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支点在于 "教材资源",实施杠杆在于 "教师教学",增值环节在于 "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基于支点翘起杠杆的关键变量,善用其必为英语课程实施增值。所谓表现性评价,顾名思义,利用评价评估学生学习表现,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搜集学生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达成教学目标的证据。适逢 2024 年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以下简称新三(上)] 启用,所以本文采用该教材的一些教学实例,对如何使用表现性评价这一重要增值工具进行以下论证。
新课标构建了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要素的目标体系。其中,文化意识目标设计是采用学段为分界线,以建议的方式,分别对 3~4 年级、5~6 年级、7-9 年级提出了一级、二级、三级建议(教育部,2022),对不同级别的年段学生应达到的文化意识表征进行了预设。对应一级建议,依据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尊重英语教学规律,笔者从文化意识三个重要表现(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感悟与内化),以 "评价指标" 与 "具体特征" 为维度,开发并研制了小学中年段文化意识表现性评价的学段目标,具体见表 1。
表 1 文化意识中年段目标
明确的评价目标是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前提,评价目标确定必须依据新课标,也当基于学生学情,更要考虑教学资源。以新三上第二单元第三课时为例。笔者基于新课标理念,根据新三上前四个单元模块主题 "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以表 1 为最佳标尺,研读单元教材,在教材、模块、单元的整体背景下,面向全体学生,积极设计该课时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
【案例 1】新三(上)第二单元主题为 "自我介绍与询问对方姓名",涉及 "人与自我" 和 "人与社会" 两个主题范畴。通过这一单元
135|
扫描全能王 创建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24/12
学习,学生能够使用 "Hi, I'm..." "My name is..." 核心句型向新朋友介绍自己;能够使用核心句型 "What's your name?" 询问他人姓名;还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内容创编对话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与人交流,结交新朋友。基于单元大问题 "How do you get to know someone's name?",在教学第三课时 Wrap-up time& Assessment time,笔者设计了该课时的文化意识目标为 "学习古人打招呼",表现性评价实施抓手是 "巧用中国典故古诗"。
【分析】该课时文化意识目标 "学习古人打招呼" 不但符合表 1"调适与沟通" 新课标要求(能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感知人际交往中英语独特的表达方式;能理解基本的问候用语,并作出简单回应),而且吻合教材模块 1 的主题背景 "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并且满足单元教学需要(介绍自己,了解他人)。考虑到典故与古诗是中华文化精髓,是文化意识培育最佳整合的课程资源之一。通过第一、二课时的学习,学生走进第三课时的综合学习。笔者从教学结果的角度出发,逆向构想教学设计:引入典故《三顾茅庐》与古诗图片《赠汪伦》,搭建创编古人问候情境,先让学生尝试为 "尊姓大名?兄台是?敢问兄台……" "鄙人、在下……" 匹配对应的英文 "What's your name? Your name, please. May I ask your name? Hello, my name is/I'm...",让学生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以及活灵活现的表情,模仿富有特色的语音、语调、语气,比如张飞粗犷的声音、关羽豪爽的气质,让学生利用英语对话。带着这样富有文化气息的构想,进行积极的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完全可以使用该单元核心句型饶有兴致地进行会话表演,较好实现了预期的文化意识表现性评价课时目标。
文化意识表现性评价目标的实现需要表现性评价任务的支持,高效的任务不仅能搜集文化意识培育的教学行为证据,而且能促进文化意识的培育过程表现为可评可测,为文化意识培育效果保驾护航。为此,教师要关注评价任务与评价指标的高度匹配性,以保证设计出高效的评价任务。不匹配的评价任务,即使搜集了所谓的教学证据,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既不能作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依据,也不能促使学生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更不能彰显文化意识教学评价应有的一致性。
【案例 2】新三(上)第七单元主题为 "过生日",涉及 "人与自我" 和 "人与社会" 两个主题范畴。通过解读教材,不难发现,该单元文本显性表现为 "我" 的视角,谈论自己的年龄和生日礼物,体验庆生文化,主动表达对家人的生日祝福和感恩之情;隐性表现为 "社会" 视角,在庆祝生日的情境中得体地询问他人年龄和生日所得,谈论不同的庆生传统。基于单元大问题 "What do you get from your birthdays?",在教学第一课时 Lead in& Cartoon time 时,该课时的文化意识培育目标为 "探寻生日快乐密码",评价任务设计如下:
任务 1:谈论刘涛生日 活动 1:听学生日儿歌
活动 1:看图设计自办生日会情况
评价目标:探寻生日快乐密码 活动 2:看视频了解生日年龄
活动 1:环游图片解读生日要素
活动 1:回忆已有生日经验
活动 1:思考讨论生日意义
【分析】三个评价任务是以 "探寻生日快乐密码" 为目标驱动,指向表 1 的 "感悟与内化",以 "谈论生日" 为激发点,采用不同学习活动把语言知识的习得、文化意识的培育、思维方法的使用、学习策略的运用融会贯通在 "过生日" 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完成依次递进的评价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达成评价目标的过程。观察课堂实践,教师在教学 Lead in 时,以刘涛为关键人物,通过评价任务 1,先让学生观察单元大主题图,习得购买物品的名称(cake/candle/balloon),了解布置生日派对现场所需的物品,再让学生听说刘涛说唱的儿歌,习得生日聚会邀请他人的相关词句(How old are you? I'm nine today. Come to my party. It's time to play.)。教师在教学 Cartoon time 时,则以鲍比为关键人物,通过评价任务 2,让学生基于有趣的卡通故事观察图片,观看视频,阅读文本,习得生日礼物类单词(toy car/book/ball),了解鲍比过度许愿导致姐姐蒂娜生气的原因(Bobby! We want the cake!),知晓分吃生日蛋糕的必备礼仪。在教学 Lead in 和 Cartoon time 后,教师以讨论 " 自己生日 "为话题,使用问题链(What's your favourite birthday gift? Who is it from? What do you say?),从" 礼物是什么,送礼物的人是谁,你对送礼物的人说什么 "三个层次探讨过生日的意义,不止是"gift",还有"Happiness""Love"。当然,教师也可以开发其他学习活动,例如比较中英生日文化异同的教学活动 Discuss and say,引导学生讨论并完成表 2。
表 2 东西方文化异同对比表
从表 2 中学生通过对比东西方过生日时人们吃的传统食物与举行的典型活动不难发现两者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中国人乐于团聚家人,爱吃长寿面;西方人喜于开派对,常吃生日蛋糕),但各自均传递着积极的涵义 "团圆" 与 "乐趣",包含了 "爱" 的真谛。在辨证统一中,学生理解了何为 "有容乃大",明白了 "文化本无好坏之分",当以包容之心看世界文化,当以爱国之情看中国文化。
评价标准是教师为评估学生文化意识培育学习过程的表现而制定的评价细则,它是文化导向表现性评价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标准应以多方讨论为基础,当集中师生甚至家长的共同力量,在不断修改与完善中逐步清晰标准内容,才能成为评价指标达成的有力助推器。
【案例 3】新三(上)第六单元主题是 "大家庭",属于 "人与自我" 的主题范畴,以 "我" 为视角,延续了第五单元主题 "家庭" 的教学情境,笔者采用微型项目化学习设计了以下实践型作业:
为保证作业项目完成的优质效果,笔者又开发研制了以下作业评价标准表 3。
表 3 "我爱我家" 单元主题作业项目评价标准
【分析】为将 "我爱我家" 的文化意识培育工程落实到位,通过外在的项目实践,即由表 3 积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在自评、互评、师评中,通过逐层递进推动各项目进程,更好地为实现 "爱小家也爱国家" 文化意识培育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项目 1 体现了学科融合,学生凭借美术、劳动类学科所学技能,用画笔、手工等方式展现家庭成员外貌特征;项目 2 有效展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或利用项目 1 制作的家庭卡片,或利用编制的家庭绘本,或利用家人录制的家庭视频,运用单元所学英语,介绍家人的外貌特征、兴趣爱好等;项目 3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家庭类绘本故事,不断深入理解家庭文化内涵,激发学生表达对家庭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回忆家人过往的关爱与珍贵的陪伴,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该如何反馈家人,这不仅能为新三(上)第七单元 Happy Birthday 和第八单元 I can do this for you 两个单元主题意义的实现做好完美铺垫,而且能对新课标所要求的立德树人这一英语教学根本任务做出积极回应。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1 年度重点自筹课题 "赋能学习理念下生长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202102/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