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历史褶皱中见人性微光——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2025-09-22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孙希文 所在单位: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5-09-22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避开了宏大叙事的常规路径,将镜头对准了李善德这样在时代洪流中不起眼的普通人,用细腻的笔触,剥开“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浪漫表象,讲述了一段藏在诗句背后的历史褶皱里,属于小人物的挣扎,更让我们在官场博弈的缝隙里,捕捉到了人性坚守所绽放的动人微光。

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颇具巧思,始终以“荔枝鲜”为核心线索,形成类似“主角闯关”的叙事节奏。当读到李善德意外接到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不禁为他捏紧了拳头——这分明是一场注定要背负罪责的安排。随后,他踏遍南方荔枝林实地考察,俯身绘制转运路线图,与各级官吏周旋博弈,每一个情节都令人屏息关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亲眼见证身边人拆解棘手难题,不知不觉间便走进了千年前的官场场景,即便是那些曾令人费解的政务流程,也变得清晰可感。更难得的是,作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丰富的时代群像:唯利是图的商人、坚守原则的驿吏,每个人物都是时代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共同构筑起盛唐的社会图景。

马伯庸的语言风格向来兼具通俗与深度,毫无晦涩之感,还时常透出巧妙的幽默。当读到“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时,不禁心生共鸣——这句话精准点破了某种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而“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这类官场俗语的运用,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与当下的人情世故形成呼应,读来毫无隔阂。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关于荔枝保鲜技术的描写,从“盐洗法”到“双层瓮”的设计,既体现了考据的严谨,又融入了富有想象力的创作,让历史的“可能性”变得鲜活生动。那些关于驿站调度、经费核算的细节记录,看似平淡,实则是作者用文字搭建的“历史场景还原”,让读者得以真切窥见古代政务执行的真实面貌。

不过,这部作品最触动人心的,仍是李善德的人物成长弧光。最初,他的诉求不过是保全自身与家庭,避开这场任务带来的灾祸,这份朴素的愿望格外真实。但随着经历的增多,他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为转运荔枝奔波的底层人群——驿兵疲惫倒地、百姓生计受扰,面对这些苦难,他选择挺身而出。最终,他放弃了晋升的机会,执意要为底层驿兵发声,书中描绘他佝偻着脊背离去的身影时,不禁令人动容。更具深度的是,作者并未将批判矛头指向某个个体,而是深刻揭示了荔枝转运背后的链条:朝廷施压于地方,官吏再将压力层层传导至百姓,最终让普通人承受了盛世光环下的苦难。

以往读历史,目光多聚焦于大人物与大事件,而《长安的荔枝》让我明白,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却始终未丢良知的普通人,才是历史叙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李善德未曾建立惊天伟业,但他坚守的底线与那份对他人的善意,即便跨越千年,依旧能温暖人心。细想之下,这部作品绝非仅讲述古代故事,它所探讨的“如何在既定规则中坚守本心”的命题,与当下人们面临的困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许,这正是好作品的魅力所在——无论历经多少岁月,总能与当下的读者产生深刻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