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实”锚定小学语文实践教学 2025-09-22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陆晓磊 所在单位: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执教时间:2025-09-22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学习郑桂华教授《语文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心得》,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需依托“真实”落地。脱离真实的语文实践,易沦为机械的知识传递;唯有将“真实”贯穿于情境创设、语言运用与评价环节,才能让语文回归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质,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与思维能力。

一、真实情境:搭建语言与生活的联结桥梁

郑教授强调,真实的语文情境是语言生长的基础。对小学生而言,其认知特点决定了语言学习需依托可感知、可关联的生活经验——虚拟的、脱离生活的情境,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的功能与意义。在小学语文实践中,创设真实情境的核心,是让语言学习与学生的日常体验、生活需求挂钩:不是凭空设计的虚拟场景,而是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家庭互动、校园活动、社会观察)构建任务,让学生感知到“语言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这种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自然地将文本中的语言与现实生活关联,理解语言背后的逻辑与情感,避免语言学习沦为孤立的文字记忆。

二、真实语言运用:激活学生的表达主动性

在语言运用环节,“真实”意味着让学生拥有“真实的表达需求”。郑教授指出,机械的模仿、为写而写的训练,无法培养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小学语文实践需聚焦“真实的表达目的”:让学生为了传递信息、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而运用语言,而非单纯完成“写作任务”或“口语练习”。这种真实需求能激发学生的表达主动性——当语言运用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如说明一个事物、劝说他人、分享感受),学生才会主动思考“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进而在运用中掌握语言规律。同时,真实的语言运用也允许“不完美”,鼓励学生基于自身认知水平表达真实想法,而非套用固定范式,这正是培养学生语言个性与思维独立性的关键。

三、真实评价:回归语言学习的成长本质

郑教授关于“实践导向的评价”理念,也指向“真实”的核心——评价不应是单一的分数或标准化答案,而应聚焦学生在真实语言实践中的表现。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真实评价需关注两个维度:一是语言运用的实际效果(如是否清晰传递信息、是否达成表达目的),二是学生的过程性成长(如语言表达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丰富的变化)。这种评价摆脱了“唯结果论”,更注重捕捉学生在真实实践中的进步,既能客观反馈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改进表达”,而非纠结于“是否正确”。同时,真实评价也需兼顾学生的情感体验,认可学生在实践中的努力与思考,让评价成为推动学生持续参与语文实践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