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根脉在泥土深处 ——学习郑桂华《语文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讲座心得 2025-09-22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郑桂华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22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语文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讲座 参加对象:

语文的根脉在泥土深处

——学习郑桂华《语文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讲座心得

江阴市桐岐中心小学 卢玲

观看郑桂华老师《语文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的讲座,我像是在语文教学的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郑老师所揭示的核心——语文学习唯有深深扎根于真实的生活实践与任务驱动之中,方能焕发其本应有的蓬勃生命力——精准地击中了当下语文教育的沉疴。当语言沦为试卷上孤立的符号,当表达脱离鲜活的生活情境,语文的魂魄便已悄然流失。郑老师以其深邃的洞察和生动的实践,为我们勾勒出一条回归语言本源的清晰路径。

郑老师在讲座中反复强调:“学习任务必须扎根在学生的真实生活里,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实用价值。”这一点彻底打破了我对 “任务设计”的固有认知。过去在教记叙文写作时,我总习惯给出“记一次难忘的经历”这类命题,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往往千篇一律。而按照郑老师的理念,可以尝试设计“为班级毕业纪念册写人物小传”的任务——让学生观察身边同学的日常细节,用具体事例展现人物性格。这种从生活中来的写作素材,远比凭空虚构的内容更有温度。当任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结,语文就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符号,而是能用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工具。

讲座中,郑老师强调“情境创设”,成功的语文实践活动必须能点燃学生的内在热情,而点燃的关键在于情境的温度与任务的引力。她列举的诸如“为李白设计一条富有时代气息的朋友圈文案”、“为杜甫策划一次跨越千年的返乡路线”等任务,其精妙之处令人拍案叫绝。这些设计巧妙地架起了古典文学精粹与当代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在强烈的“古今碰撞”中,学生们的好奇心与表达欲被瞬间点燃。他们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的思考者、积极的对话者、充满创意的表达者。此时的语言,成为承载他们思想、穿梭于古今时空的灵舟。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互动,才是语文素养得以拔节生长的肥沃土壤。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在此得到生动印证: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正是在社会性的互动与工具(语言)的使用中得以发展的。我深切意识到,理想的语文课堂不应是知识的“静态陈列馆”,而应是充满生机的“语言实验室”和“思想演练场”。这要求我必须具备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设计能力:

打破教材的藩篱,拥抱广阔天地:未来的教学设计,我将更主动地突破教科书的章节限制。尝试引导学生为社区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垃圾分类、邻里关系)撰写切实可行的倡议书;为本地正在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某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创作打动人心的解说词或推广方案;甚至模拟社会热点事件,组织深度辩论或撰写时事评论。让每一次提笔,都承载着真实的关切与责任;让每一次发声,都力求在真实世界激起回响。

构建任务的链条,关注能力进阶:避免单一、割裂的小练习,转而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结构化的长周期任务。例如,围绕“乡土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可以设计系列任务:初期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培养观察、访谈能力);中期整理分析资料,形成调研报告(锻炼信息整合、逻辑论证能力);后期策划并实施一场面向公众的“乡土文化展”或制作一部宣传短片(综合运用创意写作、多媒体表达、组织协调能力)。这样的任务链能清晰展现学生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珍视过程的体验,优化评价维度:改变过分依赖终结性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在实践任务中,将目光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关注他们在团队协作中的沟通表现,在解决问题时展现的思维策略,在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毅力与韧性,以及最终成果所体现出的创意和影响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被看见、被肯定。

讲座结束时,郑老师说的“语文学习最终要指向人的发展”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那些让学生真正投入的课堂,往往是任务贴近生活、过程充满挑战、结果能看到自身成长的时刻。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践行这些理念:让任务从生活里来,带着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提升读写能力,更能收获观察世界的眼光、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表达自我的自信。这或许就是语文教学最本真的意义——让语言文字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完善自我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