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袖”“篷”等13个生字,理解“窸窸窣窣”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盼”选取典型事例来写的,掌握将重要部分写详细、写具体的方法。
3.感受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和好处,并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如何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不同的事例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
难点: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并迁移运用。
教法学法:朗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共鸣
1.板书课题:“盼”。能给这个字组个词语吗?(盼望、期盼、渴盼……)
2.在生活中,你曾经特别盼望过什么?简单说一说。
3.看来,每个人都有盼望的事情,今天,我们要走进作家铁凝的童年,看看她小时候盼的是什么,又是怎样把自己盼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的。一起读课题——盼。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通过组词及联系生活经验,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与文本引起共鸣,从而为读写融合做好准备】
任务一:捕捉事件,寻找文中之“盼”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反馈交流。
(1)学习词语:
斗篷 嘟囔 嚷着
凉冰冰 厚墩墩 明晃晃 甜丝丝
窸窸窣窣 安安静静 瓶瓶罐罐 满满当当
师:这篇课文的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我来检查一下。
① 第一行词语字音读准,前两个词语第二个字读轻声
② 第二、第三行词语叠词,叠词的好处。
师:老师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课文中有许多有特点的词语,我把它们找了出来,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交流:都是叠词。
师:是的,它们都是叠词,当你读到这些词语时,有没有特别的感觉?
交流:很有节奏、朗朗上口。
师:还有呢?当读到瓶瓶罐罐的时候?当读到窸窸窣窣的时候?
交流: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些事物/耳边好像听到了细微的摩擦声。
师:是呀,不同的词语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让我们再把这些词语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有情感有温度的,如果我们在习作的时候能恰当地运用上这些词语进行描写,那么老师相信,它们会为你的习作增添不少的色彩呢。
(2)引导梳理课文
师:词语我们掌握了,那课文写了什么呢?
预设:我得到了新雨衣,盼望着穿雨衣,最后穿上新雨衣。(相机板贴: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
3.聚焦“雨衣”
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呢?为什么作者这么盼着穿呢?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件怎样的雨衣?收到雨衣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在文中圈画相关语句,做上批注。
讨论交流:
(1)这是一件怎样的雨衣?
交流:颜色好看:淡绿色、透明
款式特别: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师追问:这还是一件怎样的雨衣?
预设:穿着可以干很多事情的雨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师:比如可以?——踩水坑。比如可以?——雨地里玩耍。
(4)这是一件充满了自由味道的雨衣,是不是?是的
我有没有想到妈妈会送她这样一件雨衣?没有
所以当我打开来看到它的第一眼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兴奋、激动、惊喜。你从哪些文字看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师:我是如此喜欢这件漂亮、新奇的雨衣,让我们一起读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整理“盼”的具体事例,找对应小节
(1)这件长着两只袖筒的雨衣,像一道闪电,直击蕾蕾的心,她开始热切盼望着穿上这件新雨衣。课文围绕蕾蕾盼穿新雨衣这一大事件又写了哪些小事件呢?出示要求:请大家默读课文3~17自然段,想想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用小标题概括出来。(完成学习单)
谁来跟我们分享下?
交流:
首先盼下雨(盼变天)(板书:盼变天)
然后下起了雨,她盼着出去(板书:盼出门)
结果出不去,她又盼雨停(板书:盼雨停)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标题。(生齐读)
师:同学们,文中的我时时盼,处处盼,作者实际上在悄悄告诉我们,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怎么做?
交流:每个小标题都有一个“盼”字,作者其实在告诉我们,写作文时要围绕中心意思去写,不能偏题。(板书:围绕中心)
小结:是的,说得很好。写作时我们要围绕中心意思去写,而且我们可以选取不同的事例使文章的中心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师指板书小结)
(3)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3~17自然段,看看这几个事例分别在哪几个小节?老师提醒你们,可以关注时间词。(比如:有一天、吃过晚饭)
交流:盼变天在第3小节、盼出门在第4~15小节、盼雨停在第16、17小节。
【PPT点击分段】
师:同学们,再看看,从篇幅上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盼出门写得最长。
小结: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有详有略。(板书:详略)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扎实语文基本训练,关注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接着梳理文本,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哪些事例,并通过比较得出事例描写有详有略。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
任务二:感同身受,品读心中之“盼”
1.聚焦盼出门
(1)同学们,在围绕盼的三个事例中,哪个事例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预设:盼出门
(2)盼这种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那作者是如何借助这个事例,把“盼”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的最生动、最能体现出我盼的地方,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找、画,教师巡视。
谁来分享一下?
交流:
预设:第5到15小节,我和妈妈之间的语言。
这是我和妈妈之间的对话。(板书:对话)
(3)聚焦对话描写
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读一读。谁来扮演蕾蕾?谁来扮演妈妈?谁来读旁白?分角色朗读妈妈、我、旁白。
采访“蕾蕾”:蕾蕾,你为什么要嚷着奔进厨房?下雨了,我想穿雨衣出去玩一会。
指导朗读:盼了那么多天的雨终于来了,再来兴奋地嚷一下。读好“妈妈”。
采访“蕾蕾”:可是蕾蕾,你刚嚷完怎么就嘟囔上了呢?我一回来妈妈就让我过了半小时之后听英语讲座,根本没有给我出去的机会。
师:希望的火苗就这样被狠狠的——掐灭了。
这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沮丧、无奈、还有点生气。
现在带着这种情绪再来嘟囔一下。读好“可是……还差半小时呀。”(嘟囔: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相机指导:嘟囔,声音小一点,有点生气但又不敢大声说)再来一次!
师:嚷也嚷了,嘟囔也嘟囔了,可妈妈却让你去休息。这时候你甘心吗?不甘心。
师:这时候你就开始求妈妈了,读好“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
这样求妈妈会答应吗?不会
(相机指导:这个“啊”可是求的灵魂,我们读的时候要把它拉长,再拐几个弯)
再来读!一起读!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个“啊”,不仅仅是在征求意见,还是我在向妈妈?撒娇。
师:可是在妈妈面前撒娇有用吗?没用。
出门买酱油这个方法失败了,我死心吗?没有
我又为自己争取出门的机会,又对妈妈说——读好“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当妈妈说不炖肉时,我还是?不死心。
我又把谁搬了出来?爸爸。读好“你没说,爸爸可说过。”
同学们,多么有意思的对话啊!作者仅仅在写对话吗?灵魂拷问,谁来说。
预设:写出了内心的焦急。
小结:作者通过对话写出了内心的着急,我多么想出门啊!
师生分角色朗读我与妈妈的对话,再次体会“盼”的心理。
(4)聚焦动作、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让我们听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还有哪些生动的描写?谁来交流。
预设:第4小节我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
一般人遇到下雨,都加快脚步、捂住头快步走,我为什么这样做呢?
交流:我终于盼到了下雨,兴奋、激动。
师:这些句子是对蕾蕾的什么描写?(显红这些句子,板书:动作、心理)
小结:作者通过动作描写、直接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蕾蕾的激动、兴奋。(指板书小结)
(5)聚焦环境描写
还有生动的描写吗?
预设:第4小节的环境描写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交流:小杨树在笑,其实蕾蕾内心就是在笑的,因为她知道马上就要下雨了,可以穿上雨衣出去玩了。
小结:风吹树动在我眼里是如此美妙,都是因为“盼”。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环境也可以作为人物内心的代言人。(板书:环境)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从经典的语篇中发现写作知识,体会写作知识所产生的表达效果,直观地感受到写作知识所带来的言语妙处,为单元写作做好了铺垫。】
总结:同学们,作者铁凝围绕“盼”这个中心,选取不同的事例,有详有略,采用多种不同的描写方法,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盼穿新雨衣的心情。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可以试着学习这种方法,为你的习作增添色彩!
作业设计:
1.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围绕中心意思“忙”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盼
得到雨衣 有详有略
盼穿雨衣 盼下雨 盼出门 盼雨停 动作 语言 心理 环境
穿上雨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