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角中的幼儿劳动教育 ——大班幼儿游戏中整理收纳行为的观察研究—— 推荐者(承卿蓉) 2025-09-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微视角中的幼儿劳动教育

——大班幼儿游戏中整理收纳行为的观察研究

作者单位: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幼儿园

作者姓名:承卿蓉

案例背景:

班级自主游戏是幼儿每天最期待的时刻,其中蕴含的“劳动”内容主要是游戏中对游戏材料的整理和收纳。近阶段,班级游戏中出现了一幕幕“凌乱”的场景:散落的雪花片、躺在桌上的剪刀、剪完的纸屑......。显然,在幼儿进行游戏时,他们缺乏对游戏材料的整理和收纳的意识。《指南》提出5~6岁幼儿“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幼儿在游戏时对游戏材料的整理收纳能够反应出他们在游戏中关于“游戏材料管理方面”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那么。在游戏中怎样通过自我服务性劳动,“管理”自己使用的游戏材料,以方便自己和他人,发挥游戏中“劳动”对幼儿有效的发展价值呢?基于班级孩子游戏材料使用的现状,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讨论活动。

案例描述:

一、问题的产生

在班级幼儿游戏中产生的关于“劳动”的问题体现在了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游戏环境中。

(一)游戏材料“怎样用?”

1.散落的雪花片

小李拿着满满一杯雪花片回到了小医院,他把杯子放在桌子的边缘处便走开了。这时候,小医院的另一位孩子在拿“听诊器”的时候,不小心把杯子里的雪花片打翻了,雪花片洒在了地上。看着洒落的雪花片,孩子们纷纷捡了起来。可是,过一会儿就各玩各的了,剩下的雪花片落在地上无人问津,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游戏结束。

2.受欢迎的钻石

游戏刚开始,孩子们全部簇拥到了班级材料区,争先恐后地拿着钻石,此时的钻石由于争抢掉落在了地上。几乎整个游戏,孩子们都在使用钻石,因此,钻石在教室四处都留下了“痕迹”。柜子一角、椅子底下、钢琴旁边......但是,孩子们并没有把这些钻石捡起来,而是在游戏时继续“争抢”!

(二)游戏材料“如何放?”

1.剪刀送回家

皙皙在美工区用剪刀绘画小舞台的游戏规则,她画好之后将水彩笔放在了一边,然后就用剪刀剪下了自己需要的部分,接着就离开了。此时,美工区的桌面上留下了皙皙游戏时带过来的“香蕉”,一桌碎纸,一个胶棒和一把剪刀。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有别的孩子也过来使用画笔、剪刀、胶棒,可是用完之后,他们依旧径直离开了。

2.凌乱的“娃娃家”

在班级第四组的区域,是娃娃家的游戏场所,可此时,却没有孩子坐在那儿。一眼望去,桌子上堆满了纸盒、水果、雪花片,桌子旁边还“躺着”一个娃娃,地上还有塑料箱子的盖子,有路过的孩子在上面踩了过去。这时候,苗苗过来了,她在桌子上翻找着什么,可是没有找到,最后就离开去别的游戏区了。

(三)游戏材料“谁来收?”

1.没人要的塑料杯

游戏结束,材料收纳整理至尾声,柜子上放着一个塑料杯。“乐乐,你帮忙送一下纸杯回家好不好?”我对正站在柜子旁边的乐乐说。乐乐拿起了杯子递给正路过的小静,“你把它送回去吧!”小静摇摇头走开了。“我来收吧!”笑笑见状接过了乐乐手中的杯子,把杯子放进了框里。

2. 收好了怎么办?

在班级孩子们的座位区还铺着一张“野餐垫”,上面有娃娃家的一些游戏材料,此时,玩娃娃家的几个孩子正在忙碌地收着自己的物品,可是其它游戏的孩子已经收好了,搬椅子准备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牛牛的位置被“野餐垫”挡住了,他搬着椅子看了看,就贴着垫子坐了下来,看着娃娃家的孩子收拾,直到他们把垫子收走了,他才搬着椅子坐到了自己的座位。

二、 问题的分析

一)游戏材料多样性下的整理挑战:低结构与成品材料的交织运用

在班级游戏环境中,游戏材料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构成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广阔天地。然而,低结构游戏材料(如雪花片、大小不一的纸盒、多米诺骨牌积木、纸杯、玻璃瓶等)与成品玩具的交错配置,虽激发了幼儿的无限创意,但同时也对幼儿的整理与收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属性和使用方式各异,增加了幼儿在分类、归置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从而凸显了幼儿在面对复杂材料特性时整理技能的局限与挑战。

二)空间布局对材料管理的潜在影响:集中摆放的弊端

游戏材料的集中摆放模式,虽便于教师管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幼儿行为模式的特点。幼儿在游戏启动阶段的“蜂拥而上”,不仅容易导致材料掉落、损坏,还反映出空间规划未能有效引导幼儿的有序行为。此现象折射出环境设计在促进幼儿自主管理、减少冲突方面的不足,以及空间布局对幼儿行为模式塑造的重要性。

三)游戏计划与材料选取的脱节:规则意识与策略性缺失

幼儿在游戏前缺乏明确的计划性和对材料使用规则的深刻理解,导致材料选取过程中的盲目性与无序性。他们往往基于即时兴趣而非长远规划来抢夺材料,最终造成了材料的堆砌而非有效利用。这一现象揭示了幼儿在游戏准备阶段缺乏必要的策略性思维训练,以及对于游戏规则内化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强调了培养幼儿游戏规划能力和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四)游戏后整理行为的内在动力不足:劳动意识的缺失

幼儿在享受游戏过程的愉悦之后,面对整理与收纳这一“后游戏”环节,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仅是对单调任务的抵触,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幼儿劳动意识的薄弱与游戏与劳动价值之间联结的断裂。提升幼儿在游戏后的整理责任感,需从培养其劳动观念、激发内在动力入手,使幼儿认识到整理也是游戏完整体验的一部分,是自我管理与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三、调整措施及成效

结合问题,我们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探索和实践解决方式”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经验进行调整和尝试,最终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整洁有序,结合游戏材料特性制定整理收纳方法

针对幼儿对游戏材料使用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就游戏材料的整理和收纳进行讨论并共同约定、进行表征:不同种类的材料先收小再收大、同种类型的小颗粒材料放在纸盒一起收、游戏材料叠放时按照长短顺序摆放、游戏材料送回原处、值日生最后检查。

(二)便于拿取,调整游戏材料的摆放位置

在原来材料摆放的基础上,拉宽材料之间的距离,将材料根据幼儿的需要摆放在班级的不同区域,避免在幼儿在游戏时拿取材料的拥挤和游戏材料的掉落。同时为每个区域或者材料架设置清晰的标牌或者标签,帮助幼儿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三)根据自己的需要拿取材料,培养游戏材料使用的计划性

制定自己需要的游戏材料计划,按需拿材料。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幼儿根据游戏情节合理地摆放自己使用的游戏材料,鼓励她们保持游戏区域的整洁有序。游戏结束后引导幼儿对照计划表及时地检查,并发现不足。

(四)树立榜样,同伴间互相协助,共同收纳。

在遇到整理和收纳的难题时,教师及时介入,鼓励同伴间相互合作并及时肯定合作的行为。定期举行收纳展示或者小比赛,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整理收纳心得,引导班级幼儿体验合作整理和收纳游戏材料的方便和成功感。

四、思考与启示

游戏的过程给幼儿提供了有价值的劳动环境和机会。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管理”游戏材料是幼儿提升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力的途径。通过每天在游戏时对游戏材料的摆放和整理,幼儿能够自然而然地、主动地提升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力。通过四个环节的层层递进,能够培养“做好自己的事情,帮好同伴的事情”的劳动观,加强对物品整理和收纳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秩序感,以此唤起幼儿的劳动意识,激发幼儿劳动的热情。

一) 在游戏发展过程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性劳动的意识

幼儿在使用游戏材料时需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保证有序的游戏环境。例如,自己搬出的游戏材料需要自己摆放回原位。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安排不同种类的游戏材料,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方便自己寻找需要的游戏材料。在结合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幼儿能够根据自身在游戏中因为“材料”的摆放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升“管理”游戏材料的能力,从而培养自己的自我服务劳动的意识。

二)在游戏材料的整理中提升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在游戏时,幼儿能够分析、判断游戏材料的特性,从而在摆放和收拾的过程中总结整理、收拾的“小妙招”,总结出整理的规律。在不停地探索的过程中,幼儿整理收纳物品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以此为基础,将游戏中的整理收纳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例如整理自己的书桌、书包、衣柜等等。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整理,提升了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三)在自我服务劳动的基础上唤醒为集体劳动的意识

自我服务性劳动之外就是为集体服务的劳动,幼儿在游戏中帮助同伴共同整理游戏材料,培养了同伴间合作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感受帮助同伴共同整理材料的成就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为集体服务的愿望,也提升了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引导幼儿体验了“劳动”在道德层面的作用。

游戏中对游戏材料的整理和收纳,不仅仅能够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也能够引导幼儿学会整理和收纳自己物品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升自我服务性劳动的技能。当然,幼儿在游戏中劳动技能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关于幼儿的劳动,我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反思,旨在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以劳动带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推荐理由:

1.研究视角精准聚焦:以大班幼儿自主游戏中的“整理收纳行为”为微观切入点,将幼儿劳动教育与日常游戏深度融合,避开传统劳动教育研究侧重理论或集体活动的局限,精准捕捉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力发展的关键场景,切口小、挖掘深,针对性极强。

2.研究逻辑完整扎实:严格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启示”闭环,通过“散落的雪花片”“凌乱的娃娃家”等真实案例呈现问题,从材料特性、空间布局、规则意识、劳动动力四维度剖析原因,再提出可落地的调整措施并验证成效,过程真实可追溯,结论可信度高。

3.实践指导价值显著:成果直击幼儿园一线需求,“按材料特性制定收纳方法”“设置材料标牌”“开展收纳比赛”等措施,贴合5-6岁幼儿认知特点,步骤清晰,教师可直接借鉴用于游戏材料管理与劳动教育,填补了游戏中劳动教育实施的方法空白。

4.理念契合教育要求:紧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56岁幼儿能按类别整理物品”的目标,将劳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既关注整理技能提升,更注重劳动意识、集体责任感培养,助力幼儿形成正确劳动观,符合全面发展理念。

5.启示具有延伸意义:从“自我服务意识”“劳动能力”“集体劳动意识”提炼启示,推动游戏中的整理经验向生活(整理书桌、书包)、集体场景延伸,为幼儿劳动教育的拓展提供思路,兼具理论与实践延伸价值。

  • 阅读(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