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部分)读后感 2023-07-2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部分)读后感

——以《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

袁君琳

翻开这本《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发现这本书从基本理念讲起,着重讲了新课标的最大创新点——六大学习任务群的解读,并在学习任务群渗透了学业质量的设计,也就是对每个任务群适合的评价方式以及评价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和解读。

这本解读,在我看来,是从新课标的底层逻辑讲起,阐明了新课标几个创新点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解答了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书中讲了三大目标方向: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那么落在语文教学上,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教学生用语文做事。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为什么新课标要围绕“学习任务群”这一形式来展开了,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在我看来,其实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未必只有任务群的形式,现在很火的项目化学习、大单元主题学习、大概念统摄学习等等其实也涵盖这些特点。

但是新课标的编者以任务群切入,是按照内容整合程度来设置的,它设置了基础性、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次,力图以结构性的视角来重新定义小学语文教学。非常开拓创新,对我们一线教师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上学期,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尝试上了一节六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结合这次的新课标解读的阅读,有些思考,有些困惑,在次一并和大家进行交流。

首先想先进行界定,根据新课标解读,我们发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包括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它的划分最简单直接的是以文体特点进行划分的。那么《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世界名著,这篇文章的学习毫无疑问应该定位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新课标的教学提示认为,该任务群学习应该“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基于此,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

要构建学习任务群,最大的难点在于情境的创设,情境一般分为:现实情境、虚拟情境、描述性情境、意向性情境。“鲁滨逊”的其人与其事,都值得探究与思考,而当时,江阴市恰好在筹备小学生辩论赛,所以此次情境就想以“辩论”为切入点,但是“辩论”作为堂口语交际的课,是在第五单元中才出现,而这篇课文出现在第二单元第一节课,如果现在就让学生直接上手辩论,那是高于学生能力的。

于是,创设情境的时候,就创设了“新手辩论营”这一大情境,不是让学生依据这篇课文就辩论起来,而是将这堂课作为“新手辩论营”的第一期学习,教会学生确立论点,明晰辩题、梳理材料来证明论点,以及最后尝试一下自由辩论。

在构课之初,年级组商量的时候,也会担心这样的情境创设,会不会学生不喜欢或者能力不够,也想过要不要索性拓展整本书阅读,创设好书推荐官或者说说我最喜欢的角色等其他情境,但是在真正上课的时候,却发现学生对辩论这一形式非常喜欢,在前期支架搭建之后,学生习得了辩论的技法,几乎是欢呼着、迫不及待地进入自由辩论的环节,为了能够找到己方辩论的依据,他们也是自发地对文本进行再三反刍,不断寻找细节,甚至发散到了整本书的阅读之中,甚至下课之后还拉着三两好友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可见,恰当的任务情境,是真的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释放,也给了学生一次置身于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去处理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去体验、去创造。

二、任务设计,指向学生的能力生长。

此次新课标解读中,看到了一个关键词——任务链,任务群的学习是功能化、结构化的学习,因此活动的设计要链条化,并具备完整性和逻辑性。也就是说,活动与活动之间要有关联。

所以,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我是从梳理材料,确立论点,到结合事例,证明论点,再到初次体验,自由辩论。所有任务指向学习辩论,形成了一个结构化的任务群。

在确立论点的环节中,学生通过梳理鲁滨逊流落荒岛时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从而提炼出自己心目中荒岛求生的秘诀,而提炼出的一个个秘诀,也恰恰就是鲁滨逊的性格特质,学生就在这样梳理中,对鲁滨逊其人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与剖析,并且表达着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就落实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提出的:借助与文本相关的材料,结合作品关键语句评价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接着,教师通过归纳整合,归为两类——生存能力与积极心态,从而产生了辩论的辩题。辩题源于学生,更让学生有了探索思辩的兴趣。

在证明观点环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场景与细节内容,有依据地论述自己的观点,探索与运用梳理文本的多种方法。也在了解积极心态时,学以致用,将书中所学,辩论所提的内容转化为生活实践中可以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不断拓宽着自己的视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最后再进行的自由辩论,学生厚积薄发,将课堂上的所学转化为一段段精彩纷呈辩论,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辩论的快乐,体会到用语文做事的乐趣。

在最后的点拨中,教师由一篇文引向一本书,让学生用上课堂的所学再次去阅读、去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收获阅读的快乐。

三、思考质疑,任务群的划分与归类

读完新课标,再回看这堂课,我其实也有很多困惑。(昨天的活动中季校已经进行了答疑解惑,对任务群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比如,从文本看,这篇课文应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我刚刚的阐述中,也能感觉课堂在努力落实,培养着学生的审美体验。

如果就课标中提出的“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在落实课后习题,学生借助好坏表梳理自己生活中面对困难时的好与坏时,学生绝对在一定意义上有了精神成长,所以这一任务群的目标与要求我认为这节课还是基本上做到了。

当然,丹尼尔·笛福所写的《鲁滨逊漂流记》在文字上是非常朴实的,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的审美体验,绝大部分还是对人物和文章中流露的精神上的审美体验。

除此之外,如果就课堂所呈现的情境“辩论”来看,又似乎是在达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师课堂上所教授的辩论步骤和技巧,在自由辩论环节,教师出示一些辩论语言,如“对方辩友刚才说到……,请问:……,难道……”又似乎是在交际情境下,落实学生的实用能力。

在给出“鲁滨逊能在荒岛上生存下来,生存能力与积极心态哪个更关键?”这一辩题时,分明指向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而这一节课继续往下做,就可以落实“整本书阅读”这一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所以,思考到这里,我发现一堂课可能也不是简单的单一任务的落实,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就不是单一发展的,这个可能就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所在;而从课程角度,简单的一节课也很难落实好指向主题的学习任务群,比如我的“新手辩论营”继续往下做,就可以做一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任务群活动;我把《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继续往下做,就可以做一次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活动。

所以,新课标下,看似概念众多,限定很多,但如果能把握其底层逻辑,一样可以有很广阔的施展空间,一样可以玩出许多新的有趣的东西。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学生能够习得应对和处理真实、复杂环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面对未来的素养,扎牢他们正直的品格。以上就是我结合自己课例,读了新课标解读的思考和体会,感谢季校推荐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