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
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
各位老师,非常高兴刚刚已经谈到对大家的感谢!我从1990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去教六年级开始,在中学教了16年,带完了高考。一共带了三届中考,一届高考,离开中学到大学教书。到大学教书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做了一些研究一些探索,但有时候这些探索这些研究成果是寂寞的。
能够得到大家的信任来共读这本书,我当然是非常高兴。那么今天我要跟大家聊的是语文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我们的海报题目是:将语文实践活动转化为学习任务。我想把这样的一个题目变成“与”,其实是什么样的一个考虑?我想我们今天有限的一个多小时里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理解这些概念。这些概念从语文活动开始,到语言实践活动,到语文实践活动,到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到学习任务。
我们来讨论这五个概念的时候,其实是要看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就像现在此时此刻,诸位在线来听刘老师和我的分享。刘老师主持,我主讲。等会儿大家主问,我来回应。我们就在进行一个听、思考这样一个语文活动。我就在进行一个说、思考,这样一个语文活动。也就是我们日常有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也就是我们大家习惯的听说读写,每一个正常的普通的人都会在每天很多次的使用。而我们的语文活动进入到我们的语文课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它哪一些的活动是有意义的,哪些活动它相对来说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这是我们每一个爱教育的人、爱课堂的人都会去思考去评判的。
我们希望我们的课堂多一点有意义的,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有所发展的。那么这个有意义有发展,当然指的是正向的,不是对语文更没有情感,对语言文字更不耐烦的,我们讲的是正向的。这是第一个,我想我们首先基于这样一个思考,我们来谈语文实践活动。为什么我又会出一个语言实践活动呢?我们来把这样一个小的案例来讨论一下。
这是我从一个正式出版的杂志上找来的一个案例。我们小学的课文五年级《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样一个单元。我们这个单元是要学习场面描写、场景描写,当然也有老师会教细节描写。我们看到老师在组织同学去研磨关键词,体会平凡母亲的思想境界的时候,老师肯定希望是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希望我们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带给学生有发展的,认知上的、情意上的、这些那些方面多多少少的发展。但是我们看到学生讲的话,比如我用红颜色标出来的两处“母爱的伟大让作者动容”,我且不说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会不会用这样一个很书面的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思考,“作者为什么会鼻子一酸?”是因为“母爱的伟大让作者动容”。我们再往下看下面一行标红的,“如果你听到这些声音,看到这些场景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会“感受到母亲崇高的思想境界”。“伟大、崇高、动容、思想境界”这些词,我不知道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说出来的时候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思考,他是真的有这样的一种感触才这样说吗?他真的积累到这样一些非常漂亮的词,“动容”,非常优美精准的表达的词,很流畅的说出来吗?如果是事实,当然是发展;如果不是,那我们就要思考了。他可能只是看了教参上,看了那种教辅上这样一些成人化的表达,抽象的大的空洞的表达。
如果我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是不会马上感受到母亲崇高的思想境界的。我今年快60岁了,工作1990年到现在,36年教下来,看到这样的文章,我依旧是鼻子会酸,有时候忍不住会流泪。我会想起我的母亲在黄土地里,在水稻田里背朝太阳面朝黄土、水田,上晒下蒸。我自己当然也经历过,直到高考结束那一年——1986年。我首先不会想到崇高,我会想到母亲的艰难,母亲劳作的艰辛,我会怜惜我的母亲,我会心疼我的母亲。我们怎么样让五年级的学生在文字面前去有真切的感受,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非常笼统的那种让我们很难有共鸣的那种表达。我想作为发表的案例,老师可能以为这样的交流是有质量的。但是在我看来,可能它还只是活动而已,还没有到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如果我们追寻一下课标,刚刚刘老师介绍过,我们都共读过义教的课标。义教的课标有这么一段话,就是关于核心素养的描述。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是我们积累建构那个核心素养,一定是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首先是基于孩子真实的感受,首先是孩子在真实的感受中,他想说,他愿意交流。
其次才是他在交流、在表达、在阅读、在倾听的过程中,他有对语言精准连贯得体的表达的追求。什么样的表达能够表达准确,把自己的那种心绪、把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感受,能够精准的表达出来、连贯的表达出来,最高当然是得体的表达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课标在不同的地方都有相关的表述,我不一一列举比如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第二页就列举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四类: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那什么样的识字与写字是够得上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够得上我们希望的任务,不是一般的机械的抽象的学习?而是有意义的学习,那也就是我们希望的学习任务,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学生就是在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不是一般的机械的、无效的、低效的语文活动。
我们可以来举一个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国美食》。我听到过一些类似的识字教学的课,我们老师们可能非常热衷同学一起来择菜,一起来烹饪,然后上菜,报菜名。这些是不是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不是我们要的学习任务?要打个问号。如果去摘菜,只是摘了菠菜,摘了茄子,那就不一定是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在摘菜的过程中,他会说我要摘那个绿绿油油的菠菜,我要摘那个长长的细细的茄子,也就是将他要摘的菜进行精准化的描述、形象化的描述,这就开始有了语言品质的追求,对表达的精准,表达的生动形象有了追求,这就有可能摘菜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成语言实践活动任务的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任务。它不是我们通常的,同学们写一写,书空到在练字本上写。学生是仅仅止于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没有这种对语言对文字的更高品质的要求。中国美食美在哪里?是不是绿油油的菠菜?紫色的茄子?颜色的丰富呢?这当然是,但它只是微不足道或者说很小的一个特点。是不是烹饪方式很多,有的是煎、有的是烧、有的是烤、有的是煮、爆、炖,烹饪方式的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词放在一起写一写,它就是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吗?当然不是,它还是一个为完成老师要他掌握这件事的字音、字形、字意的一个带有一定机械性的训练。
如果我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真实的追求,我们日常生活中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这种任务。我们想一想我们会怎么去交流这些烹饪方式,交流这些食材。可能会说“奶奶做的炒羊肉太香了”“奶奶今天炖了一个羊蝎子”,学生他会精准用“炒”用“炖”,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交流。不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五年级的孩子,八年级甚至高三的孩子回到家永远只有一个词,“我喜欢奶奶烧的菜”,永远只有一个词“烧”。“奶奶你烧菜真好吃”,还是一个词“烧”,这样的语言是贫乏的,它的一个品质,当然也是低的。所以我们怎么样看到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那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烹饪方式词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单一的就是一个“烧”,就是一个“我去煮饭了”,就是一个“煮”。
就是那么很单调的,他应该从中看到精准表达带来的情意交流的微妙,那种温馨。如果一个奶奶听着孙子孙女说,她“炖”的羊肉好吃,羊蝎子好吃,那她当然是欣喜的,就远比“奶奶烧的菜好吃”,那种笼而统之的表达,更让奶奶感到一种满足。我不知道老师们是否同意中国美食烹饪方式之丰富,食材之丰富,其实是当然有色香味的丰富的提供,美在这个地方;但是还有一个美,那就是烹饪方式对人的体贴。早晨上学匆忙,我们煮个鸡蛋就可以了;晚上放学回家,下班回家,我用一个辣椒炒鸡蛋,我用两个番茄炒鸡蛋。感受到鸡蛋和别的食材碰撞之后融合之后的美味。早晨一般没有几个人家辣椒炒鸡蛋,炒鸡蛋要洗锅、装盘。来不及吃可能也就扔在家里了,煮鸡蛋来不及,还可以带在路上吃。所以烹饪方式对生活节奏、工作节奏、学习节奏,它有一种体贴,对人的身体有一种体贴。
奶奶身体不好了?奶奶您今天蒸个鸡蛋吧,蒸鸡蛋容易消化。那么这个是不是对奶奶的一种体贴?烹饪方式丰富,食材处理的丰富,它一定是非常美妙的事情。当然烹饪方式和食材的性质是相辅相成的。菠菜就不宜炖,最多煮一下,拌一拌。炖久了菠菜的营养可能流失,反而特别是在和别的食材碰撞之后,可能变成鞣酸等等,不利于健康。大白菜、土豆炖起来就比较合适。像我小时候家乡是没有什么木炭的,把树枝这种木材用来做柴火,也是很奢侈的。一般是烧麦秆,这个烧起来非常快,炖不了东西。所以中国美食的美,它还和食材的特点、地域物产是相关的。如果我们这样去让孩子去理解这些字背后的关联远比我们用那些花俏的活动,——我们现在在菜园摘菜!我们来报菜名!我们来烹饪菜肴!报菜名!——远远比那些花俏的,并不适宜追求于文字精准连贯得体的使用为目标的那样的一些活动更有意义。
如果我们布置一个任务,今天回去统计晚餐,你的父母、你的爷爷奶奶,包括可能现在还有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是有哪些烹饪方式的词来交流的。一天不行两天,形成一个小小的报告,一周也可以,来看一看我们家庭交流中语言的精准表达情况如何,我相信对烹饪方式动词使用精准的人,一定是对生活投入的,我不敢说热爱,至少他是用心对待生活的。
我不知道老师们是否认同,一个识字怎么样和我们的梳理探究整合起来,一个识字怎么样把语言运用、 思维发展和审美创造整合起来,去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这就是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是我们要的学习任务。我们只有去让我们的学习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真实的表达关联起来,我们才有核心素养的培养,才有我们要的有意义的学习,我们教的就更愉快更美好。
好,那么我们接着往下看,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是高中课标提到的。高中课标是17年底18年初发布的。义教因为涉及到九个年级,老师特别多,22年发布之前,反复征求各方意见,最后用的是语文实践活动。因为语言实践活动有些老师不理解,会有各种各样的争议。所以我们义教的课标,就用的是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
好。我们可以再往下看,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呢?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是它与抽象的认知活动相对。今天回去写10遍“炖”,这就是抽象认知活动。“今天回去问问你们家炖不炖菜?什么时候炖?拿哪些食材来炖?”这就开始进入到真实情境,有真实的交流环境、有目的、有对象、有问题。在这种一代一代人的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对中国美食的美可能就有了一些切身的体验。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它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一项一项的作业,不只是啊。当然要完成作业,也不只是考试多几分,一定是要增长见识,解答问题,丰富情感和生活交流,这个才是。那么它一定涉及到听说读写的综合、三维目标的融合、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融合,一定和生活关联起来,这是我们的追求。 好,我们也可以看到学习任务在哪里提出来呢?学习任务在课程理念的部分就提出来了,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这是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的时候关键的两个表达。当然更关键的是以生活为基础。当我们以生活为基础,生活中真实的听说读写为我们教学设计的根本追求的时候,那么我们语文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它就是是相辅相成的,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当然就是高度一致的。这是我的文章里面的论述,我不做多的展开。那么我们的学习任务,大家想一想社会生活的任务有哪些特征?今天我要跟诸位来分享,我要去整理我的课件,要去重新做一个一小时左右的课件。哪些是在一小时里面最能够说清楚说明白,大家听了就能够明白的,这就是我的需求和目的。我要发挥我的主体性主动性。刘老师约我的时候,我一点犹豫也没有。刘老师说经费不多,我说我一分钱也不要,这是我的主体主动。30多年的教书,农村长大的这样一个我的人生经验。我听到刘老师说,每天早晨五点半到七点,大家一起打卡,有三十多位老师坚持读,我是非常感动的。所以我最近确实工作很忙,但是我是认真来整理课件。这一页我以前也讲过,但是今天的课件是我重新在若干个讲座里重新取出来,再另外选课例选课文来做这么20多页课件的。当然我每次做课件都做的偏多。这是我的一个毛病。没关系,有些可以讲快一点。所以像这样的学习任务我们一定要看到社会生活中的任务的特征。我们再来想我们的语文学科的任务应该是什么样就不难了。
我今天即便做这样一个课件,我刚刚说我也是有那么一个过程的,今天讲的过程哪里讲快一点,哪里讲慢一点,它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挑战的。因为现在我没有去看大家在对话框里的一些聊天,我是自顾自的讲的,如果等会大家会有一些聊天,那么我们可能我在讲的过程中可能会更多的调整。所以我们怎么去看到任务的关键在哪里?这一次为什么要谈任务?就是希望我们的学生,他是真的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我们来看六上第一单元,我尽量举不同学段的。六上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有这么几课。我们可以看到《草原》,我不知道大家六年级教《草原》《丁香结》这些文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老舍为什么用“那里”“那些’不用”这里””这些”。我们知道“那”是远指,“这”是近指。他是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到草原,老舍看草原,它是整体的,空气、天底下、四面、平地,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抽象事物名词。名词有抽象事物和具体事物。宗璞写《丁香结》十字形的花,她是写得非常明确具体的。那跟两位写作者与景物的一种联系,是有高度关联的。老舍作为一个访问者,来到草原是匆忙的一瞥;宗璞是30年的凝视。是窗前有、大街上有、校园里有,也就是她自家的生活中,她的公共生活大街上,职业生活校园里都能够看到丁香。那是非常熟悉的,是这种长久的深度的连接。所以我们看到老舍用的词它是比较这种大一点的,是写的一种整体的印象,不是细微的细部的观察的。
我们从文字中读出老舍对草原的那种热切,对草原人们的那种热情的感动。大家看到老舍写到:好客的主人、70岁的老翁、鄂温族的姑娘们,小伙子们。这些都没有具体人物的名称,只有身份——主人,只有年龄的一种特征——老翁、小伙子、姑娘,只有民族——鄂温族的姑娘。因为她可能戴着帽子,民族的服装,看得出鄂温族的姑娘。所以我们看到老舍在写草原的时候,他的那种被主人的那种热情感染,你看“不知怎的就到了蒙古包里”大家看到非常快的能够融到一起,一点都不拘束。
所以我们怎么样从这样的一种景物描写中看到人与自然的不同连接,具体去反思我们自己和自然和景物是如何连接的。我们今年春天、今年夏天有没有深情的注视过自家的庭院里。房前屋后,有没有注意过我们校园里某一棵树某一朵花?我想这是我们心灵柔软起来的很关键的一个途径,是一个几乎没有什么成本的途径,我们多凝视一眼,也许我们的目光就会多一份柔和,心里面就多一点温情。我们要教会孩子从语言文字中去辨析表达者对于自然的观察、与人的连接的那种不同方式,同时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文字去表达出我们和自然一景一物一花一草的那种连接,深浅如何,情感的热烈如何?
第二个就是结构化。结构化可以讲的也非常多,我也专门写过语文必备知识的结构化,老师们感兴趣也可以看那个文章。我写的是比喻,我从小学一年级教材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行如风,我不知道顺序是不是对。我从一年级的这样的一些比喻,梳理到二年级三年级五年级,从教材第一次出现比喻这个词,到高中,然后我在初一在高一、在初二高二我都上过比喻的课,我希望能将这些必要的必备的知识结构化,细致化的理解。不是比喻就是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什么什么的,这样一种抽象的理解。真实性是我近些年特别努力的,结构化一定是以此作为支撑,才让我们真实性的那种追求能够有落实的可能。就像刚刚我们讲识字,不是火字底,火字旁就算了。我们还要去想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烹饪方式,同一种食材鸡蛋为什么可以煮、可以蒸、可以炒、可以煎?它的差异在哪里?这就是结构化。我们日常这种什么时候用煎鸡蛋来慰劳一下我们的味蕾,让我们感受香喷喷的那种香味,对吧?有一种半焦半嫩的那种口感,什么时候用蒸鸡蛋来慰劳一下我们疲惫的身体?这都是结构化的。中国美食不只是色香味俱全的美,中国美食也有我们烹饪方式丰富,背后对人的生活节奏体贴等等。我不再一一再讲,这就是结构化的。
结构化一定是梳理与探究。梳理与探究,这一次把它放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三类型后面——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后面,很多老师不理解,认为跟前面没法并列,语文就是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为什么还要加一个梳理探究?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学,零碎的浅表的太多,所以我们要梳理将它结构化,不要零碎,我们要探究不是浅表化的学习。这次课改,如果我们把梳理探究做好了,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有意义的多。即便我们的真实性差一点,那也不错了。我们围绕梳理探究来设计学习任务,那也是很好的。我觉得我们的课改也基本能够有个合格分的。就像我刚刚说《草原》不是简单的去看,这地方用了个比喻,那地方写了主人,写了鄂温族的姑娘,东一下西一下,没有形成一个结构。如果我们以老舍和草原这方空间的人之间的关系,老舍此行的目的方式,来作为一个结构化的核心,也就是枢纽,我们去理解那些字词,理解那些景、小丘、四面的、牛羊羊群,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了。如果是鄂温族的姑娘小伙,他可能就能够把马叫得出名字来,他的坐骑是什么样的名字,说不定他都命名了的,老舍是写不出名字的。好!我当然指这一次的老舍了。
迁移性。我们的核心不是学一篇课文,学一个字,写一篇习作,做一次口语交际,我们是通过一次一次的语文实践活动,发现语言文字运用规律,也就是知识。我们怎么样快速的信息筛选整合去获取这些知识,并且用这些知识去进行我们新的听说读写活动,也就是运用语文知识更好的听说读写,没有迁移,就没有素养的培养。
所以我就选了三个词,真实性、结构化、迁移性。我想这三点做到了,我们学习任务就是有价值的。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有意义的。当然怎么样去设计出学习任务来落实这几点,那是我们来共同讨论的。大家可以看信息性阅读,从小学到初中到我们现在我这个年龄,我们都需要信息性的阅读。那么信息性的阅读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素养,就是根据信息来源来辨析信息的价值,辨析相近的概念术语,从而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如果就是刚刚我们讲到的大家来把《赵州桥》读一读,看看赵州桥有什么特点。大家来看《中国石拱桥》,读一读,中国石拱桥有四大特点概括一下。这就是机械的学习,我不敢说这一定是应试取向,但他肯定不是素养取向。素养取向就是《中国石拱桥》里面的赵州桥和我小学学的《赵州桥》,哪些内容是一致的?我读了这个一致的内容,我相信它吗?不一致的内容,我相信哪一个文本?这就是进入到真实的听说读写中。我要到赵州桥去玩,我看到这两篇文章哪一篇更有参考价值?这是我们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我们如果是不是去赵州桥玩,我是要去介绍一个中国桥梁——石拱桥这一类桥的发展,我要给小朋友讲讲百科知识,它的语境又不一样了,目的对象又不同了,我们怎么样去筛选整合有效的信息,这都是我们课上要教的。
那我们怎么样让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任务化?
第一个就是保障学习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个是我们目前做的很差的。我不知道在线的,今天现在有76人在线,我不知道老师们的情况怎么样,我听到了不少的课,实在是觉得老师们没有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上小学的《海滨小城》在薛法根校长的学校程开甲小学,去年,就是因为我听《海滨小城》,我实在痛心,浅的不得了。小孩子被老师忽悠的回答一个很没有多少思维容量的问题,四十分钟一节课,思维的发展,语言运用的发展都是非常有限的。我不敢说零,但的确是有限。我们怎么样去综合运用原材料语文知识,去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读《海滨小城》是干嘛?是了解那个地方的风情,是分享那个地方人的生活的态度,比如说小城非常干净,这就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么我们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有挑战的过程,我特别强调有挑战,不是找一找就能够说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判断,浅表的碎片的,它一定是有深度的结构化。这两句话我反复讲,像生活中真实的语言实践靠拢或回归,由抽象的学科认知活动转向完成生活化的学习任务,反复讲,这是一个理念观念层面,你只要想一想我做的这件事儿日常生活中做吗?一个小孩写了错别字,你罚他写10遍,就像生活中你写10遍吗?你可能两三遍就够了,你不一定非要写10遍。我带高三的时候默写,第一学期我是不花时间的,虽然我们的质量监测俗称一模,只有默写跟教材有关,其他都是课外。但是我没有花时间默写,因为我任教这个学校——华东师大附中,是非常好的学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总体比较高。虽然也有不太卖力的,但总体比较好。我课堂的时间是要用于,我不教他不会的东西,默写是靠自觉。我要反复提醒,上课经常提醒,课后也会对一些不太认真,在默写上不愿意投入的同学去提醒他。
到了元旦,是1月10号,我们要一模,就是质量监测,是浦东新区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对学生填志愿非常重要。当年我们的志愿是5月份就填了,高考前就填的。一模二模两次,考试成绩非常重要。我布置的作业是什么?你回去把高一到高三上的文言文,那些背诵的篇目段落抄一下,不太能够确认你会写的字,多写两遍,写几遍你自己决定。学生马上奇怪:为什么不让我默?我的说法是,我相信你们都会默了。学生一定要鼓励要信任学生,这个才是我们日常真实的。你总是怀疑学生不相信他、挑剔他、批评他,他就没有动力。所以到了元旦假的三天假的第二天,就有学生给我发短信,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就调侃我,他说把水笔都写掉多少。我开始不相信,因为我们高一到高三五册教材里并没有太多的背诵的篇目,量并不是那么大。结果我发现要求背一段两段的,他会抄全篇。学生抄的最认真的一个学生,20年过去我还记得将近抄了23页a4打印纸,干干净净,工工整整,真是特别感人。所以我们怎么样去把哪怕是抄写,也让他转向真实性的。日常生活中你确实有些东西会抄,我到现在还有时候会抄一首诗,我还买过那个比较格子空大一点的,我的字写的比较大,比较松散,我觉得就为了我抄的时候比较舒服。
那么结构化,这是课标里的。高中也有,我今天没有举更多的高中的例子。你看积累梳理整合,然后要去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个体语言经验不是我造出来的,课标里有的,然后再用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去,也就是从我们具体的原材料语文实践活动出发,然后去探索那个规律,再把这些规律知识用到真实的实践中。我们的任务就要围绕这样的一个过程去设计有意义的任务。
比如读《草原》,我们可能提到的任务就是去圈画那些景物、人物的一些名词,来看老舍看到的草原是有什么样的特点?是整体的,印象的,不是细腻的。我们如果再把两篇放在一起,就可以比较,这都是真实性的任务。来思考,我们看周围的景物,看学校里的花草树木,我们是印象式的还是像宗璞那样非常细腻的:紫色的丁香、白色的丁香、十字型的丁香,一种淡淡的那种清香。
加强梳理探究,大家可以看到我做的整理我不再展开。搜集资料,然后去分清原始资料,介质资料都是整理梳理,直接有梳理反思整理,你看书里学过的分类整理、积累与梳理、梳理的方法、梳理与运用相结合、积累梳理运用相结合,避免围绕相关知识概念脱离实际运用的机械训练。加强梳理探究,大家可以看到我做的整理我不再展开。搜集资料,然后去分清原始资料,介质资料都是整理梳理,直接有梳理反思整理,你看书里学过的分类整理、积累与梳理、梳理的方法、梳理与运用相结合、积累梳理运用相结合,避免围绕相关知识概念脱离实际运用的机械训练。
我再举一个初中的文言文的案例,也是一个考题。我为什么取考题,纸笔测试有限的时间,比我们课堂教学设计要难多了。大家看一看,下面是文中划线句的另外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样标点的合理性。我句子划线没划,大家看到的。句号改成了感叹号,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这就是真实的,不是为出题营造这两种标点出来。我们考病句考什么,经常是为出题编写根本让学生都不相信有的句子。我们看到看似是一个标点的考试,背后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不会用好标点来传情达意的一个真实的表达交流吗?也就是我们同样在阅读中我们读到文本,为什么这地方是分号,那地方是感叹号?我们也会去推敲的,这就是真实性的任务,这就不是一般的机械训练,不是无意义的,考场里面的那种刷刷题就能得分的。
“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有共性,所以它可以用分号,都很少。如果我们再往前看,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都有”独”,所以爱菊爱莲,这两类人是有着非常鲜明的共性的。而”宜乎众矣”这个地方的感慨当然非常强烈,作者周敦颐对世风的感慨强烈是完全可能的。当然我个人更喜欢两个句号,我个人更喜欢教材里的。因为虽然有“独”的共同点,但是爱菊是隐逸者,爱莲是君子之追求,一个是出世,一个入世,本质还是不同的,所以用句号更妥当。“宜乎众矣”应该是句号,周敦颐是一个哲学家,不是刘禹锡,不是这种诗人,他的思考是非常应该说有深度的对世风的一种洞察,用句号也是表明这种不容更改的事实,也是非常到位的,所以我个人更喜欢教材里的标点。但是我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这个是个真实的,而且古文的标点确实是在不同的版本中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语言测试题中来思考,我觉得就是一个学习任务,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是指向我反复讲真实性的结构化的高迁移,只要能够满足这三点,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有价值的,我们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完成的有意义有价值的。
我们的梳理探究可以再往下看,我们梳理的角度多不多,我们梳理的层次多不多?角度多、丰富性好、层次多、挑战性好。我们梳理的时间是偶然的蜻蜓点水三分钟小组讨论一下梳理一下,还是一堂课里有那么10分钟20分钟,是在梳理,是在探究。持续性是个人的还是合作的,我们要独立梳理,但有些问题有些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这种运用的这样一些问题现象,我们可能也要合作。那探究的问题它有真实性吗?它的复杂性如何呢?它有一定的复杂性才有挑战性,我们的任务才有那么一个开放的挑战的,才有一个完成的过程。那探究的主体呢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独立的还是合作的,这些我们都可以来考虑。
有很多的文章,我有,还有一些老师学者也有,我相信我们老师们可以有更多的途径来学习。最后我用三句话,我很喜欢的三句话,语言即人,我今天因为就一个小时的交流,所以我讲的相对来说没有太展开,只能讲一些非常有限的内容,这是我努力一下,表达出我认为这点时间用这点案例讲这点最核心的我想表达的意思。我觉得“语言即人”可能也可以看出我的那种对于效率的追求,但这个效率追求的如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事情。语文即生活,生活是复杂的,是有趣的。我们的语文也是复杂的也是有趣的,面临着种种挑战,也有种种乐趣。教育即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种下种子,期待未来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