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学习而设计》有感
薛法根老师写的《为学习而设计》这本书的核心,是倡导语文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强调通过设计真实、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做中学”,用语文“做成事”,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书中提及文本解读的六种方法,让我受益匪浅。这六种方法分别是:提领法、还原法、原型法、见人法、降维法、要素法。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掌握这套方法,意味着教学视野、备课深度和课堂质量的根本性变革。它对教师的启发,可以精炼为以下三个核心的、相互关联的层面:
1.为教学设计提供清晰的“靶心”
六法中的“提领法”和“要素法”为教师提供了从纷繁复杂的文本信息中,快速、准确地捕捉文本核心价值与体裁关键特征的“思维雷达”。这解决了教师备课中“教什么”模糊不清的首要问题,让教学主线的确立有据可依,从而设计出目标集中、不枝不蔓的学习任务,彻底避免课堂陷入零敲碎打的琐碎分析。
传统备课中,教师容易陷入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力求面面俱到,结果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重点涣散。而“提领法”要求教师像寻找衣领一样,找到那个能提起全文的“文眼”、“关键词”或“核心句”。“要素法”则要求教师依据文本体裁(如神话、童话、说明文、记叙文)的固有特征,去挖掘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以《蝙蝠和雷达》为例,传统教法可能会逐段讲解科学家是如何做三次实验的,蝙蝠如何飞行,雷达如何工作,最后得到一个“科学家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的结论。课堂流程是线性的、信息化的。而运用六法来分析的话,全文的核心并非是蝙蝠或雷达的知识,而是隐藏在背后的“提出问题→反复实验→解决问题→仿生应用”的科学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领子”。(提领法)同时,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其核心要素在于揭示一种科学现象或原理,并阐明其与人类的关系。(要素法)
教师的课堂不再以“讲清楚知识”为终点,而是以“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思考过程”为起点。可以设计一个主任务:“成立小小仿生实验室:揭秘蝙蝠与雷达的联系”。在这个任务下,子活动变为:活动一(提出问题):阅读文本,提炼出科学家最初困惑的问题是什么?活动二(探究过程):小组合作,梳理三次实验的“假设-操作-发现-结论”,并制作成一个“实验探究图”。活动三(迁移应用):根据“仿生学”原理,尝试想象并描述一种从其他动物(如壁虎、萤火虫)身上获得灵感的小发明。
如此一来,教学的核心目标非常清晰: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问、探究、验证)和信息整合能力。文本成了承载这一思维过程的载体,而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库。教师的教学因为抓住了“领”和“要素”,而变得有的放矢,效率倍增。
2.为实现深度学习搭建“情感桥梁”
六法中的“还原法”和“见人法”指导教师将抽象的文字符号、遥远的历史情境、扁平的人物形象,还原为学生可感知、能共鸣的具体生活体验和丰富内心世界。这解决了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与文本有距离感”的难题,为“任务驱动”注入了共情与体验的灵魂,让学习真正入脑入心。很多文本,尤其是历史题材或情感内涵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并非因为文字本身,而是因为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情感体验。教师的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还原法”还原的是场景、背景和价值;“见人法”则是还原人物鲜活的内心活动与性格命运。
3.为培育核心素养开辟“创造通道”
六法中的“原型法”和“降维法”赋予教师一种“高观点”,能看透单一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母题规律和高级思维模式。这使得教师能以教材文本为例子和起点,设计出超越文本本身、具有文化视野和迁移价值的创造性学习任务,真正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素养)的跃升。“原型法”指向的是文本深层的文化无意识,如英雄之旅、智慧老人、化身创世等;“降维法”则是将文学批评、美学、哲学等领域的高阶概念,转化为小学生可以理解和操作的实践活动。这两者结合,让教师的备课有了“文化深度”和“学术视野”。
薛法根老师在书中还分享了许多精辟的观点,值得我细细品味。