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自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 复习三角形的定义
(1)(课件出示三角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有关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2)有没有用小棒围过三角形啊? 至少几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3)实物出示三根小棒, 说明:这儿有三根小棒就表示三条线段。
b问:谁来围一个三角形?指名一人上台
他围成的是三角形吗?
c示错:(展台示错2个)
老师这样围成的是三角形吗?为什么不是?
对,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本课的研究方向
(1)换一根小棒
换掉一根小棒,谁再来围一个?啊?不行吗?再试试。
(2)引发思考
还是三根小棒啊,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
预设:那根小棒太长
3、揭题
刚才用三条线段来围一个三角形,第一次围成了,第二次却围不成。看来,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你们认为跟什么有关?(对,跟三边的长短有关)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三边关系。
(一)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围不成。
1.课件出示两个10厘米的小棒。
如果给你两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怎么办?(剪开其中一根)
出要求:
操作要求:
(1)选择其中一根小棒剪成两根(整厘米数)。
(2)剪完后,用这三根小棒围一围。
2.学生操作
3.集体交流: 能围成三角形吗?
两种意见:围不成,说说为什么?
一种围成的,说说围的感受。
到底能不能围成呢?说理。
出图:
那条路线最近?为什么?(两点间线段最短)那上面经过邮局的那条应该比中间的那条线段怎样?(长)
5、回看围成的三角形,出线段图:
6、谁来用两点间线段最短解释下,如果红边是10,两条蓝边的和会是10吗?为什么?
7.扩散:1,9,10行吗?2,8,10呢?3,7,10呢?4,6,10呢
8.有什么发现?
小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围不成。
(二)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围不成。
1.课件出示10厘米,6厘米。
剪哪一根?为什么不剪6厘米的这根?
2.说理,课件演示
3.有什么发现?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围不成。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一个环节的直观认识和说理,学生很容易就想到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所以这里在让学生操作就没有必要了,直接课件演示,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材料。)
(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
1、那要围成三角形,到底要符合什么条件?
2、分哪根小棒?怎么分?
出表格:
第一条边(cm) |
5 |
4 |
3 |
2 |
3 |
第二条边(cm) |
5 |
6 |
7 |
8 |
7 |
第三条边(cm) |
6 |
6 |
6 |
6 |
6 |
能否围成 |
|
|
|
|
|
3、判断能不能围?
4、操作验证。
5、反馈,并电脑演示。
特别演示2、8、6;1、9、6两种。
3.回扣
前面几组是这样吗?
如:不仅3+7>6,而且3+6>7,6+7>3
肯定: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
深化理解:
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再次理解“任意”
三、回顾总结,提炼思想。
回顾整节课,我们做了哪些事?
提炼:发现问题、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
四、巩固优化,发散提升。
1、判断下面每一组中的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说说怎么想的?
(1)2厘米、6厘米、4厘米
(2)5厘米、2厘米、2厘米
(3)6厘米、2厘米、5厘米
(4)3厘米、3厘米、3厘米
(5)6厘米、8厘米、5厘米
请快的学生交流经验。优化:两条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判断法。
2、比赛。
(1)(8、5、9)
(2)(3、9、5)
(3)(1、9、1)
(4)(6、9、x)
讨论:a、x什么意思?
b、能围吗?
C、能围时,x表示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