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冉:读书笔记《观察 读懂回应幼儿》 2025-09-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观察 读懂回应幼儿》 读后感

《观察 读懂 回应幼儿》这本书,于我而言,并非一本枯燥的方法论指南,而是一盏照亮我专业迷思的明灯,一位指引我走进儿童神秘世界的谦逊向导。它系统而深刻地重塑了我对“观察”二字的理解,让我真正体会到,唯有放下成人的预设与评判,怀着一颗敬畏与空杯的心,才能真正“看见”孩子,从而实现有温度、有力量的教育支持。

在阅读之前,我常陷入一种“伪观察”的困境。那时的观察,常常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我想看到我想看到的,比如孩子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点,是否遵守了规则,是否达到了我预设的活动目标。我的观察记录更像是一份“行为核查清单”,冰冷而片面。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评价性观察”是教师中心主义的体现,我们站在成人的制高点上,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是非对错的评判,其结果必然是与孩子的真实世界渐行渐远。

第一步是“观察”:用镜头般的眼睛记录事实。 书中强调,真正的观察是“描述性”的,是白描,是录像。它要求我们摒弃“他很调皮”、“她缺乏专注力”这类概括性、标签化的语言,转而记录:“在15分钟的积木时间里,小明拿起又放下了6次积木,三次走到窗边,两次与旁边的小朋友发生了争抢。”这种客观的记录,剥离了我们的主观臆断,呈现了孩子最真实的行为切片,为后续的解读奠定了坚实、客观的基础。我开始练习这种描述性记录,发现自己仿佛戴上了一个“显微镜”,看到了以往忽略的无数细节:一个孩子捏橡皮泥时专注的眉头,两个孩子在争执前微妙的肢体语言,孩子完成作品后那一声不易察觉的满足的叹息。世界在我眼中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第二步是“读懂”:用侦探般的思维解读意义。 记录了行为,并非终点。海量的行为碎片需要被串联、解读,才能破译其背后的密码。这本书教会我像侦探一样思考,去追问“为什么?”:他为什么频繁更换活动?是材料缺乏挑战,还是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她为什么在集体活动中沉默不语?是性格使然,还是对话题不感兴趣,或是缺乏安全感?解读需要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需要联系孩子的家庭背景、既往经历,更需要一种“共情”的能力,尝试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感受他的世界。从此,我不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他行为背后的逻辑、情感与需求。我明白了,每一个“问题行为”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等待被看见的“心理需求”。

第三步是“回应”:用建筑师般的智慧搭建支架。 真正的观察最终要落脚于有效的回应。如果说观察是诊断,读懂是分析,那么回应就是开出处方。本书指出,回应不是机械地干预或粗暴地纠正,而是基于读懂的基础上,提供“鹰架”式的支持。当一个孩子因为无法完成拼图而即将放弃时,以往的我可能会说“再试试”或者直接上手帮忙。现在,我会选择坐在他身边,拿起一块关键拼图,假装疑惑地说:“咦,这块蓝色的该放在哪里呢?它的形状好像很特别。”这种回应是基于我对他“挫折感”的读懂,提供的是一种启发式的、维持他兴趣和自主感的支持。回应可以是环境的调整(如增加更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开放性的提问,或者只是一个肯定的眼神。它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从“一刀切”走向了“个性化”。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悟是:观察,是一种谦卑的姿态。 它承认我们并非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是需要俯下身来,认真倾听孩子心声的求知者。它让我们明白,教育的奇迹往往发生在那些我们安静观察、努力读懂、适时回应的细微时刻。这本书已经不仅是一本书,它内化为了我的教育观。它让我和孩子们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信任,因为我知道,我正在真正地“看见”他们每一个人独特的色彩,并努力以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助其茁壮成长。

  • 阅读(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