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即景》习作教案
城西小学沈力
教学目标:
1.理解 “即景” 内涵,精准补题,明确聚焦即时自然景观写作,拓宽写作选材范围。
2.掌握 “依序观察、捕捉动态、融合感受” 的写景方法,学会运用多感官观察、修辞手法让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3.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 “情景共生” 的写作思维,在描写中融入真实情感,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按照一定顺序(时间 / 空间)观察和描写景物,突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形状 / 色彩 / 声音)。
2.运用 “顺序 + 动态 + 感受” 的逻辑,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教学难点
1.突破静态罗列,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过程,体现 “即时性” 和 “现场感”。
2.自然融入主观感受,实现 “情景交融”,让文章富有感染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 “即兴演讲、即时新闻” 等词语图片,“雨中、日落、落叶” 等自然景观动态图片及 10 秒短视频(如秋雨滴落、晚霞变幻)。
2.学生提前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景观,做好简单观察记录;补题支架卡片(含 “雨中、窗边、田野” 等示例)。
教学过程
任务一:概念理解,锚定写作方向(10分钟)
1.情境导入,理解 “即” 的含义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常说‘即兴演讲’‘即时新闻’,这些词里的‘即’,都藏着一个共同的意思 —— 谁能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即” 是 “当下、眼前、立刻” 的意思)。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习作《即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阅读要求,看看本次写作的范围是什么?(指名一生范读教材导语)“朝阳喷薄而出…… 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即景’的‘景’只能是朝阳、夕阳吗?你还能想到哪些眼前的景?”(引导学生拓展:雨中、落叶、晚霞、田野、校园角落等)。
结合 “即” 的含义,提炼公式:“即景 = 眼前的景 + 当下的感受”,板书关键词 “即时性、现场感、情景交融”。
2.聚焦 “即景” 本质,拓宽选材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提前观察了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现在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观察内容,说说你观察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小组交流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写作对象,如日出、日落、星空、云、雾、雨、雪、校园的操场、公园的湖泊等,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从这些常见的对象中挖掘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学生独立补题后,同桌互查:“你的题目是‘眼前的景’吗?能写出它的‘当下变化’吗?”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题目贴合 “即时性” 要求。
任务二:方法拆解,掌握写景逻辑(15 分钟)
1.课文迁移,提炼核心方法
师:我们学习过《即景》类的课文吗?我们来做做判断题,看看哪些课文是即景。
(出示《观潮》片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师:“作者怎么让‘潮水’活起来的?”(引导发现:按时间顺序写动态变化,用比喻突出特点)。
结合教材要求,提炼写景公式:“顺序(时间 / 空间)+ 动态(形状 / 色彩 / 声音)+ 感受”,板书公式并标注关键词。
2.多感官观察训练,落实 “动态”
师:本次写作的重点是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同学们,你们在观察中发现景物有哪些动态变化呢? 教师用 “窗外秋雨”为AI 动态短视频关键词,请学生猜想画面中的动态变化。
(雨滴打落树叶、地面水洼扩散、秋风拂过枝条)
师:接下来我们参考短视频:“用‘顺序 + 动态 + 感受’的方法,从视觉(雨的形状)、听觉(雨滴声音)、触觉(秋风凉意)中选 3 个‘变化镜头’快速记录。”
3.误区对比,明确优化方向
出示反例片段:“窗外有树,有雨,有云。树是绿的,雨是细的,云是白的……” 提问:“这个片段‘不生动’的问题在哪里?”(引导发现:静态罗列,无顺序、无变化、无感受)。
小组讨论修改方案:“怎么加顺序?怎么补动态?怎么融感受?”(示例:“秋雨先打在树叶上,接着汇成水珠滑落,远处的云被风吹得慢慢散开,凉丝丝的雨气扑在脸上,真舒服。”)
教师出示优秀范文《雨中即景》,声情并茂朗读后提问:“作者写了哪些雨中的动态变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雨丝像牛毛’)?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学生分组交流后,派代表分享:“范文里哪个动态描写让你觉得‘雨活起来了’?它用了我们学的‘顺序 + 动态 + 感受’公式吗?”
意图:通过范文具象化方法,强化 “动态 + 情感” 的表达意识。
任务三:限时创作,落实即景表达(7+8 分钟)
布置任务(7分钟以上写)
围绕补好的题目,用 “顺序 + 动态 + 感受” 的方法,写一段 100-150 字的 “即景核心片段”,聚焦一个景物变化瞬间(如 “夕阳染红云霞”“雪花飘落枝头”)。开头标注观察顺序(如 “从近到远”“随着时间推移”);用 “△” 标出动态描写(如 “摇晃”“流淌”),用 “○” 圈出主观感受(如 “温暖”“宁静”)。
巡视指导
重点关注 “动态缺失、顺序混乱” 的学生,给予提示:“试试写‘风怎么吹的?树叶有什么变化?’”“先写眼前的雨珠,再写远处的树,会更有条理哦!”
片段共评()
随机抽取 3 份作业(优秀、合格、待改进)投影展示,学生用 “星级评价”:☆☆☆(方法全用对)/☆☆(有动态但缺顺序)/☆(静态罗列)。针对 “☆☆” 作业,集体讨论:“怎么加顺序?哪个动态能写得更细?”
总结点评: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写作时要注意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突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以及融入自己的情感。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布置作业:
① 用核心片段拓展成完整习作(300-400 字),补充开头(点题 + 场景)和结尾(感受 + 呼应);
② 自查清单:“□ 有明确顺序 □ 2 处以上动态 □ 融入真实感受”。
意图:通过互评强化规范,用清单指引课后修改,巩固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____即景》
即景 = 眼前的景 + 当下的感受
(即时性、现场感、情景交融)
写景公式:顺序(时间 / 空间)+ 动态(形 / 色 / 声)+ 感受
关键词:观察有序、动态鲜活、情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