏与教学融合,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3.培养思维

深度学习不只是传授技能,更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享受数学乐趣的同时,成长为未来的创造者,能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借助“脑中学”五条简单动手指令,开展具身学习体验,如折叠分数纸片、方案辩论、制作统计图等 ,让学生在具身化、结构化、社会化过程中,重走数学家发现真理的思维之路,体现教育的浪漫主义。

  • 阅读(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