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荔枝照见的人生——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2025-09-22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5-09-22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以 “一骑红尘妃子笑” 的典故为引,在历史的缝隙中编织出一场惊心动魄的转运传奇。当我们将这部作品的文学特质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会发现其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匠心与主题的深邃,能为小学生的文学感知力培养提供丰富素材。


一、语言:平淡如水,滋味深长

这本书的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实、好读。马伯庸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句子就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流畅。
  “直白”背后的力量:比如书里写“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简单几个字,就把荔枝娇嫩、运输难度极大的特点说得清清楚楚。这种语言不绕弯子,小学生也能轻松读懂,但背后蕴含的紧迫感和压力,读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
  生动的细节描写:虽然语言直白,但细节非常生动。比如对主人公李善德精算路程、试验荔枝保存方法的描写,让人仿佛亲眼看到一个中年小官在拼命折腾、绞尽脑汁的样子。这种“画面感”很强的语言,非常适合引导孩子学习如何把一件事写具体、写生动。
  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借鉴这一点。好文章不一定非要堆砌成语和好词好句。用最准确、最具体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同样充满力量。

  二、结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彩,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任务模式”故事,节奏感极强。
  开局: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主人公李善德突然被派了一个“送鲜荔枝从岭南到长安”的差事。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死路一条。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让我们为他担心。
  发展:破解难题的闯关之路。故事没有魔法,李善德是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一次次试验、计算,硬是找出一条理论上可行的路。这个过程就像打游戏闯关,解决一个问题,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让读者忍不住一页页往下翻。
  高潮与结局:成功后的悲凉。最妙的是,当李善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时,他并没有感到快乐,反而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劳民伤财的本质。这个结局不是俗套的“大团圆”,而是引人深思的。
  全书围绕送荔枝这个核心任务展开,像剥洋葱般层层揭开唐代官僚体系的运作规则。这种不可能任务的线性结构,对小学生而言容易梳理情节脉络,可带学生用起因-经过-结果的框架拆解,同时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时间压力(如三天内运到)制造阅读张力。
    

三、主题:小人物与大时代
  这是这本书最深刻的地方,它远远不止是一个“古代快递员”的故事。
  “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背面:我们以前读杜牧的诗,只想到杨贵妃的笑很美。但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笑”的背后,是无数个小人物(像李善德)的奔波、焦虑,甚至是家破人亡,是巨大的财力物力的浪费。它教会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看到个体的命运。
  小人物的闪光点:主人公李善德是个老实、胆小、不懂官场规则的“笨人”。但他最大的优点是敬业、守信和善良。他完成任务的动力,最初只是为了活下去,不连累家人,后来也坚持不陷害帮助过他的朋友。这种普通人的道德光芒,非常打动人心。这对孩子来说,是比“英雄”更真实、更可学的榜样。
  古与今的共鸣:虽然故事发生在古代,但李善德遇到的困境——职场压力、房贷、上级画大饼、系统内办事的艰难——让今天的我们也能深深共鸣产生情感连接。
  全书通过基层小吏运送荔枝的荒诞经历,书中暗讽了盛唐繁华下的劳民伤财。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用个人命运反映社会问题,但马伯庸加入了黑色幽默元素(如官僚推诿的滑稽场面),更适合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历史的光明与阴影。

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那颗荔枝,外表朴实,剥开后晶莹剔透,滋味则是甜中带涩,让人回味无穷。它告诉我们,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是每一个用尽力气生活的普通人的故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教孩子“认字、造句、写作文”,更要让他们从书里看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的成长。
  这本书让我明白:好故事,不一定发生在英雄身上;好语文,也不一定在华丽的词句里。它可能就在一个“倒霉小官”骑马送荔枝的路上,也在我们每一个认真教书、用心带班的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