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翻开马伯庸先生的《长安的荔枝》,没有了当初的兴致使然,那时当作闲书阅读时,只觉是一段围绕“荔枝三日变味”展开的官场故事。而这次从完成暑假作业的视角阅读,就不知不觉地带上了职业习惯,像是批阅学生的作文,总想找点好词好句,又像是在做阅读理解,得捕捉字里行间隐含的线索。而就是那些隐在书中的细节-----它们不似激烈的冲突那般夺目,却能悄悄牵着读者的情绪,让我们读懂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
记得读到李善德签订好购房文书的段落时,我仿佛能透过文字摸到他心中的暖意。“一股淡淡的喜悦,像古井里莫名泛起的小水泡,在李善德心中咕嘟咕嘟地浮起来”,这个比喻多妙啊,没有豪言壮语的狂喜,只有“咕嘟咕嘟”的细碎声响,恰如其分地写出了一个在长安奔波二十八年的小吏,终于拥有“一席之地”时的踏实与满足。而后“庭中桂树仿佛提前开放了一般,香馥浓郁之味,扑鼻而来,浸沁全身”,更是将这份喜悦揉进了感官里——桂香本是寻常景致,可在心愿得偿的人眼中,连花香都变得格外浓烈。这让我想起教学中常和学生说的“景随情变”,当人心中盛满欢喜,连周遭的一切都会染上快乐的色彩,李善德此刻的心境,正是最好的例证。他要的从来不多,不过是一家人“高枕无忧”,这份朴素的愿望,让这个小人物瞬间变得亲切起来。
可人生总难一帆风顺,当李善德真正摸清“荔枝鲜”的绝境——“荔枝道全程四千六百里,即便快马加鞭,也需六日抵达,而荔枝摘离枝头后,不过三日便会变味”,书中对他心境的描写,又一下子把人拽进了冰凉的现实里。“恍惚中,他感觉自己呆在一个狭窄漆黑的井底,浑身被冰凉的井水浸泡”,先前的喜悦有多真切,此刻的绝望就有多刺骨。那口“井底”,既是他对前路的迷茫,也是官场压力下的窒息感;而“还未住进去的宅子在井口慢慢崩塌,一片片桂花落入井中,堵得一丝光亮不见”,更像是把他此前所有的希望都碾碎了——宅子是他对未来的期盼,桂花是他曾感受过的喜悦,如今这些都随着崩塌消失,连最后一点光亮都被剥夺。读到这里时,我不禁想起学生作文里写过的“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原来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面对绝望时的感受竟如此相似。李善德的心境从“咕嘟咕嘟”的喜悦,跌落到“漆黑井底”的冰凉,这巨大的落差,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后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是因为他多有野心,而是为了守住那曾近在咫尺的安稳,为了不辜负自己最初的期待。
整本书读下来,最打动我的不是复杂的官场计谋,而是这些藏在文字里的心境变化。从桂花飘香的喜悦,到井底无光的绝望,再到后来为了“荔枝鲜”反复试验、拼尽全力,李善德的每一次心境转变,都让这个人物更立体、更真实。作为老师,我常和学生说“读书要读懂人物的心”,因为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理解故事的意义。《长安的荔枝》里的这些语句,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李善德的心扉,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在困境中如何挣扎、如何坚守。 或许,这就是好的文字的力量——它不用刻意煽情,却能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与千年前的人物产生共鸣,在品味他们心境的同时,也思考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