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属于自己的路——《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2025-09-23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袁君琳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23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走属于自己的路
初读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本以为是一段关于 “一骑红尘妃子笑” 的历史解构,可随着李善德那纸 “荔枝使” 任命书的展开,我却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无数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 —— 这其中,竟也藏着我们教育人行走在教学之路上的影子。
“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都是一个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故事与教育的双重思考。李善德本是长安城里一个不起眼的九品小官,只想守着自己的花草,过安稳日子,却猝不及防被卷入 “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往长安” 的惊天难题中。这像极了我们初入教育行业时的模样:或许最初只是怀揣着对 “传道授业” 的朴素向往,可真正踏上讲台,才发现要面对的是备课到深夜的疲惫、处理学生问题的棘手、平衡教学与家校关系的难题 —— 我们也是被 “教育时代” 推着向前的小人物,在琐碎与挑战中寻找自己的坐标。而书中那句 “其实不是时代,而是人性”,更让我警醒:教育路上的困难或许有千万种,但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从来不是外界的压力,而是内心对 “育人” 的敬畏与坚守,就像李善德最终没有向 “不可能” 低头,因为他守住了做人的底线,我们也不能在教学的忙碌中丢失育人的初心。
李善德 “做事与做人” 的转变,更是让我看到了教育者成长的必经之路。故事初期,为了完成 “转运荔枝” 的任务,李善德一门心思扑在计算路线、试验保鲜方法上,甚至一度忽略了沿途百姓的疾苦,“顾不得‘人’了”。这像极了我们教学初期可能陷入的误区:只想着把知识点讲透、把成绩提上去,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是 “育人”—— 我们面对的不是冰冷的课本,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孩子,他们有情绪、有想法、有独特的成长节奏。而李善德最动人的 “人物弧光”,正是他最终选择回头:当他看到转运荔枝给百姓带来的负担,当他意识到任务背后的荒唐,他不再只盯着 “做事”,而是选择守住 “做人” 的底线,哪怕要面对贬谪的结局。这对我们教育人何尝不是一种启示?教学路上,我们或许会为了 “进度”“成绩” 暂时焦虑,但永远不能忘记:我们的 “做事” 是为了 “育人”,是为了让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懂得善良、勇敢与责任。就像我在课堂上,曾为了赶教学进度,打断过孩子分享自己的小故事,后来才明白:那些看似 “耽误时间” 的瞬间,恰恰是孩子表达欲与创造力的萌芽,守住这份对 “人” 的关注,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温度。
更让我共鸣的,是 “每个人都在走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这句话。李善德的 “荔枝之路”,看似是一场被迫的任务,却意外成全了他:他多年积累的算数本领,成了计算转运路线的关键;他对花草树木的浸淫,让他懂得用盐渍、截枝等方法保鲜荔枝;而他做人的坚守,更让他在这场荒唐的任务中活成了自己的光。这像极了我们的教育之路 —— 没有哪两条路是完全相同的。新入职的 “萌新” 老师,带着朝气与热情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教龄多年的 “中途者”,在得与失中调整方向,在迷茫中重新找到教学的动力;临近退休的 “前辈”,回望一生桃李芬芳,即便有遗憾,也因 “育人” 的坚守而无怨无悔。就像我自己,从最初照搬教案的生涩,到后来能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互动课堂,再到如今懂得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对自己初心的回应,都是对 “教育价值” 的践行。
“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这里,站在我们的教学之路上”,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就会想起李善德踏上岭南之路时的坚定。我们的教学之路,没有荔枝转运的惊险,却有着同样的 “不可回头” 与 “不可复制”—— 它藏在每一次清晨的朗朗书声里,藏在每一堂 40 分钟全情投入的课堂中,藏在每一篇作文的细致批注里,藏在对孩子犯错时耐心的引导中。我们不必追问 “路在何方”,因为路就在脚下:是课后留下来帮孩子补课的身影,是批改作业到深夜的灯光,是看到孩子进步时由衷的喜悦。
《长安的荔枝》落幕,李善德在贬谪之地找回了平静;而我们的教育之路,仍在继续。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或许只是教育长河中的 “小人物”,但只要守住育人的初心,守住做人的底线,就能在这条路上成全孩子,也成全自己 —— 就像李善德用坚守完成了对人生的成全,我们也能用教育的坚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文字里看见世界,在成长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条路,我们并肩同行,且行且珍惜。
  • 阅读(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