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2025-09-22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陆晓磊 所在单位: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执教时间:2025-09-22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正确掌握“涕泪”“衣裳”“妻子”“青春”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理解诗歌大意。

2. 了解安史之乱背景,从关键动词入手,分析诗歌表达情感的方法,了解杜甫“喜欲狂”的原因。  

3. 体会“以悲衬喜”的艺术手法,理解“喜欲狂”的深层原因,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对比铺垫

1. 【出示《示儿》】齐诵。

2.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为何而写?如果用诗中一个字来形容整首诗的感情,是哪个字?

3. 陆游至死未能见中原收复,悲愤填膺。但与之相比,另外一位诗人虽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动乱,却最终见到了失地被收复,比陆游可谓幸运得多了,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意图:1.激发兴趣,建立联系:通过对比陆游《示儿》的“悲”与杜甫的“喜”,引发学生对“生平第一快诗”的好奇,激活旧知(陆游的爱国情怀),自然过渡到新课。2.情感铺垫:以“幸运”与“不幸”的对比,暗示杜甫“喜欲狂”的特殊性,为后续分析“悲喜交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诗,准音正字

1. 指读全诗。其余同学认真听是否有读错。重点关注“衣裳”“妻子”

2. (如有读错,直接引入“古今异义词”概念,纠正读音;如未读错,再齐读古诗,教师引导)读诗首先要把诗的字面意思读明白,尤其是古诗中的“古今异义词”,是我们学习路上的绊脚石。你能找找,这首诗中有哪些词语古时候和现在意思不一样吗?

明确:①涕泪——古:眼泪;今:鼻涕眼泪

      ②衣裳——古:下衣为裳;今:泛指衣服

③妻子——古:妻子孩子;今:老婆

④青春——古:春天;今:青年时代

      ⑤却——古:回头;今:转折、后退等

辨析:“闻”不是古今异义词,听说的意思至今仍在沿用,如“新闻”。

(如有学生指出地名,暂不深入,后续再专门研究)

3. 是否还有其余不理解的词语?补充解答“漫卷”“即”“便”。

4. 同桌相互说一说诗的字面意思,指名回答。

5. 带着理解再读诗,同时注意七言律诗的朗读节奏。

【设计意图:1.扫清障碍,夯实基础:通过指读、纠错、辨析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字面含义,避免因词义误解影响深层分析。培养语感:通过反复诵读与节奏划分,初步感知七言律诗的韵律美,为情感诵读奠定基础。】

 

三、深入情境,感悟诗情

设置学习情境:跨越时空的吟诵

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可圈可点,你给自己的朗读打几分?如果是别的诗,或许能打高分,但这首诗有点与众不同。指出不同之处——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简要补充杜甫“诗史”的写诗风格——他的诗多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与杜甫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吟诵”

1)活动一:生平一快事,喜极当欲狂

1. 怎么理解“快”?和诗中哪个字相对应?——“喜”。这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板书:喜】

2. 你平时的“喜”是怎样的?但是杜甫的“喜”和你们不一样,诗中有一个字写出了他“喜”的程度——“狂”。什么是“狂”?【板书:狂】

3. “喜欲狂”,说明和平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请你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杜甫的哪些行为有违常理?

明确:

①狂哭:涕泪满衣裳——明明是高兴,却哭了起来,喜极而泣。“满”字写出眼泪之多不同寻常,体现出喜的程度之深。

②狂卷:漫卷诗书——文人应该特别喜欢书,此刻却随意卷起,而且杜甫书香门第,如此不顾形象无视仪态,说明此时什么事情都已被抛至脑后,只想抒发自己满心的喜悦。

③狂歌:白日放歌——“白日”说明毫不在意别人看法;“放歌”说明大声歌唱。【出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片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之前说自己欲呼不能,现在却“白日放歌”,可见内心之喜。

④狂饮:纵酒——【出示《登高》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明明年老体衰,疾病缠身,此刻却顾不上身体,只想“纵酒”,“纵”字体现出开怀畅饮,毫不顾忌之意。

(每解读一处,要指导学生读出“喜欲狂”的感觉,必要时范读,可加上动作神态。如有学生提到尾联,可归纳为“狂想”“狂飙”)

4. 带着理解自由练习朗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1.聚焦诗眼,抓关键情感:引导学生从“喜”“狂”切入,通过分析“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等反常行为,理解杜甫“喜欲狂”的外显表现,培养对诗歌细节的敏感度。2.情境代入:通过范读与动作模仿,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狂喜,增强情感共鸣。】

2)活动二:山河归故里,喜出自有因

1. 究竟是什么让杜甫“喜欲狂”?再读读全诗,找找原因。

2. 明确:

①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板书:收】

●诗题与首句都传递了同样的内容,即唐朝的军队收复了失地。其中共出现了四处地名,和现在地名有所不同,比如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出示地图】要了解这些地名,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地图来了解。剑外指四川,冀北指叛军盘踞地。

●补充安史之乱相关知识,了解时代背景,再读诗题与首句,感受“喜”的原因。

②还乡——杜甫为洛阳巩县人【板书:还】

●除了标题和第一句中的四个地名,诗中还出现了另外四个地名,与他另一个“喜”的原因有关——诗人可以回到故乡了。【出示杜甫颠沛流离路线图】

●尽管还未出发,诗人已经在脑海中规划好了回家的路线。【出示地图】地图上有四个点,你能将四处地名对应上去吗?

●实际旅途需要40天左右,但在杜甫心中,回家需要这么久吗?从“即”“便”可以看出,杜甫归心似箭,归乡之心早已飞过江河山川回到故乡。

●【出示电影《长安三万里》片段】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其心情与杜甫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中是怎么演绎的?你能学着他读一读诗的最后两句吗?

3. 正因失地得以收复、故乡得以返回,杜甫才如此喜极而泣,才如此欣喜欲狂。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全诗。

【设计意图:1.关联背景,深化理解:结合地图与安史之乱背景,分析“收”“还”的双重喜悦(国家收复失地、个人得以还乡),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意义与个人情感的交织。2.培养逻辑思维:通过路线图与“即从”“便下”的时空想象,训练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建立逻辑联系的能力,感受杜甫渴望归乡的迫切心情。】

3)活动三:苦恨繁霜鬓,喜却由悲生

1. 同学们,经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因为失地得以收复,而他可以回归故乡,因此欣喜若狂。我们也把他的这份“喜”通过朗读读了出来。现在你觉得你可以给自己的朗读打几分了?现在你读这首诗,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感受?是否有不同意见?

2. 同学们,要想真正理解杜甫此时的“喜”,我们还要深入了解他颠沛流离的人生,了解他“喜欲狂”的背后,是他经历的“悲愈深”。【板书:悲】

3. 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这些诗句,对比一下今天学的这首诗,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757年)

②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北征》(757年)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垂老别》(759年)

④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恨别760年)

4.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的诗,无不充满了“悲”,他是为何而悲?——为国家的分崩离析而悲、为百姓的流离失所而悲、为兄弟妻子的不能团聚而悲、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试着读出诗句中的悲。

5. 而如今,失地收复,故乡得归,曾经悲得有多么沉痛,现在喜得就有多么疯狂!让我们将他曾经的“悲”与现在的“喜”对比着来读一读,再来感悟一下,为何这首诗会成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师生合作诵读:

①那一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南河北尽被占领,洛阳长安相继沦陷。望着山河破碎,百姓流离,我不由哭诉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而如今,胜利的消息忽然传来,我不由喜极而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为了逃避战乱,我的妻儿们远离故乡,百经艰难,家境贫寒困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等我再次见到他们时,我不禁潸然泪下——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而如今,战乱终于停止,这穷困的生活似乎终于迎来了转折,望着喜出望外的妻女,我不由放声大笑——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③连年的战乱,让我本就多病的身体愈发衰弱,遥想曾经壮志满怀的自己,再看如今年过半百、有心无力的自己,我不由暗自叹息——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而如今听闻这好消息,我仿佛又变回了曾经的那个自己,什么疾病缠身,什么年老无力,统统抛诸脑后,此刻我只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④从洛阳到剑外,经年丧乱,我跋山涉水,只觉山高水远,殊途万里。我不由感慨——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而如今,一想到我能重归故乡,我的心早已随风而去,这千里路途,我只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⑤喜从悲来,悲之愈深,喜之愈狂!让我们在读全诗,感受杜甫这首“生平第一快诗”!

【设计意图:1.对比阅读,升华主题:通过对比杜甫其他悲情诗句(如《春望》《垂老别》),揭示“喜欲狂”背后的深重苦难,理解“悲愈深,喜愈狂”的情感逻辑。2.情感升华:通过师生合作诵读,将杜甫的“悲”与“喜”交织呈现,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诗史”价值与家国情怀。】

 

四、拓展阅读,走近诗人

1. 既然安史之乱结束了,全唐百姓的生活似乎迎来了转机,但事实如何呢?杜甫是否还有“第二快诗”“第三快诗”呢?——安史之乱使唐朝人口从五千多万锐减至一千七百多万,因战争死亡人数近七成,经济严重倒退,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

2. 诗人杜甫终其一生,也再未回到那个盛唐,再未有一首可以比肩《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快诗。我们可以来读一读他晚年的两首代表作——【出示《登岳阳楼》《登高》】。杜甫的一生便是如此跌宕起伏,“悲”字也贯穿其一生,但万幸的是,仍有这一大快事,让他的人生少却一份遗憾。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着杜甫的一生,再深入学习一下他的其他作品,将这位“诗圣”,将这部“诗史”深深印在自己的心中!

【设计意图:拓宽视野,深化认知:通过补充杜甫晚年诗作(《登高》《登岳阳楼》),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落与诗人命运的延续性,理解“诗圣”与“诗史”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