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诗中传神的字词,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美;
2.引入王昌龄的《出塞》,通过比读,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提升鉴赏能力;
3.通过拓展研读,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向英雄致敬,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1.看图猜诗
王翰《凉州词》(齐读)
卢纶《塞下曲》(齐读)
王昌龄《出塞》(齐读)
大漠,边关,征战,有边疆风光,有军旅生活,豪迈悲壮,我们称这类题材的诗为边塞诗。
2.理解诗题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到了唐朝发展到了顶峰。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唐代的边塞诗。齐读课题。
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行,在这里表示什么呢?看看课文的注释是怎么说的?乐府诗的标题上往往加上“歌”、“行”、“吟”、“曲”等。
3.介绍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盛唐诗坛著名诗人王昌龄,他被称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押卷之作”。《从军行》共写七首,其中第四首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最是广为流传,也为历代的书法家所喜爱,他们留下了无数的墨宝,我们来欣赏一下。
是什么魅力让这首诗能够穿越千年,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从军行》。
活动一:了解边塞,疏通诗歌之意
【自主预学】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了解古诗大意,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问题。
【同伴助学】
1.同伴一起交流,说说意思和疑难。
2.全班交流:
①指读,读正确,读有节奏(声断气连有韵味)
②交流地名和不理解字词
陌生地名:青海、孤城、玉门关、楼兰
难理解词语:长云(连绵不断的云)
③读懂古诗意思了吗?
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决不返乡。
活动二:走近边塞,感受戍边生活
(一)
问题1:你感觉到戍边战士们生活是怎么样的?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展学】:相机指导
1.环境恶
辽阔:青海湖,它有4583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大约有5.5个江阴市那么大。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祁连山,海拔4000米,山上积雪终年覆盖。越过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这是唐代将士屯兵的军营;再往西500公里,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荒凉:青海湖、祁连山、玉门关幅员辽阔,是大自然的壮丽画面。可是在古代,这里却是自然环境恶劣,物资稀缺,人迹罕至。知道玉门关吗?玉门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外更是荒漠之地,风和雨水都很少,人烟罕至。所以有诗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边塞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辽阔无垠,荒凉苦寒),在这样的环境中戍边,你觉得行军生活苦不苦?
【教师导学】
1.“暗”:
(1)引导:青海湖碧绿辽阔,湖北面的祁连山终年白雪皑皑,本该很明亮耀眼的,为什么诗人却说雪山暗淡无光呢?(一是天气阴郁,乌云密布,二是常年战争,烽烟滚滚,笼罩着雪山,所以雪山就变得黯然无光。)
(2)追问:阴沉的天气,战火硝烟,使雪山变得黯然无光。黯然的只有景色吗?(暗也使得战士们的心情变得沉闷、压抑、紧张)
(3)总结:你看,青海、长云、雪山这三个无关的景物因为一个“暗”字产生了联系,“暗”使雪山变得黯然苍凉,暗使战士们的心情变得阴郁沉闷,一个“暗”字将从军之难写得多生动。
2.“望”
(1)那么,这个“望”呢,为什么孤城要遥望玉门关?
玉门关外,是敌军之所,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原来是战士在遥望玉门关,时刻警惕敌军的动静。
(2)追问:战士们望的仅仅只是玉门关吗?你觉得他们还望的是什么?(战争的胜利 渴望回到家乡)一个“望”字,传递了战士们心中最殷切的希望。
(3)朗读指导:带着这些感受,谁想来读一读前两句?
2.战争苦
【小组展学】:略
除了边地荒凉之苦,你能发现战士的生活还是怎样的吗?黄沙 百战
唐朝中期70年间战争数量达到228次
战士人数达10万人以上的战争有36次
战士人数1万人以下的战争有110次
唐朝的对外战争
与突厥的战争共4次,历时100多年
与奚契丹的战争共9次,历时100多年
与回纥[hé]的战争共3次,历时71年
与突骑施的战争共2次,历时9年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黄沙百战也意味着什么?
小结:时间之漫长,战势之频繁,战斗之艰难,敌军之强悍,战士牺牲之惨痛。
问题2:面对这样惨烈的战争生活,战士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作战勇 意志坚
【小组展学】:略
【教师导学】
3.“穿”
频繁的战争中,黄沙漫天卷地,战士们他们穿的金甲被卷起的黄沙磨穿了,但是仍然前赴后继,奋勇杀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破:
“不破不还”,两个“不”,双重否定就表示强烈的肯定,写出了他们攻破楼兰城的坚定决心,豪迈之气。
问题3:既然戍边生活那么艰苦,为什么他们意志还如此坚定,不破不还呢?
楼兰:西域古国名。在唐朝时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但是它是当时中国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他时常和其他少数民族交好,经常阻拦大唐的商人、甚至侵犯国土。
不只是有西域古国虎视眈眈、吐蕃、突骑施、回纥、契丹,它们又何尝不是时常觊觎?
如果你就是戍边战士,
当你接到家里父母妻儿的家书,希望你早日归乡,你这样答复:“ 。”
当楼兰军队又来侵犯我国疆土,你会对战友说:“ 。”
2.引读:
为了 —— ,为了—— ,为了保家卫国,我们誓死战斗到底!即便“黄沙百战穿金甲”我也要“不破楼兰终不还!”哪怕“黄沙百战穿金甲”我也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大唐戍边战士的铮铮誓言,也是大唐的最强音。中华儿女保家卫国之决心,亘古至今,从未动摇。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3.整体回读:带着这份豪迈的家国情怀,我们再来读这首诗——
活动三:关联比读,体会不同表达
【小组展学】《从军行4》-《出塞》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洮táo河,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黄河上游右岸最大的支流。
吐谷(yù)浑:古代少数民族
边塞诗,它既是那个时代的边塞诗的主旋律,穿越千年以后,它也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最后我们一起来背诵唐朝王昌龄的这一首《从军行》。
【板书设计】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暗 苦闷期待
望
穿 坚定豪迈
破 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