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点评课例分析《度量衡的故事》 2025-09-19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陈晓旭 所在单位: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执教时间:2024-12-12 执教地点: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 执教内容:《度量衡的故事》 参加对象:周庄镇数学教师

                          《度量衡的故事》课例反思

作者:陈晓旭

这堂课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二学段主题活动“度量衡的故事”,重在让学生理解度量衡的意义,知道最初的度量方法都是借助日常用品,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意义的理解,丰富并发展学生的量感。本节课的教学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促使学生研究度量的本质,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本质,解决问题。

本节课以学生提出的显性问题“关羽有多高”为载体,以隐含问题“一尺有多长”为线索展开研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操作、推理比较等方法进行探索,凸显了学习方法的根源。在解决“关羽有多高”这个问题时,不断地让学生体会“一尺”是标准,关羽身高的结果是表达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凸显了度量的本质。

2.实践探究,积累经验。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一是在“布手知尺”的测量中,让学生体验此种度量方法的方便和粗略并存,同时引发了统一度量衡的需求;二是在“累黍定尺”的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度量方法的多样性,通过测量2粒、4粒、5粒、20粒、50粒黍米按要求排列后的长度来推算100粒黍米有多长,体会以小数推大数的数学方法,体验计量单位从粗略发展到精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度量方法可以借助日常用品,如身体、黍米、器具等,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3.基于需求,学科融合。

整节课我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一尺有多长”是基于统一的需求、精细的需求,通过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发展演变,引发更小、更精确的单位出现,使得历史知识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并不是发展到统一就没有了多元,发展到精细就要摒弃粗略,“度”都是基于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多元、统一、粗略、精细是不断发展而又适时并存的。

 

  • 阅读(5)
上一篇: 陈晓旭点评分析课例《趣探营养午餐》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