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抗战家书”,体悟家国情怀 ——以高一《抗日战争》教学实践为例 2020-03-2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品读“抗战家书”,体悟家国情怀[1]

     ——以高一《抗日战争》教学实践为例

张永谦

(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43

 

         【关键词】抗战家书,家国情怀,教学思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品读“抗战家书”个案,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亲身经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理解抗日将士、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感悟全民族共赴国难、浴血疆场的家国情怀。为此,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实践,从品读“抗战家书”的视角,谈谈《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与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一、“家书”概要与史学价值

         “家书是私人信息交流的工具”。广义的“抗战家书”,指1931年至1945年所写的、内容与抗战有关的私人书信、遗书或赠言等。2015年出版的 “抗战家书”专著主要有:《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抗战家书》(黄清海、沈建华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重读抗战家书》(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中华书局)。

    这些专著,收录了赵一曼、左权、郝梦龄、戴安澜等抗战英烈的100多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为我们鲜活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史。

    这些家书,“早的写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晚的写于抗战刚刚结束,涵盖14年中国抗战的全过程”,是14年抗战的心灵史。

    这些家书,“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亦有夫妻之间的款款深情……特别是那些毅然走上战场的抗战勇士,他们以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抒发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国爱家的赤子之心,抒发了他们为民族解放和为家园甘愿奉献青春的壮志豪情。”[2]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主编张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家书特别是普通人的家书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的,内容真实可信。而史料的真实性可以说是史学研究的生命,因此家书对于还原历史真相是非常重要的。

    家书是带着情感的史料,它反映了写信人的内心世界,这对于研究抗战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民族精神,等等,应该是第一手的史料

    以家书为入口,我们能够进入写信人的生平世界,不仅可以还原当事人的抗战经历,而且能够发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往往在以往的抗战历史著作中是看不到的,可以使历史更加鲜活和丰富。[3]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步平在“代序”中写道:“从那些家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体会到那时的人们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而遭受的伤痛,体会到因伤痛而产生的愤怒,从而理解了因愤怒而进行的坚决的抗争,进而理解了由抗争而生出的必胜信念和在伟大的实践中的心路历程。有哪种文献比这些家书更能如此深刻地反映战争中人们的体验与情感呢?”[4]

   

二、流程摘录与意图说明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播放《在太行山上》歌曲导入新课,强调“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震撼人心、发自肺腑的怒吼,铸就了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走向保家卫国的抗日战场。

         家书1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

赵一曼于车中[5]

         【注】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四川宜宾人,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12团政治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中共党组织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193682日被日军残忍杀害,年仅31岁。这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给儿子的遗书。

    这封家书笔者选用了央视“信中国”节目中刘涛的诵读和解说,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日军的残暴、中国人民14年抗战开始;领会诵读家书的真情和方法;感受一位普通母亲,在生命最后一刻“教育儿子”的行动和“为国牺牲”的家国情怀。

         家书2

叔父!我虽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报我林哥对我的培养……

芦沟桥事件后,迄今已两个多月了。日本已动员全国力量来灭亡中国。中国政府为自卫应战亦已摆开了阵势,全面的战争已打成了……红军已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改编为第八路……我们将以游击运动战的姿势,出动于敌人之前后左右各个方面,配合友军粉碎日敌的进攻……中国的财政经济日益穷困,生产日益低落,在持久的战争中必须能够吃苦,没有坚持的持久艰苦斗争的精神,抗日胜利是无保障。

福安

侄 字林

九月十八晚[6]

         【注】左权,湖南醴陵人,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525日,在山西辽县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这是1937918日左权写给叔父左铭三的家书。

问题:左权的家书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这封家书由班长诵读,其语音语气透漏出左权的仁爱之情(骨肉亲情、同胞之情、爱国之情),透漏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斗的远大抱负和历史担当。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理解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方针和战略战术,以及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二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支撑起全民族抗战救亡的希望,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三是理解“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

家书3

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为军人者,为国际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书与纫秋贤内助

拙夫龄留字双十节于忻口[7]

         【注】郝梦龄,河北藁城人,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军长。19371016日,在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时年39岁。这是郝梦龄会战前一天,给妻子剧纫秋写的家书。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郝梦龄写作这封家书的历史背景及其体现的家国情怀。

    这封家书由课代表诵读,他用慷慨悲壮的声音,高歌了郝梦龄为“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 “抱定牺牲”的坚强决心。用“不成功即成仁”的传统观念,张扬了“舍生取义”的道德境界;用“我先牺牲”“死得其所”的告慰之声,表达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党正面战场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为尊严而战的伟大情怀。

         家书4

    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父手谕。[8]

         【注】1937年秋,淞沪会战正在进行,四川安县25岁小学教员王建堂组建了“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出征那天,县长转给他一个包裹,里面是父亲送的一面“死”字旗。

    问题:家书体现出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什么?老父亲为什么要送儿子一面“死”字旗?

    这是一封特殊的家书,由教师以“父亲”的面孔慷慨陈词。意在说明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不愿你近前尽孝,只愿你为民族尽忠”,这是传统观念的传承与超越。“国难当头,日寇狰狞”“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这是“国家兴亡,匹夫有分”的时代诠释。“赐旗一面,伤时拭血,死后裹身”,这是应对国难的气度、惨痛和悲壮!

家书5

吾谦爱弟:

    “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抗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要为驱逐日敌寇出中国抗战到底,我们要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战到底。

    你应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勇敢的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

                                                            孝慈

                                                        十月二十五日[9]

         【注】王孝慈,陕西渭南人,时任中共宜川特委副书记。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儿子、弟弟相继走出家乡,奔赴抗日前线,投入抗日洪流。这是193810月他给弟弟的家书。

    问题:品读这封家书,你有何感想?

    这封家书由一位男生以“弟弟”的身份诵读,既情意绵绵,又催人奋进。因为“抗战伟大的母亲”是鼓舞士气的告白书;“为民族解放奋战到底”是忠心报国的号召书;“与正义携手走向光明”,是抗战必胜的宣言书。透过字里行间的催征、忠诚、担当、信念,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共产党人的满门英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

    家书6

真儿: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

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  王雨亭[10]

         【注】王雨亭,福建泉州人,旅居菲律宾华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王雨亭参与介绍200多名爱国华侨青年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并筹药品、募款支援抗战。这是193964日,他送年仅15岁儿子王唯真回国参加抗战时,写的临别赠言。

    问题:家书中的父亲是什么身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哪些期望?

         这封家书由一位女生诵读,既谆谆教诲,又语重情长。“舐犊之爱”不能淹没“民族意识”“但愿你虚心学习……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成才、成人、踏上抗日前线、为新中国奋斗的期望!意在说明爱国华侨为祖国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家书7

子模、志川、尔奎,三位同鉴:

余此次远征缅甸,因主力距离过远,敌人行动又快,余决以一死,以报国家!我们或为姻戚,或为同僚,相处多年,肝胆相照……余如战死之后,妻子精神生活,已极痛苦,物质生活,更断来源,望兄等为我善筹善后……手此即颂

勋安。

                                                              安澜 手启

             三、廿二[11]

         【注】戴安澜,安徽无为人,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1942年,戴安澜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526日,在缅甸茅邦村作战中殉国,年仅38岁。这是戴安澜远征前致友人的家书,发现于遗物之中。

    问题:这封家书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中国军人“远征缅甸”说明了什么?

    这封家书由教师诵读,突出“以死报国”的心灵之声和“善后家事”的殷殷嘱托。意图有三:一是说明抗战的艰难困苦;二是说明抗战将士坚持“孝、弟(悌)、忠、信”的道德准则;三是说明中国军人的国际精神、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品读七封家书后,借助学生心灵的洗礼,教师顺势提出两个探究问题:(1)从七封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抗日战争的哪些历史?请选择一个内容作出历史解释。(2)根据七封家书的内容,概括“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传承路径,说明当下弘扬“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最后,要求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写一篇“‘抗战家书’读后感”。这些问题的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抗战爆发、主要过程(史实)、特点和意义,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感受家国情怀的历史超越和时代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以提升生命的境界。

 

三、实践效果与教学思考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高中历史课程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2]  

    中学历史课程中“家国情怀”内容丰富,包括家国同构、家国一体、仁爱之情和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既与乡土观念、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其主要表现是重视亲情、行孝尽忠、胸怀天下等;精髓是责任和担当;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学校(家庭)教育、社会教化、感染熏陶和生命自觉。“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抗战家书”不仅记载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而且承载着绵长而深厚的骨肉亲情,真实反映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抗日将士血洒疆场的历史担当和民族气节,在日寇铁蹄下普通民众、华侨同胞、世界人民系家系国系人类命运的仁爱之情。

    “抗战家书”包含修齐治平、礼仪教化(教育)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闪耀着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和平等传统文化的光辉,体现出中华民族道德的精髓,彰显出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着民族凝聚、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生命自觉。

基于品读“抗战家书”视角,组织课堂教学,能够以主题为引领,从“小故事”中窥见“大人物”的情怀、从“小人物”中读出“大时代”的特征、从“小家书”中领会“大文化”的本质,实现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从而充实、丰富“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这从学生的“读后感”可见一斑。如,

         ——“品读抗战家书,我知道了抗日战争的基本过程,感受到日本侵略者带来的伤痛,体会到抗战老兵的愤怒和为国牺牲的精神,我们向抗战老兵致敬!”

    ——“透过抗战家书,我感受到抗日志士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感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

    ——“抗战家书是一种理想信念,是一种责任写真,是一种大爱传承。品读英烈的家书,我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和赤诚的情怀。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份民族魂,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这些“读后”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令人欣慰。但欣慰之余,笔者也有慨叹,那就是,上网查阅《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案例和论文,大多材料陈旧,鲜见“抗战家书”等新成果进入教学田野。这说明我们的教师仍需要“洗脑、充电和提升”。

    1.坚持教学创新。《抗日战争》历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和热点。作为高一新授课,教师要冲破“唯教材、唯知识”的传统,走出重复初中历史“故事”的误区;要基于学情,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情;要拓宽视野,提高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发展性和深刻性;要创新教学设计,改变哪些空洞说教、缺失人情味、学术味的历史课堂,增强历史的温度、广度和厚度。

    2.关注学术成果。历史课程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抗战家书”作为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或被评为“百种经典抗战图书”,或被评为“2015中国好书”。央视新闻联播、国内各大报刊、海内外网站都做过报道;央视“信中国”“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各高等院校、解放军武警官兵、普通中小学等,均以此开展过重读、诵读、品读系列活动;然而,这些一手的、鲜活的、情意的、珍贵的抗战史料,鲜见教师用于课堂,令人遗憾,催人深思。

    3.重视移情体验。“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13]这就是说,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创设情境,理解当事人面临的真实境况和实际问题,感受当事人的情感历程和人生追求,此所谓“移情体验”。“体验即生命体验,指进入历史人物的心灵,用历史人物的‘心’(特别是情感)打动学生的情,用历史人物的‘灵’引导学生寻求精神超越。”[14]

    “抗战家书”作为个性化的史料,是那个时代见证者、亲历者留下的鲜活的民间记忆,言之凿凿,语之切切。以此组织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走进他们的“私人空间”,通过“心灵重演”,感受在抗日烽火的“历史天空”下,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爱恨情仇和知情意行。

    4.贯通史实逻辑。史实是历史教学的根基,也是提升史学素养的基础。一切史料的选择和史感的提升都要围绕史实展开,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贯通史实逻辑。如,本课教学的七封家书,表面上看似乎“散乱”,但仔细品味,可以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1)按时序,突出14年抗战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突出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直至东南亚缅甸地区的抗战;(3)按阶层,突出共产党、国民党、地方干部、普通民众、爱国华侨等全民族抗战,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抗战路线;(4)按亲属关系,突出父(母)子、夫妻、兄弟、友人之间抗战情怀。

    再如,从教学思路来看,本课以品读家书为教学主线,以问题引领为知识教学点,以开展家书(史料)研习活动为教学方式。其内含有三:一是诵读家书,了解抗战史实;二是解读家书,理解抗战过程;三是品读家书,体悟和传承家国情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下我们处在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新的学术成果不断出现,新的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秉承创新精神,拓展教学视野,勇于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历史教学的新境界、新路径和新方法。



1 本文为江苏省教研课题《中华优秀家教文化融入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编号:2017JK-L14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编号:2015jssjys-1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2]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编:《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代序第1页。

[3] 张丁:《<抗战家书>了解抗战历史的新视角》,《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828日,第7版。

[4]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编:《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代序第1页。

[5]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重读抗战家书》,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第56页。

[6]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重读抗战家书》,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第2223页。

[7]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重读抗战家书》,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第2627页。

[8] 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死”字旗下的川军出川》,《绵阳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1页。

[9]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重读抗战家书》,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第6869页。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重读抗战家书》,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第79.

[1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编:《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0页。

[12]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13]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页。

[14] 张永谦:《绽放历史人物的“人性”: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月刊》(教学参考)2018年第7-8期,第38-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