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赋能小学英语课堂 2024-09-15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紧扣学科间的共同点,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构造丰富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主动融入课堂,高效探索英语知识,断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跨学科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期赋予小学英语课堂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厘清教学特点,贴合具体学情
(一)以学生为主体,摸索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决定跨学科教学效率、质量的基本要素。 维果斯基曾提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当前学生接受其他人帮助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摸清、预估每一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要加强师生互动,构建民主、轻松的沟通氛围。 当学生敞开心扉且乐于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后,教师不仅能了解、提炼他们的学习需求,还能把握跨学科教学的难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跨学科融合不再是简单的学科拼盘和碎片化教学,而是基于某一主题衍生出来的,颇具联系的知识体系。 针对这一理论认知,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适当调整难度,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让英语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olours”一课为例,在备课阶段,教师首先通览教材内容,并提炼单元主题情境以及重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掌握、应用与颜色有关的词汇,还要挖掘颜色背后的人文要素。结合这一需求,教师将美术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当学生掌握颜色的基本表达后,教师把情绪表达与颜色联系起来。 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拟定了下述小游戏: “ What emotions can colours represent?”根据游戏要求,教师随机挑选一名学生,并让他随机做出几种表情,其他学生则用“He looks very…”造句。 受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会产生诸多的问题。 比如,有的学生想要表达:“他看起来很忧郁。”但却不知“忧郁”应如何表达。 这时,教师及时展示:“He looks very blue. ”学生对此感到疑惑:“颜色还可以表示情绪? 那么‘激动’ ‘气愤’ ‘快乐’又可以用哪些颜色词表达出来?”基于上述认知冲突,教师继续推进课程讲解,提升课堂效率。跨学科融合是建立在某一具体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上的。 结合科学化、体系化的认知,教师不能满足于跨学科知识点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致力于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完成跨学科教学的构建,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升华。
(二)引入小组合作,降低课业难度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基础、逻辑思维能力等均不同,最近发展区也各有不同。 为了提升跨学科教学的效率,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通过生生互动降低课业难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新划定小组并优化小组成员结构,通过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的搭配、组合,让学生不仅可以在观点的碰撞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在此过程中,学困生分享自己的疑惑之处并寻求帮助,学优生则在分享自己观点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查漏补缺,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以译林版小学英语“On the farm”一单元为例,在讲解“ What's…? / What are…?” 及“ It's…/ They're…”时,教师将游戏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 根据游戏要求,学生被有序地划分为几个小组。 随后,各学习小组中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还原教材农场中经常出现的动植物。 通过有来有往的生生互动,学生不仅复习了教材中的知识点,还尝试将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 比如,有的学生比划了“奶牛”这种农场中常见的动物,然而该动物对应的词汇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引导,而是让他们用中文分析自己的猜测。 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再收集学生的诸多问题,通过语文与英语的结合,化解英语学习中的困难,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如果让他们用英文阐述其他学科的专有名词,难免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汉语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基于汉语表达,学生不仅能提升参与积极性,还能推动小组合作的进度。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无条件地使用中文表达。 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强,教师要加强相关管理。
二、融入多个学科,培养综合能力
(一)融入数学教学,发散学生思维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通常是依靠教师的授课学习、掌握并应用某些知识点。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并致力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点。 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语言,无论是词汇、短语还是句型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规律。 结合这些规律,教师将数学教学与英语教学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尝试自主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由于小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引导时往往会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以及多元的问题链,让学生逐步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及时融入到原来的知识体系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How much?”一单元为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学习 20、30、40、50、60、70、
80、90 等数字的英文表达。 区别于此前的课程讲解,教师并未直接讲述上述数字的读音,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 twenty,thirty,forty,fifty,sixty,seventy,eighty,ninety 等 词 汇 的 完 整 拼 写, 并 提 问: “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words?”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按照“找规律”的方法寻找单词中的规律。 有学生发现 PPT 中展示的每一个单词都有一个后缀,即“ty”。 教师充分肯定其观点,并鼓励他们寻找不同点。 还有学生发现 twenty,thirty,forty,fifty,eighty 与 sixty,seventy,ninety 不同,其中,后半部分由“个位数字+ty” 组成,而前半部分并不是。结合学生的发现,教师详细讲解这些单词构成中的规律。由此可见,将数学逻辑思维融入英语学习,可以让学生将杂乱无序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他们的结构化思维。 但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点时,往往会忽略其与生活、与其他知识点的
联系。 当教师引入数学思维后,学生就可以下意识地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融入音乐教学,加深学生记忆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驱使。 面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知识点,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并引入跨学科教学。 在此过程中,音乐作为一种直观的、生动的、有趣的艺术形式,不仅能赋予小学英语课堂新的生机与活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带给他们全新的学习体验。 区别于以往的教学策略,教师将知识点融合于音乐教学,既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拟定音乐演唱,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编儿歌并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以译林版小学英语“Whose dress is this?”一课为例,在 课 程 导 入 阶 段, 教 师 利 用 互 联 网 技 术 播 放Clothes song,并提问:“What clothes appear in the song?What colours are they?”学生聆听歌曲内容后,回答上述问题。 由于歌曲的旋律比较活泼,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分享自己的所观所感。 比如,有的学生想要表达“橘黄色的毛衣”。 然而,“毛衣”一词超出了他的词汇积累。 因此,该生不由得产生“‘毛衣’一词应该怎样表达”的疑问。 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根据歌曲内容依次展示其中出现的词汇,比如,sweater,skirt,socks,sunglasses 等。 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点讲解,学生尝试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分析大致内涵,并提出疑问。 相比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主学习意识的驱使下,可以实现深度学习。可见,契合所学内容的音乐元素,可以将英语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当然,音乐的渗透讲求时机。 目前,音乐教学与英语教学的结合点集中于课前导入,教师应明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诉求,通过丰富的音乐作品,促进学生融入课堂,高效获取英语知识。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在聆听中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可以在跟唱中产生学习积极性。 考虑到师生互动的效率,教师要提前做好功课,提炼教材内容,创新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对教学知识的深度建构。
三、创新学科融合,提升课堂效率
(一)融入信息技术,连接课上课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课标(2022 年版)》 提出,要将“互联网+”融入英语课程,推动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基于上述理念,跨学科融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融合,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过程中,教师紧扣英语教材的重难点,设计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 区别于以往的教学资源,微课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程度地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学习联系起来。 通过丰富、精炼的微视频,学生既能在预学、复习阶段理解、应用知识点,又能在课上学习中加强师生互动。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hinese festivals” 一课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地的春节习俗。 根据任务要求,各学习小组首先建立线上的学习交流群。 接着,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收集与春节有关的图片、视频。 一般来说,与春节有关的介绍大多是中文表达,学生要想总结、分析、分
享各地的春节习俗,就要将其转化为英文。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与资料查询,每个小组都形成一份完整的学
习资料。 根据各小组上传的学习资料,教师设计相应的微课视频。 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教师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成果融入其中。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成果呈现在大屏幕上时,他们将不自觉地形
成学习积极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专业能力,设计微课内容,还可以优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微课制作。 通过多元的学习活动,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积极探索课本中的知识点。
(二)融入实践活动,促进知识应用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鼓励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参与社会实践。 小学生活泼好动,擅长形象思维,因此实践和小游戏是他们获取经验的重要方式。 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既能感受实践的魅力,又能将英语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综合能力。以译林版小学英语“Keep our city clean” 一课为
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生活中的环境污染。 根据调查要求,各学习小组首先基于互联网信息了解城市污染的类型,确定调查的地点、方式。 接着,学生深入居民区、商业区等多个场
景,了解城市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比如,有的小组围绕“资源浪费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进行调查。 基于此前拟定的探索流程,该小组从学校、社区两个场景出发,记录其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虑到最终的呈现方式,小组以 PPT 的形式进行汇报。 在课程讲解阶段,每个小组均用英语分享收集的数据、拍摄的图片以及探讨“如何减少城市中的环境污染”。 区别于以往的点评方式,教师引入学生互评的方式,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激烈的生生互动中,学生逐步提升了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某一或某些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能灵活地运用英语,顺畅地用英语进行沟通。 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前期的知识输入,还要加强后期的知识输出。 通过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学生积极观察社会发展态势,并将英语知识融入自己的观点中。 由于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不强,因此如何把控实践活动的难度,调动他们的探索积极性,优化实践中的每一个步骤,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结语
在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监督者,而是他们的引领者、指导者。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点,通过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既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在后续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课本知识,收集课外知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