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实录 2025-09-22
网站类目:课堂实录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网上实录 所在单位: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5-09-17 执教地点: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执教内容:将相和 参加对象:

《将相和》教学实录

一、 导入

师: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吗?

生:将相和

师:再读一遍课题

生:将相和

师:可以读整齐干脆一点吗?

生:将相和

师:带上序号

生:18.将相和

师:铿锵有力,刚才短短的五分钟课文读了吗?几遍?

生:三遍

师:咱们班同学平时肯定很喜欢读书,读书速度真快。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喜欢

师:相信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就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这样吧。老师带来几道题想要考考大家,虽然你们只读了五分钟,敢不敢挑战一下?

出示:1.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哪一部?

        A.《论语》 B.《资治通鉴》 C.《史记》

师:你们是从哪看到答案的?

生:课后的资料袋

师:没错,预习的时候料袋里的信息也很重要。既然知道是《史记》里的故事,那这个故事是杜撰出来的吗?是假的吗?

生:不是

师:它的一言一行都是有据可查的,都是文中真实的历史故事。

出示:以下哪个故事不属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A. 负荆请罪 B.完璧归赵C.长平之战D.渑池之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文中写到了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师:五分钟就把文章的三个故事梳理出来了,你真棒孩子。当然你还采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思维方式,那就是采用了排除法。

出示:观察人物的语言、神态,可以帮助我们走近一个人物,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A. 察颜观色B.察言观涩C.察言观色

生:A的察言观色的“颜”是错的,应该是言语的“言”。

师:你说出了它的意思。

生:B选项的“涩”是错的。

师:那这里的色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生:面部的表情

师:对应题目中的——

生:神态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察言观色的方法开启我们的阅读。(板贴)

二、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人物语言的句子,并尝试为三个故事列小标题。冒昧地问一下,之前学过浏览吗?浏览就是快速地读。扫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找出一支笔勾画出来。

生:(浏览勾画)

师:温馨提示,浏览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所以我们的勾画也要高效,不要用尺子,直接画,老师推荐前后括号。

生:(浏览勾画)

师:有浏览完的同学吗?用坐姿告诉老师。好的同学尝试加小标题,可以加在书上,也可以留在心里。

生:(列小标题)

师:老师不得不打断你们了,可能咱们才五年级,之前接触浏览并不多,一会咱们在交流过程中可能还会找到。你找到一些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我们看一看,这个故事既然是一个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历史故事,那我们从头到尾感受一下。第一句在哪里,谁愿意读一读?推荐读书最好的同学。

生:蔺相如想了一会,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池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读得只字不差,娓娓道来。但孩子们,咱们读书的时候不仅关注语言,还要关注神态。这里蔺相如想了一会和想了想,有区别吗?哪一种想的时间更长?那请你想一想,此时的蔺相如可能在想什么呢?

生:他可能在想我如果把和氏璧交出去,亲王会不会把我杀了?

师:思考后事呢,思前想后。

生:他可能在想我要怎么面对秦王?

师:是啊,把可能的事都想到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生:蔺相如可能还会想如果秦王没有拿城池换和氏璧的诚意,那他怎么办?

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相信每个同学对这个想一想一定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读出来。(生朗读)

师:读得很快,但你们想,此时的蔺相如与秦王赵王是第一次见面,我是赵王,你这么跟我说话?我凭什么相信你?凭什么将无价之宝交给你?应该怎么样去读?谁来试试?

生:(朗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抓住了一定”,“一定”你读到了什么?

生:我认为这个一定读出了蔺相如的肯定,肯定把和氏璧送回来。

生:我感觉蔺相如运筹帷幄,很有准备。

师:这个句子让你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语言,神态下蕴藏的一切,取得了赵王的信任。下一句话很短,怎么样读?

生:(朗读)

师:我是秦王,我会相信吗?再读?

生:(朗读)

师:读出了平和不易察觉的语气,同样是赢得别人的信任语气一样吗?一个是鉴定,一个是平和,这就是察言观色,接着看,你们找到的下一个句子,谁敢带着理解来读一读。

生: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

师:我们说要关注人物的神态,那在这一句中,有没有人物神态的描写,怎样说,哪个词?

生:理直气壮

师:(板书)那你们揣摩揣摩,理直气壮怎么去把握他的语气?

1:(朗读)

2:(朗读)

3:(朗读)

师:标点符号往往也能传情达意,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感叹号

师:怎么样读?

生:(朗读)

师:掌声送给他,不仅关注到了理直气壮,还关注到了感叹号。察言观色,还有一句?

生: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这里有个描写神态的词,关注到了吗?女生来读。

生:女声齐读

师:同样是感叹号,我在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不同的意味,前面一个感叹号感受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这个感叹号还需要那么强烈吗?

生:蔺相如威胁的语气

生:坚决的语气

师:此时他料定了秦王会不会杀他?

生:不会,因为此时秦王杀了他,天下人都会知道秦王是个不讲信用的人。

师:是啊,其实不仅我们在察言观色,蔺相如也在察言观色,他算准了秦王不敢杀他,还算准了什么?亲王喜不喜欢这块和氏璧?不信我们把学过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男女生各读一段。

生:男女合作朗读

师:读出了那份自信,坚定。我们知道语言在故事中往往也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读到这里我们知道故事的结果是什么?

生:完璧归赵

师:起个小标题会是什么?

生:完璧归赵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察言观色的方法去关注人物的语言和神态,同时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把握人物的形象,还有两个小故事可能会叫什么?

生:一个是渑池之会,还有一个负荆请罪。

师:那剩下的两个故事老师已经教会你们方法了,那你们能自己读一读吗?关注人物的语言神态,读完后和同桌演一演。

生:默读两个故事。

师:演跟读又不一样,对你们的要求更高一点。这样吧,谁来跟老师演一演。我演秦王,台词随机。

生:请您为赵王击缶

师:寡人要是不愿意呢?

生: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读得好不好,不仅有语气还有神态,谁还想演?

2:——

3:——

师:语气出来了,演还要有表情,谁的表情能让我害怕?

4:——

师:孩子们在这里他读出了蔺相如的语气,他不怕秦王吗?他算准了秦王有个特点,秦王敢不敢跟他刚啊?秦王怕死也是他察言观色感受到的,还有一句,读一读——

生:秦王我都不怕……

师:那老师这样读怎么样?(朗读)哪个语气好一点?

生:第二句沉思,比较好

生:第一句有点僵硬

师:比方说在渑池之会中读到的,语气怎么了?(板书:语气强硬)在负荆请罪中,语气还生硬吗?

生:我觉得他很强硬

师:还强硬吗?和廉颇硬碰硬吗?

生:我觉得他很镇定自若

师:是啊,镇定自若。(板书:镇定自若)三个故事已经读完了,有联系吗?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生:文武双全

师:能换个词吗

生:智勇双全

生:胆大心细

生:足智多谋

生:能说会算

师:是啊,在第一二个故事中看到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第三个故事顾全大局,一样吗?三个故事让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这节课我们通过察言观色的方法感受到了蔺相如,那廉颇的性格有是怎样的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解读?这三个故事之间还有什么样的联系?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