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浪淘沙》 2025-09-22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季晓波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4-10-24 执教地点: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执教内容:六年级上册《浪淘沙》 参加对象:华士实验小学全体六年级语文老师

《浪淘沙》教学设计

任务一:设颁奖情境,引初读古诗

活动一 主题导入、创设情境。

1)经典诗词,描绘如画江山。文字贯古今,书中藏乾坤,教材第六单元,我们跟着课本领略山川湖海,一起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齐读单元导读)

2)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诗赞美过这片土地。看,学校正在开展阅览山河 致敬诗人颁奖活动,本期嘉宾来头不小,他的足迹曾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更因其诗文充满豪迈之气被称为诗豪。你们猜出他是谁了吗?对,刘禹锡。

本期活动我们将为刘禹锡颁发诗豪奖,邀请同学们一起来为他准备一段颁奖词,那要写好这段给诗豪的颁奖词,你们认为要先做哪些准备呢?

(预设:了解刘禹锡的诗词,并且先要了解他的背景,知人论事,我觉得应该要了解他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他是诗豪)

同学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呢?(你预习得很充分)

活动二 简介诗人,点名题目。

刘禹锡,年少成名,22岁就中了进士,32岁被视为后辈宰相,你们猜猜,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后面会怎么样? 然后,正值风华年貌,施展抱负的时候,却因为一场政治风波一生被贬23年,堪称命运弄人。但刘禹锡始终笑对人生,在沉浮一生中,曾经写下浪淘沙组诗九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首,共同探讨他为什么堪称诗豪

活动三 明确学法

学习古诗,方法很重要,结合本单元交流平台,你们都发现了哪些好方法?(板书)

读古诗词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

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来体会

可以联系传统文化知识,对理解古诗词有很多帮助

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这节课上,我们就继续用上这些方法来学习。

活动四 初读古诗,扫清障碍

那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诗题,读了诗的题目,你想到了怎样的场景?(预设:我想到一条长江或者一条大河,里面充满着沙子/我想象到黄河大江,他们波涛滚滚的样子)(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浪淘沙原是六朝时期歌咏淘金劳动者在黄河边辛勤劳作的民歌,唐朝被收录为曲名,到了宋朝发展成为词牌名,以浪淘沙为题的作品往往都像黄河一样,激昂壮阔。

了解了诗歌的题目,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起!

读得字正腔圆,看看上面标注了颜色这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读准多音字“曲”字,它的另一个音是曲,那在这为什么要选择读第一声呢(这个曲在这里表示这条黄河有很多个弯,所以九曲就表示弯曲很多。看看老师版书上的黄河路线图,这就是蜿蜒曲折)

理解“涯”。再看这是什么字(涯),说说你的依据。这边是象形的水字。看“涯”,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水边也。我们今天经常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称为天涯海角。现在水旁的涯,水旁已经简化成了三点水。

要读好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古诗,感受其中的停顿节奏。(师读,指生读。指生评价,请他读。全班一起读)

掌握好节奏,就读出了诗歌的韵味。

点评分析:1.先引导学生齐读单元导读,回顾领略山川湖海、感受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单元主题,再将颁奖情境嵌入其中,使情境不流于形式,而是成为连接单元主题与单篇教学的纽带,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学习与单元目标的关联。2.写颁奖词为驱动任务,通过要写好颁奖词需先做什么的设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了解诗人背景、读懂诗词等学习需求,而非教师被动灌输。预设学生知人论世的回答,并肯定预习成果,既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又为后续探诗豪风格埋下伏笔。3.未孤立教授《浪淘沙》,而是紧扣单元交流平台的学法总结,将单元共性方法与单篇学习结合,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方法是单元通用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避免学一首会一首,换一首就不会的困境。

任务二:阅黄河壮阔,探诗豪风格

活动一 小组合作 理解诗意

这些场景组成了怎样的画面呢?现在请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运用我们刚刚所提出的学习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且结合我们的评价量表,选出小组里的三星讲师。

好来看看同学们小组合作的成果,请得3星的来分享。请2位同学。(你把诗句的意思描绘的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你在交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呢/(结合插图和注释)入情入境)

同学们,这些画面,哪些让你感受到了诗豪的豪气呢?

活动二 交流画面,感受写景壮阔,想象神奇的诗风。

1.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狂风掀起巨浪,仿佛从天边而来。这里用了表示极致的数字,又将两个动词连用,夸张地表现了黄河波涛滚滚,吞吐山河的雄浑气势。

古人喜欢用极致的数字来夸张表现雄浑、辽远、阔大之景象。像这样以夸张入景的诗句还有好多:

如:陆游心中的辽阔中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何等的磅礴壮丽;

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如此的神奇超凡;

看来以夸张入景,意境雄浑,怎一个字了得。好,再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板书:想象神奇

作者此时抬头望去,望到了银河,还想到了牵牛织女的家。这是多么浪漫的想象?(指生读,全班读)

刘禹锡的豪大家从画面中读出来了吗?他的豪表现在哪里呢?他的豪有什么样的特点?

(景象很壮观/想象也特别的神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充满力量之美的画面。

3.小结引读:这样壮阔的画面,神奇的想象在他的诗作中比比皆是,比如他遥望洞庭湖时,文思飞扬,写下遥望洞庭山水翠......”一行白鹤晴空而上;引发他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看到钱塘江大潮卷地而来,他写下八月涛声吼地来……”。这一幕幕壮阔的景色都滋养了诗豪的豪风。

任务三:感黄河曲折,探诗豪情志

活动一 结合关键词九曲,体会黄河的蜿蜒曲折,感受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A.我们说诗豪的偏爱壮阔的景色,但这里却只写了九曲,九处弯曲,这不符合诗人的风格,说说你的看法。

刘禹锡是看到黄河有很多处弯弯曲曲,所以这里的9并不是指九处弯弯曲曲,而是弯曲处特别的多。我们来看黄河蜿蜒曲折,一路颠宕,弯道根本数不清。

B.我们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有很多,优美的西湖,宁静的长江,他为何独写黄河呢?(融情于景)

我们看到正如黄河弯弯曲曲,刘禹锡的一生也像黄河一样,充满着风浪和曲折,这种将自己的情志。

融合到眼前的景色的写法就叫做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景。

活动二 结合背景资料,小组合作,感悟诗人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品质。

A.此刻面对波浪汹涌的黄河,刘禹锡想到确实牛郎织女的传说,他是不是已经灰心被贬,想要告老退隐了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则材料,请同学读一读,想一想,刘禹锡和牛郎织女的遭遇有什么共同点,你感受到了什么?
牛郎织女的遭遇是王母娘娘强力反对,他被迫分开了,但是由于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所以王母娘娘妥协了,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然后刘禹锡他一生被贬23年,皇帝下令永不重用他,但是他仍然努力造福人民,最后他也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向往,他最后还是被调回了洛阳。

B在刘禹锡的眼里,牛郎织女仅仅只是两个星星吗?在他眼里,还是什么的象征?(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眼里还象征着永不永不屈服牛郎织女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C如果是普通人,一生被贬23年,甚至皇帝下令再也不中用他,面对这样的打击,可能会有怎样的心情?刘禹锡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直上,坚定)

D.小结:诗豪的豪只是表现在写景壮阔,想想神奇吗?还豪在哪里?(板书坚强不屈)齐读全诗。

点评分析:1.九曲这一关键词切入,而非直接分析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壮阔,既符合学生从字到句再到篇的认知规律,又通过为何写黄河的追问,自然引出借景抒情的写法——黄河的曲折人生的坎坷关联,让学生直观理解景中藏情,避免了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借景抒情’”的抽象讲解。2.引入牛郎织女的材料,并非单纯补充文化知识,而是通过牛郎织女虽分离却不放弃刘禹锡被贬 23 年却不灰心的类比,让学生从神话人物的精神迁移到诗人的品质;再对比普通人被贬的心情与刘禹锡直上的态度,进一步凸显其百折不挠,使人物品质不再是标签,而是有具体情境支撑的可感知的精神3.九曲的字面意思,到黄河与人生的关联,再到与牛郎织女的类比,最后到与普通人的对比,环节设计层层递进,从再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为后文理解诗豪豪在品质奠定基础。


任务四:读贬谪异同,探诗豪境界

对比阅读其他贬谪诗,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1.在古代,为民造福,做官报国是读书人的理想,当他么被贬或怀才不遇的时候,往往会收到很大的打击,比如他的好朋友柳宗元被贬时,孤独写下千山……”;韩愈因为劝谏皇帝被贬时,他悲愤地感叹云横……”

2.刘禹锡被贬时,他又是怎样写的?当别人伤春悲秋时,他却相信自古……”;面对政敌的冷嘲热讽,他写下千淘……”他的好朋友白居易惋惜他23年的大好年华白白荒废,他却释怀到沉舟……”。对比其他诗人的忧伤忧愁,你对刘禹锡又有了怎样的理解?(乐观豁达)豪放豁达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现实的残酷。


3.他的乐观豁达来自哪里?(壮阔的景色)当看到一轮秋日他感到振奋,当看到狂沙被席卷,他感受到其中的力量之美,看到千帆万壑,会激起他内心的这种乐观、豁达的感情。

4.诗人的豪还豪在哪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齐读。

同学们,那现在让我们跟着音频一起吟诵,把刘禹锡的这种乐观豁达的感受,放到吟诵中表达出来。

点评分析:通过其他贬谪诗人的悲刘禹锡的乐的鲜明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刘禹锡与众不同的豁达。跳出单篇教学的局限,引入同一主题(贬谪)、不同风格的诗句,让学生接触贬谪诗不只有悲伤,也有豁达的多元认知,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联黄河壮阔、秋日晴空等壮阔景色,理解自然之美对诗人精神的滋养,既回应了单元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主题,又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品格与自然的关联,深化了对诗与景、景与人关系的文化理解。

任务五:融会贯通,致敬诗豪精神

活动一 主题任务:写给刘禹锡的颁奖词

在你们气势磅礴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们对刘禹锡的理解又更深了一些,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给刘禹锡颁奖了吗? 拿起笔,写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为刘禹锡写一段跨越时空的颁奖词。

活动二 学生分享颁奖词,点评。


小结:黄河的壮阔,刘禹锡的坚强、豁达已经走进了你的心里,相信在课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课后老师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作业

1.第一阅读浪淘沙的其他组织,绘作刘禹锡的创作路线图,感受壮美山河。

2.对他的心灵滋养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刘禹锡传。继续体会他的豪迈人生。


  •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