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磊 于“荔枝”中见教学 2025-09-22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陆晓磊 所在单位: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执教时间:2025-08-3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荔枝”中见教学:读《长安的荔枝》感悟育人匠心

澄江中心小学 陆晓磊

合上书页时,指尖似还萦绕着岭南荔枝的清甜想象,心里却沉甸甸泛起共鸣——马伯庸笔下,李善德跨越千里运送鲜荔的传奇,哪里是历史故事,分明是我站在讲台十年,对“教育”二字不断审视与顿悟的映照。那只装着荔枝的竹篓,盛的何止是果肉,更是藏在细节里的育人智慧,读来每一处都与教学日常撞个满怀。

一、悟“任务驱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破局”

李善德初接“运荔”任务时,也是茫然无措的——就像学生们面对课本上的生字词、课文分析时,眼里的倦怠与被动。可当他意识到“完不成便是死”,便开始主动查典籍、访商户、测路线,那份“要做成”的内驱力,突然让我想起自己教学里的一次转变。从前我总怕学生学不会,把知识点拆解得细碎,逐字逐句灌输给他们,可课堂上的沉默像越来越厚的墙;后来试着把单元学习变成“策划一场家乡诗歌朗诵会”,让他们自己找素材、改诗句、设计流程,原本不爱说话的孩子,会为了一句诗查遍老家的地方志,会拉着同学争论韵律——原来教学不是给答案,而是像给李善德一个“运荔”的目标那样,设计一个让学生愿意主动奔赴的“核心任务”,让知识从枯燥的符号,变成他们解决问题时手里的工具,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悟“迭代思维”:拥抱试错,让成长“可视化”

李善德的运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次直接运输,荔枝在半路就腐坏;改用盐渍法,味道却变了;直到最后想到“分枝植瓮”,才终于留住几分新鲜。看着他在本子上反复涂改的方案,我忽然想起自己曾对学生的苛责——以前批改作文,总希望他们一次写好,看到草稿上的涂改就皱眉,甚至觉得“这孩子没用心”。可李善德的故事像一记提醒:哪有什么“一次就成”?成长本就是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过程。后来我在写作课上改了方式,不再只看最终的作文,而是让学生保留每一次的修改稿,从初稿到二稿、三稿,红笔的批注、自己划掉的句子、补充的细节,都留在纸上。有个孩子看着自己的稿子笑着说:“老师,我第一次写的荔枝,干巴巴像石头,改了三次,终于有点甜了。”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教学要做的,不是追求“完美的结果”,而是给学生试错的勇气,让他们看见自己笔下的“荔枝”如何慢慢变甜,看见自己的成长轨迹——就像李善德看着最后送到长安的荔枝,那份成就感,从来不是因为一次成功,而是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成了下一次前进的垫脚石。

三、悟“资源整合”: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

李善德能把荔枝送到长安,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他找胡商借冰鉴,向老农问保鲜技巧,甚至请沿途驿卒帮忙——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懂得借外力、整合资源。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当老师时的执念:总觉得“好老师”要无所不能,要把所有知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可后来才发现,我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依靠”,而是他们的“资源整合者”,是帮他们搭“脚手架”的人。有次教“观察水果”的写作课,我不再只拿着课本讲“五感描写”,而是带了新鲜的荔枝、芒果到课堂,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还找了果农伯伯的采访视频,讲荔枝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甚至让会画画的同学把荔枝画下来,会编故事的同学给荔枝写小童话。那天的课堂格外热闹,有个平时不爱写作的孩子,写出了“荔枝的壳像穿了件红铠甲,咬开时,甜水会偷偷跑到手背上”——原来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舞,而是帮学生链接一切能让他们理解世界的资源:是一张地图,让他们看懂李善德的路线;是一个比喻“工具箱”,让他们学会描写;是同伴的一句话,让他们突然有了灵感。这些“脚手架”搭好了,学生才能一步步往上走,走得更稳、更远。

四、悟“以人为本”:看见分数背后的“完整的人”

故事的最后,李善德拒绝了皇帝的赏赐,带着家人回到岭南——他没有被荣华富贵迷了眼,始终记得自己是谁,要守着什么。这个结局像一声惊雷,炸醒了我有时会陷入的“分数执念”。有段时间,我总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觉得分数高就是学得好,直到有次,班里一个考得不好的孩子,在课间主动帮同学讲解难题,还把自己整理的笔记借给别人。我忽然想起李善德——他的成功,从来不是“把荔枝送到长安”这个结果,而是他在过程中守住的良心与道义。教育不也是这样吗?我们教给学生的,不该只是识字、写作、解题的“术”,更该是如何做人的“道”。后来在分析李善德这个人物时,我问学生:“如果是你,完成任务后会选择留在长安还是回家?”有个孩子说:“我要回家,因为爸爸妈妈会等我,就像李善德的家人一样。”那一刻我明白,语文课堂的温度,从来不是来自对知识点的精准讲解,而是来自对“人”的关注——关注他们的选择,理解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成为善良、有担当的人。分数只是一张纸,而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品格、那些从故事里学到的道理,才是能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

再想起《长安的荔枝》,心里已没有最初的惊艳,更多的是温暖的共鸣。李善德的运荔之旅,像极了我们的教学之路——我们也是那个“设计路线”的人,是那个“陪学生试错”的人,是那个“搭脚手架”的人。最终,我们要送的不是“荔枝”,而是学生眼里的光、心里的善、手里的能力。而这段旅程里,我们和学生一起,收获的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结果,而是那些为了“送好荔枝”而全情投入的时光,那些在试错中成长的痕迹,那些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顿悟——这,便是《长安的荔枝》教给我的,最珍贵的育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