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 13 载,一线带班经历让我见证了无数孩子的成长瞬间,如今的教科室工作又让我得以站在课程研发的视角审视教育本质。我逐渐在思考:我们究竟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当我捧读《儿童发起的游戏和学习——为无限的可能性而规划》这本书时,那些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困惑与思索,终于找到了系统的理论回应和实践路径。一个个基于儿童视角的真实案例、一番番深入教育本质的理论阐述,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我既有实践中的思考,也指引着未来前行的方向。这本书不仅为我解开了许多教育实践中的谜团,更指引了一场从“教师预设”到“儿童发起”的教育观念革命。
一、回归起点:理解儿童发起的真意
回顾我十年的带班经历,尽管始终秉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教师高度预设的窠臼。我会精心准备各种活动区域,设计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我以为这就是专业的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情——为孩子们规划好学习的每一步。然而,我常常注意到,那些由我精心设计的活动,有时并不能引起孩子们持久的兴趣;相反,当他们自由活动时,却能够在自己发起的游戏中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花了大量时间准备了认识几何图形的集体活动,使用了最精美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活动开始时,孩子们确实被鲜艳的色彩和动画吸引,但不到十分钟,他们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而当天下午自由活动时,几个孩子却在建构区用积木自发地探索图形组合,他们不仅发现了各种图形的特点,还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立体建筑,并且在合作过程中自然地运用了数学语言进行交流。这一场景让我陷入深思:为什么孩子自发的学习比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更具深度和持久性?
《儿童发起的游戏和学习》一书为我的困惑提供了理论解释。书中指出,成人预设的活动往往基于线性的学习观念,认为知识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传递给儿童。然而,真正的学习是非线性的、网络状的,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儿童当下的兴趣、经验和需求相连接时,深度学习才会发生。儿童发起的游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学习潜力,是因为它源于儿童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最为匹配的学习方式。
二、理论观照:教育范式的转型
从理论高度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儿童发起的游戏和学习》一书帮我构建了系统的理论框架,让我理解了从“教师主导”到“儿童发起”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教育哲学。
本书首先解构了传统教育中的“预设主义”思维。在这种思维下,教育被简化为一系列可测量目标的实现过程,教师成为知识的传递者,儿童则成为被动的接收者。然而,这种模式忽视了学习的复杂性和情境性,更忽视了儿童作为积极主体的能动性。作者引用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是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而构建意义的过程。当我们允许儿童发起游戏和学习时,我们实际上是创造了无数个“维果茨基式”的学习情境,其中儿童与同伴、教师、环境之间的互动自然地促进了认知发展。
书中提出的“为无限可能性而规划”这一理念尤其令我震撼。传统教育规划是为有限结果而设计的——我们设定明确的目标,然后设计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而“为无限可能性而规划”则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它不是要降低规划的重要性,而是要提高规划的质量和灵活性。这种规划不是预设具体的学习结果,而是创造富含各种可能性的学习环境,培育能够引发深度学习的情境,然后敏锐地观察和回应儿童的发起的活动,将其引向深入。
这一理论让我联想到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生成课程”,它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固定计划,而是在教师和儿童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教师需要具备的不是严格执行计划的能力,而是观察、解读和回应儿童兴趣与需求的能力。这种教育范式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儿童研究的观察者和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三、实践重构:从教室布置到师幼互动的变革
《儿童发起的游戏和学习》不仅提供了理论洞察,更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指南。基于书中的理念,以及近几年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探索,我们其实已经在作出调整,甚至是变革,但仍存在弊端和不足。
首先是对学习环境的重新规划。传统教室往往按照成人预设的功能区域进行划分,每个区域有固定用途和材料。而支持儿童发起的学习环境则应该是开放、灵活且富含各种可能性的。我们可以尝试创建更多开放式材料区,提供大量低结构、多功能的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如木板、布料、绳子、纸箱等,这些材料不像高结构玩具那样有固定玩法,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它们各种意义和功能。同时,我们开始尝试减少装饰性墙面布置,增加了能够记录和展示儿童学习过程的文档面板,使环境成为“第三位老师”。
其次是对时间的重新规划。传统幼儿园一日活动往往被切割成多个小段落,每个段落有固定内容和时长。这种碎片化的时间表不利于儿童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我可以提供更长的不受打扰的游戏时间,让儿童有足够时间发展他们的游戏创意和探索活动。在这段时间里,儿童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教师则扮演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最重要的是师幼互动方式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提出封闭性问题,引导儿童走向预设答案。而在儿童发起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学会提出开放性问题,促进儿童思考的深化和扩展。例如,当孩子们用积木搭建了一座“未来城市”时,我不再问“你搭的是什么?”而是问“你能告诉我这座城市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吗?”“人们在这座城市里会怎样生活?”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是邀请儿童扩展他们的思维和叙事。
而实践中,我们需要将“游戏观察记录表”真实、有效地运用,详细记录儿童游戏中的对话、行为和学习表现,然后可在教研时与其他老师一起分析这些记录,识别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和发展需求,进而规划下一步可能提供的资源和支持。这种基于观察的规划真正实现了“从儿童出发”的教育理念。
四、挑战与突破:在实践中迈向理想教育
转向儿童发起的游戏和学习是充满挑战的。在实践过程中会有诸多困难:家长对“玩”的偏见(孩子整天玩能学到什么?),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局限(如何观察解读儿童行为?如何平衡儿童发起和教师引导?),以及制度层面的约束(如何评估这种学习的效果?)。
《儿童发起的游戏和学习》一书帮助我们找到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思路。对于家长的疑虑,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故事”记录法,让隐性的学习过程变得可见。我们详细记录儿童游戏中的学习时刻,并指出这些时刻与发展指标的关联,帮助家长理解游戏中的学习价值。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可以组织持续的教研活动,共同观看游戏视频,练习观察和解读技巧,提升回应和支持的能力。对于评估难题,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标准化测试,转而采用作品样本、观察记录、学习故事等多种方式,全面记录儿童的发展和成长。
最深刻的转变发生在教师角色认同上。过去,我们常常因为自己“教”了多少而感到有价值;现在,我们要因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支持儿童自己的学习计划而获得专业成就感。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教学策略的改变,更是教育哲学的重塑。
五、结语:让儿童发起成为教育最美的模样
《儿童发起的游戏和学习——为无限的可能性而规划》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专业书籍,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自己教育实践中的盲点与可能性;是一座桥梁,连接了教育理论与日常实践;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重新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专业视角。
当我们的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发生变革,我们就会发现儿童不再是等待被填充的容器,而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种子;教育不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教师与儿童共同探索世界的旅程;规划不再是限制可能的框架,而是为无限可能性创设的条件。
正如书中所述:“当我们真正相信儿童的能力时,我们会创造允许他们展示这些能力的空间和时间。”因为,当我们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儿童,让他们自主发起、自主探索,教育,才能绽放出最本真、最璀璨的光彩,奔赴那无限的可能性,而我们,愿做这场奔赴中,默默护航的同行者,见证儿童在自己发起的学习里,长成最好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