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 钱洁
教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鲁迅,了解其作品出现“错别字”的原因。
2.通过制作人物名片,形成对少年闰土的“初印象”。品读故事版与画面版“瓜地刺猹”,形成对少年闰土的“后印象”。
3.比较两次写“瓜地刺猹”的不同,提炼写作密码,引导学生仿写。
4.比较“我”与闰土,理解“我”对自由的向往;比较鲁迅作品中的“色彩”,初步体会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感受语言特点
1. 关注“错别字”:
(1)自读词语,说说发现。
(2)拓展资料,明晰原因。
2.整体感知,把握梗概:“我”和少年闰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儿?
二、任务一:我为闰土做名片
1.做一做:为闰土做一张人物名片。
“少年闰土”人物名片 |
|
身份 |
|
名字由来 |
|
外貌 |
|
有趣经历 (小标题) |
|
2. 说一说:交流人物名片。
(1)要点一:人物外貌(三大特点)。这样的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要点二:有趣经历(四件趣事)。用小标题概括。
(3)看着名片介绍闰土。
三、任务二:我学闰土讲趣事
有一件趣事让鲁迅印象尤其深刻。闰土是怎样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的?
1.体会“拟声入境、动作传神、角色带入”,指导朗读。
2.请你学着闰土讲好这个故事。
3.闰土知道这么多的事情,而鲁迅什么也不知道。鲁迅心里是怎样想的?
小结:闰土的生活是快乐的、是五光十色的;而鲁迅的生活是单调的、是黯淡无光的。
4.在闰土的故事中,在鲁迅的感慨中,你对闰土又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四、任务三:我为闰土“画”个像
1.同样写瓜地刺猹,这两段话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你们觉得这幅画画得好不好?好在哪儿呢?
(1)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2)配乐朗读、背诵。
3.学习作家,迁移写作。
学一学大作家,把其余的三个故事也转化成画面。
五、探讨“色彩”的意义
1.同学们把这几件事儿,都变成了亮丽的画面。你们知道吗?其实,鲁迅大部分作品中的色彩都有点儿黯淡(出示资料)。
2.但他为什么将最亮丽的色彩用在闰土身上呢?
3.推荐阅读《故乡》的全文。
板书设计:
25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亮丽的环境
瓜地刺猹 典型的外貌 健康朴实
活泼的人物 勇敢机敏
沙地看鱼 敏捷的身手 见多识广
……
教学点评:
一、落实单元要素和课后习题
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其目标指向明确,在课堂上,唯有一步步落实,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达成目标”。备课时,多问自己,我要达成什么目标,我的每一步是为了达成什么目标。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感性,更需要理性。
二、依循逻辑设计任务架构
任务的设计要有逻辑关联,这是我理解的“梯度”。《少年闰土》紧系“闰土”这个主角,设计了“我为闰土做名片”“我学闰土讲故事”“我为闰土‘画’个像”三个任务,让学生形成对闰土“初印象”,丰富对闰土的“后印象”,定格闰土的美好形象。如果从“鲁迅”角度来设计任务,那就完全不同。对于第二个任务“我学闰土讲故事”和“我为闰土‘画’个像”,在磨课时也引起争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呢?通过研磨,我们作如下调整:闰土绘声绘色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鲁迅,转化成了这幅画。用这样的过渡,从故事的角度切换至画面的角度,打通了故事和画面之间的“沟堑”。因此,只有想明白每个任务的逻辑关联,课堂架构才会更精准。
三、淬炼课堂理答能力
语文课堂特别注重老师的课堂理答能力。夏特说,这是走向名师的必经之路。从这次赛课,我也看到了平时课堂语言不够干净,不够精准,太过生硬的问题。
对于学生的明显错误,我会忽略,或者有错误评价。学生说到“他的皮毛像油一般的滑”是比喻的时候,我习惯性地给予肯定。这也提醒我,在课堂上,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在文本细读上,还要好好下功夫。
当然,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语言太“官方”,显得有些生硬,没有用贴近学生的语言来表达。我把自己的语言系统运用到课堂上,而没有完全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
四、充分实施结构化教学
结构化教学的最大魅力在于让教学更有整体性、系统性。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力求体现结构化教学的理念。
1. 字词教学的块面化操作
在学生读词的基础上,我问:“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说发现的个别的错别字,随后,我顺势出示其他的错别字,并改正。这样以点带面,让字词的教学不再零碎,同时,也加快了课堂节奏。
2. 课文内容的整体性感知
为了让学生对闰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我设计了“我为闰土做名片”这个教学任务。学生边浏览,边提取关键信息,完成任务名片。在学生一一交流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全面介绍闰土:“名片做好了,现在你就是鲁迅,请你介绍一下闰土吧。”这样一来,散落的“珍珠”就串成了一条线,学生零碎的感知趋于整体。
3. 写作手法的整体化实施
在《少年闰土》中,有两处写到了“瓜地刺猹”。同样写瓜地刺猹,有什么不同?我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感受到详略的不同和写作手法的不同(一个描写,一个叙事),教学环节也顺其自然地从叙事部分的教学过渡到画面描写的教学。
4.色彩对比,揭示主旨
《少年闰土》中的色彩是明亮的,代表着快乐、光明。不过,鲁迅大部分作品中的色彩都有点黯淡。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通过课内和课外鲁迅作品中“色彩学”的对比,引导发现鲁迅写《少年闰土》时,用上明亮的色彩的原因:闰土形象活泼,童年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