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2025-09-22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22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青山处处埋忠骨 参加对象:

荔枝的甜与苦:一堂跨越千年的语文课

翻开《长安的荔枝》,我仿佛闻到了那股穿越千年的果香,混合着盛唐的繁华与小人物的辛酸。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不禁思考:这本书能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荔枝运输的故事,更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教会孩子们如何品味文字背后的甜与苦。

《长安的荔枝》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背景,讲述了底层官吏李善德如何完成将鲜荔枝从岭南运至长安的艰巨任务。这个故事表面上写的是荔枝的保鲜与运输,实则揭示了盛世背后的体制之困与人性之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教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本书正是训练这种能力的绝佳素材。

孩子们能够流利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却难以真正体会诗中蕴含的艰辛。而《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计算每一刻时间、每一文钱款的细节,让抽象的古诗变得具象可感。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将这本书与古诗教学相结合,让孩子们通过故事理解诗歌背后的社会现实,真正实现“知人论世”的阅读境界。

作为语文教师,我特别关注书中的人物塑造。李善德不是一个英雄人物,他没有超凡的智慧或勇气,只是一个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小人物。正是这种普通人的坚持,让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写真实的人,抒真实的情”,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塑造立体人物的范本——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性格,通过矛盾冲突揭示内心。

书中对盛唐社会的描写也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从荔枝运输的路线,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交通网络;从各级官员的推诿扯皮,我们可以窥见官僚体系的运作;从荔枝的价格与损耗,我们可以计算当时的经济成本。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正是当前语文教学所倡导的方向。我仿佛已经看到,在未来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这本书学习地理、历史、数学知识,同时提升语文素养的多维场景。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展现的人性光辉。在庞大的体制机器面前,个人往往是渺小而无助的。李善德面对的不是技术难题,而是人情世故与体制困境。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在限度内寻找最大可能性。这种面对困境时的坚持与智慧,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们拥有的品质吗?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德育素材。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读者反应理论”,即关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长安的荔枝》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触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当我读到李善德最终完成任务却毫无喜悦之情时,当我看到那些被牺牲的无名小吏时,心中涌起的复杂情感难以言表。这种阅读体验告诉我们,好的文学作品不只是讲述一个故事,更是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与人生。

合上书页,荔枝的甜仿佛还留在唇齿间,而背后的苦却沉淀在心里。这甜与苦的交织,不正是语文学习的真谛吗?我们既要去品味文字的美感与韵律,也要去思考背后的深意与代价。作为语文教师,我的使命就是引导孩子们在甜与苦之间找到平衡,在文学的世界里既获得审美的愉悦,也培养批判的思维。

《长安的荔枝》不仅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更是一份珍贵的教学资源。它让我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不是在教孩子如何考试,而是在教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温暖的心。下一学期,这本书将成为我们班级的共读书目,我期待与孩子们一起品味这荔枝的甜与苦,一起上一堂跨越千年的语文课。

荔枝终会腐烂,但故事永存。正如好的语文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心火,照亮前路。在教育的漫长道路上,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运送荔枝的人,不畏艰难,将最甜美的果实送达孩子心中。

  • 阅读(1)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