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
1.作者是谁?谁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大作家,伟大的作家,大文豪)
2.高尔基说过:“不认识托尔斯泰,就不可能认识俄罗斯。”如果把这句话换到我们中国来说,不认识中国的哪位作家,就不认识中国呢?
3.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穷人》在老师还没出生就已经被选入小学课本了,现在部编教材再一次把《穷人》编入教材,说明它确确实实是一篇好文章。它的文体是什么?(小说)
二、梳理情节
1.这是一篇小说,谁来用一句话说一下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在邻居西蒙死后,桑娜和她的丈夫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我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一定要准确。
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托尔斯泰竟把它写得如此细腻,如此生动,如此真实,这就是小说的魅力。小说和故事不一样,小说有三大要素,谁知道?(人物,情节,环境)小说是非常讲究情节的,小说的情节一般由四部分组成,谁知道?(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四部分,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把书打开,快速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读完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第一二小节桑娜在干什么?
明确: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主要人物桑娜,寒风呼啸的夜晚环境,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这是事件,连起来就是一句完整的话。
这是一句话概括,现在老师要让你们把这句话浓缩成四个字,谁来?(寒夜待夫,待夫归来)
托尔斯泰这篇小说独特的魅力在于每一部分的情节都关注了人物的心理,请你在一二两个自然段中找一找,桑娜在寒夜待夫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一个四字成语写得非常清楚。(心惊肉跳)寒夜待夫是事情,心惊肉跳是人物的心理,什么是心惊肉跳啊?(身上的肉在发跳,紧张害怕,恐慌不安,因为她的丈夫在海上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随时会失去生命,做妻子的怎么不会心惊肉跳呢)
3.桑娜是不是一直坐在家里等她的丈夫呢?接下来桑娜做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抱回孤儿。(区别孩子的孤儿,语文要咬文嚼字)(区别看望西蒙和抱回孤儿,正因为抱回孤儿才有了下文桑娜复杂的心理,才有了和丈夫耐人寻味的对话,而看望西蒙仅仅是抱回孤儿的铺垫,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应该是抱回孤儿)
找一找,桑娜抱回孤儿之后她的心情如何?一个四字成语——(忐忑不安)。那么忐忑是什么意思,从字形上就可以理解——心脏一上一下,紧张不安,心神不宁,这就叫忐忑不安。
4.小说的开端是寒夜待夫心惊肉跳,小说的发展是抱回孤儿忐忑不安,那小说的高潮呢?她的丈夫回来了,桑娜怎么做的呢?站在桑娜的角度说一说。
教师范读第二十三小节,桑娜为什么要强调西蒙死得那么惨,为什么要强调两个孩子还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才刚会爬,桑娜的话为什么说了一半就沉默了呢?说明桑娜在干嘛?
明确:试探丈夫。不明确地说,含蓄地说,说一半留一半,桑拿死得好惨,两个孩子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不说了,就看你表态,这就叫试探。这就叫试探。
桑娜在待夫归来的时候心惊肉跳,在抱回孤儿的时候是忐忑不安,在试探丈夫的时候课文中没有用一个成语来表达,请你自己默读课文相关小节,桑娜在试探丈夫的时候是什么心理呢?
明确:小心翼翼。(中国的成语非常丰富,惶恐不安,惴惴不安,提心吊胆。爱思考说出与众不同,这是好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学语文不仅要能找出课文中现成的词语,还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提炼出一个词语来表达,这是更高的水平。
5.最后,小说的结局,丈夫是怎么表态的呢?拿起课本,我们一起读24自然段。
丈夫是怎么表态的呢?也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要表达出丈夫的态度,教师范读。丈夫在干什么?
明确:催促抱回(决心收养)
“催促”明确表达出了丈夫的态度。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桑娜听到丈夫是这样的态度,桑娜的心情怎么样。我们先来把课文最后三小节读一读,适时指导朗读,重读“一动不动”、“他们在这里啦”。桑娜的表现课文中有一个词“一动不动”,这是桑娜的外在表现,是动作描写,通过这个外在表现你去揣摩桑娜此时是什么心理呢?这就看你们阅读水平,看你们词语的积累程度了。谁来概况?
明确:如释重负。原来桑娜是有很沉重的心理负担的,担心丈夫会不同意,会骂她,会打他,但听到丈夫不仅同意,而且催她去抱,桑娜是如释重负。
6.连起开梳理情节。
看黑板,刚才我们对小说的情节进行了梳理提炼,这篇小说开端是桑娜(寒夜待夫)桑娜的心情(心惊肉跳),小说的发展桑娜看到西蒙死后就(抱回孤儿),但抱回孤儿后她的心情(忐忑不安),后来丈夫终于回来了,怎么和丈夫说呢,桑娜就(试探丈夫),在试探丈夫的时候(小心翼翼),最后,她的丈夫表态了(催促抱回),看到丈夫的态度,桑娜(如释重负)。
看到了,这就叫情节。什么是情节,有一个著名作家说:“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叫故事。国王死了,后来王后因为伤心也死了。这叫情节。”情节相较故事添了一个什么词?(因为伤心)所谓情节,就是要有内在的因果联系,这才叫情节。寒夜待夫所以才会去看望西蒙西蒙抱回孤儿,才会试探丈夫,才有了催促抱回,懂了没有?你懂了什么。情节是一环扣一环,有联系的。
三、对比环境
1.读小说,不仅要关注情节,还要重视小说的第二个要素——环境。小说特别重视环境的描写,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整个这一小节基本都是环境描写,这么多环境描写中哪一个词语你特别关注呢?
预设:汹涌澎拜,海浪大,关系到人物的安危。干干净净,看出桑娜的勤快。
明确:温暖而舒适。一起读读这个词语。从哪里看出温暖而舒适呢。我们仔仔细细地来研读研读温暖而舒适这五个字。从什么地方看出温暖,从什么地方看出舒适。
“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是温暖,“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室外又黑又冷,而屋里的五个孩子睡得那个安静那个香甜,说明屋里多么温暖多么舒适。这个房子的女主人是桑娜,那你读出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勤劳能干)
“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这间屋子地是谁扫的?(桑娜),食具是谁擦洗的?(桑娜)你走进一间房子,想知道这个女主人勤快不勤快,你只要看看地是不是干干净净的,家里的物品是不是整整齐齐的,餐具是不是闪闪发亮的,如果你看到是干干净净的,是闪闪发亮的,我们可以说这个家的女主人就是(勤劳能干)的。
桑娜是多么勤劳能干啊,还有一个词你们疏忽掉了——挂着白色帐子,“白色”你读出了什么?帐子本来是白色的,可是长时间不洗落满灰尘,就会变成暗褐色,没洗干净,就会变成暗黄色。桑拿家虽然很穷,但帐子却是白色的,看出桑娜爱干净,爱劳动。这些细节的描写都是环境描写,这些环境都是为了凸显人物,凸显桑娜的勤劳贤惠。环境描写不仅仅描写环境,还为了烘托人物形象。拿起书,我们一起读一读,教师范读,重读“干干净净”、“闪闪发亮”,朗读要根据声音的高低快慢来表达情感,“海风呼啸声中”是又黑又冷的,是高的,“安静地睡着”是舒缓的,是温馨温暖的,再读一遍。
2.请看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这是写西蒙家的环境的,快速读读这一段,西蒙家哪些环境和桑拿家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请你找出相关语段。
相同:小孩都睡得安恬。一起读读最后一句话。两个孩子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他们的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你看出西蒙是个什么样的母亲。(伟大的,临死前给孩子盖上自己的衣服,用头巾裹住孩子的双脚)
不同:“又潮湿又阴冷。”为什么又潮湿又阴冷,难道西蒙是非常懒惰的吗?因为西蒙已经死了。西蒙已经死了,还有谁去生炉子,西蒙已经死了,炉子里的火还有谁去续,西蒙已经死了,她家里怎么还能温暖呢?桑娜还健康着,这是生的温暖,西蒙已经死了,这是死的冰冷,这是一生一死鲜明的对比,环境是不同的,但两个母亲相同的地方是——都爱他们的孩子,让他们的孩子睡得又香又甜,这两个母亲都是伟大的母亲。读小说,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
3.至此,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我们分析得差不多了,想要知道人物如何,且听下回会分解。下课。
板书设计:
穷人
人物 情节 环境
开端 寒夜待夫 心惊肉跳 温暖
发展 抱回孤儿 忐忑不安 舒适
高潮 试探丈夫 小心翼翼
结局 催促抱回 如释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